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外治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
作者 刘仰东 任晋蒙 《中医外治杂志》 2010年第5期52-53,共2页
本文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以及临床资料,对国内中药外治法发展的现状进行简单回顾。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对中药外治法发展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 中医外治 发展现状 展望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马红 《泰山卫生》 2009年第4期45-46,共2页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应尽早进行食管癌的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加强术后护理对于食管癌的术后顺利恢复尤为重要。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27-82岁,术前均有胃镜检查及x线钡餐透视确诊后行...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应尽早进行食管癌的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加强术后护理对于食管癌的术后顺利恢复尤为重要。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27-82岁,术前均有胃镜检查及x线钡餐透视确诊后行食管—食管吻合术和食管—残胃吻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护理 食管癌 X线钡餐透视 手术切除术 食管吻合术 恶性肿瘤 临床资料 胃吻合术
下载PDF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比较及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翟岱垠 刘波 +1 位作者 任晋蒙 周宗起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的疗效差异,并对术后影响疼痛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1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TAPP组(97例)及TE...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的疗效差异,并对术后影响疼痛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1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TAPP组(97例)及TEP组(81例),分别进行腹腔镜下TAPP和TEP治疗。比较2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2组复发比例。结果 TAPP组手术时间较TEP延长(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期间,2组均无复发病例。术后TAPP组并发症发生率12.37%,TEP组为12.3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NRS评分及I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患者术后第2 d NRS评分明显高于≥6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TAPP与TEP治疗腹股沟疝均是有效及可行的,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术式;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急慢性疼痛感有所缓解,对于年轻患者可于术后早期给予适当止痛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疝修补术 腹腔镜 疼痛
原文传递
LMWH对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4
作者 刘仰东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16期18-19,共2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ICU收治的102例住院时间≥48小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凝...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ICU收治的102例住院时间≥48小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凝血指标结果。结果:低分子肝素组的DVT发生率小于常规组DVT发生率,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安全并有效的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WH 深静脉血栓 ICU患者
原文传递
转录因子Sp1及stat-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5
作者 张鹏程 梁鲁 +4 位作者 周大可 姚碧辉 宋磊 李燕 赵冀山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14-1717,共4页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1及stat-3在胃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差异性,探讨两种转录因子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两者在表达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9例胃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1及stat-3在胃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差异性,探讨两种转录因子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两者在表达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9例胃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以及正常组织Sp1及stat-3的表达情况,研究探讨两种因子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Sp1在正常胃黏膜的阳性表达率为23.08%(9/39),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46%(15/39),在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71.79%(28/39);stat-3在正常黏膜的阳性表达率为17.95%(7/39),不典型增生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35.90%(14/39),在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66.67%(26/39);胃癌组织中Sp1的阳性表达情况与淋巴结转移以及穿破浆膜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性别、部位、分化程度、大体类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织中stat-3的阳性情况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大体类型以及穿破浆膜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性别、部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织中转录因子Sp1与stat-3的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s=0.403,P<0.05)。结论:Sp1与stat-3在不同的组织中表达情况存在差异,且两种因子分别与不同的病理参数密切相关。两种因子的联合监测对于胃癌的早期预防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P1 STAT-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