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谢元忠 孔庆奎 +1 位作者 张友军 谢丛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173例肝癌患者中,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曲面...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173例肝癌患者中,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曲面重组和曲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也被应用。结果:在评价肝动脉解剖识别方面,容积再现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显著优于多平面重建(P<0.001),且容积再现技术优于最大密度投影(P<0.001)。在评价肿瘤病灶供血动脉方面,最大密度投影显著优于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P<0.001),且容积再现技术优于多平面重建(P<0.05)。在评价肿瘤血管的连续性和血管形态方面,MIP优于VRT(P<0.001);MIP优于MPR(P<0.001);VRT优于MPR(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评价方法。MIP为评价肝脏血管的最佳模式,有助于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重建
下载PDF
128层双源CT心电门控序列扫描与大螺距扫描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患儿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曹婷 王锡明 郭传超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5期409-413,共5页
目的:对比128层双源CT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和大螺距扫描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显示准确率及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初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并经DSA证实及手术治疗的患儿56例,其中30例采用心电门控... 目的:对比128层双源CT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和大螺距扫描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显示准确率及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初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并经DSA证实及手术治疗的患儿56例,其中30例采用心电门控序列扫描(A组),26例采用大螺距扫描(B组)。测量2组升主动脉根部CT值及噪声,计算SNR,记录辐射剂量,并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独立主观评分。以手术或DSA结果为标准,计算2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准确率,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2组图像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比较2组升主动脉根部CT值、噪声、SNR及辐射剂量等。结果:2组图像升主动脉根部CT值、噪声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冠状动脉开口及近段、中段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30/30)、61.5%(1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时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虽然较低,但其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均低于序列扫描,因此,应首先选择序列扫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冠状血管畸形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在中脑脚间区扩散高信号与急性脑梗死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马得廷 王君霞 +1 位作者 张有军 谢元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中脑脚间区扩散高信号与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31例(病例组)、健康受检者31例(对照组,中脑脚间区在DWI上呈高信号)。均行常规MRI及DWI。由两名医师...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中脑脚间区扩散高信号与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31例(病例组)、健康受检者31例(对照组,中脑脚间区在DWI上呈高信号)。均行常规MRI及DWI。由两名医师先采用双盲法独立对图像进行评估,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析两名医师测量ADC值的一致性。计算两名医师测量ADC值的平均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ADC值的差异。以临床结果为金标准绘制ADC值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ROC曲线,判断最佳诊断界值点,计算ADC值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两名医师测量ADC值的一致性好(ICC=0.926,P<0.001)。对照组ADC值为(635.69±54.16)×10^(-6)mm^2/s(95%可信区间为615.83~655.56×10^(-6)mm^2/s),病例组ADC值为(472.08±87.65)×10^(-6)mm^2/s(95%可信区间为439.93~504.23×10^(-6)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42,P=0.000)。ADC值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最佳诊断界值为546×10^(-6)mm^2/s,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为87.1%(27/31),特异性为93.5%(29/31)淮确性为90.3%(56/62)。结论 ADC值有助于中脑脚间区扩散高信号与急性脑梗死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 脑梗死 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扩散
原文传递
中脑脚间区弥散加权成像信号与表观弥散系数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马得廷 王君霞 +1 位作者 孔庆奎 谢元忠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中脑脚间区弥散信号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健康人的横轴位DWI图像[TR/TE=3200 ms/94 ms,4次信号采集,弥散敏感因子(b)值分别取0和1000 s/mm2,矩阵192...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中脑脚间区弥散信号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健康人的横轴位DWI图像[TR/TE=3200 ms/94 ms,4次信号采集,弥散敏感因子(b)值分别取0和1000 s/mm2,矩阵192×192,层厚5 mm,层距1.5 mm,视野=230 mm],其中男111例,女105例,年龄10~77岁,平均41.1岁。中脑脚间区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对比信噪比(CNR)和ADC值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性别之间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两变量直线相关分析中脑脚间区的CNR和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中脑脚间区信号明显高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信号(CNR 25.48±7.25 vs.18.79±5.60;t=20.465,P=0.000);男女性别间CNR无统计学差异(t=-1.796,P=0.074)。中脑脚间区CNR与年龄呈轻度正相关(r=0.369,P=0.000)。中脑脚间区的ADC值[(696.23±40.43)×10-6 mm2/s]明显低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 ADC 值[(741.28±44.92)×10-6 mm2/s](t=-14.654,P=0.000)。男女性别间ADC值无统计学差异(t=-1.199,P=0.232)。中脑脚间区的ADC值与年龄没有相关性(r=0.005, P=0.936)。结论正常中脑脚间区在DWI图像中多呈高信号,其信号强度与年龄呈正相关而与性别无关,其ADC值与年龄、性别均没有相关性。DWI联合ADC有助于识别中脑脚间区的信号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 信号处理 计算机辅助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表观弥散系数
原文传递
小脑上脚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和表观弥散系数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得廷 王君霞 +1 位作者 孔庆奎 谢元忠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56-61,共6页
目的量化比较不同年龄段小脑上脚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探讨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ADC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正常人群横轴位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30~79... 目的量化比较不同年龄段小脑上脚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探讨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ADC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正常人群横轴位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30~79岁,平均54.7岁。由一名专家运用感兴趣区(ROI)功能在FA图和ADC图上分别测量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和ADC值。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间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双变量相关用于分析年龄对小脑上脚交叉信号的影响或相关性。结果 100例健康成年人中,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0.52±0.04)明显低于小脑上脚的FA值(0.7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718,P=0.000)。其中小脑上脚交叉的男性和女性FA值分别为0.52±0.04和0.51±0.04,无统计学差异(t=1.404,P=0.164)。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与年龄呈低度正相关(r=0.300,P=0.002)。小脑上脚交叉和小脑上脚的ADC值分别为(722.23±38.75)×10^-6 mm^2/s和(759.16±31.23)×10^-6 mm^2/s,有统计学差异(t=-8.047,P=0.000)。小脑上脚交叉的女性ADC值为(725.98±35.04)×10^-6 mm^2/s,虽然高于男性ADC值[(718.48±42.16)×10^-6 mm^2/s],但无统计学差异(t=-0.967,P=0.336)。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小脑上脚交叉的ADC值与年龄无相关性(r=-0.076,P=0.451)。结论在DTI图像中,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和ADC值均低于小脑上脚,并且均与性别没有相关性。随着年龄增大,FA值呈现增高趋势,ADC值则与年龄无相关性。本研究的结果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表观弥散系数 小脑上脚交叉
原文传递
正常小脑上脚交叉MRI表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得廷 柳澄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1期141-142,共2页
小脑上脚是小脑纤维中最大的传出纤维,起自小脑的齿状核和间状核,终于红核.在中脑下部水平的汇合交叉即为小脑上脚交叉,属于中脑内部结构中的白质部分,位于大脑脚层面,中脑中线位置,导水管前方,被盖中央部分的深色交叉纤维.小脑上脚交... 小脑上脚是小脑纤维中最大的传出纤维,起自小脑的齿状核和间状核,终于红核.在中脑下部水平的汇合交叉即为小脑上脚交叉,属于中脑内部结构中的白质部分,位于大脑脚层面,中脑中线位置,导水管前方,被盖中央部分的深色交叉纤维.小脑上脚交叉由背、腹两部分组成.交叉背侧部由小脑上脚内侧2/3纤维组成,在下丘水平越过中线而相互交叉,并且位于内侧纵束腹侧.交叉腹侧部由小脑上脚外侧1/3纤维组成,在脚间核背侧的腹侧被盖中交叉.小脑上脚交叉后分为升、降支,降支止于桥脑、延髓内侧网状结构和脑桥被盖网状核.升支分为多条,其中较大的升支分布于中脑和间脑,以红核和丘脑为其主要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表现 小脑 传出纤维 内部结构 网状结构 中脑 腹侧 齿状核
原文传递
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干中脑脚间区急性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得廷 王君霞 +1 位作者 谢元忠 张有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57-1161,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9例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和51例健康受检者(中脑脚间区在DWI上呈高信号)的常规MRI及DW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两名神经放射学专家共同进行两次评价,第一次仅对DW...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9例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和51例健康受检者(中脑脚间区在DWI上呈高信号)的常规MRI及DW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两名神经放射学专家共同进行两次评价,第一次仅对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进行评价,第二次对常规MRI、DWI和ADC图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并比较两次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一致性(Kappa值)以及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评价的一致性分别为低度(K=0.363)和高度(K=0.940)。两次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分别为79.6%和100%(P=0.001),特异性分别为56.9%和94.1%(P=0.000),准确性分别为68.0%和97.0%(P=0.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3.9%和94.2%(P=0.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4%和100%(P=0.001)。结论 DWI序列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需与正常扩散高信号鉴别,结合常规MRI可显著提高诊断中脑脚间区急性脑梗死的一致性、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动力蛋白-2相关中央核肌病临床诊断学特点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新红 吴化民 +2 位作者 宁方波 刘运林 杨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13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动力蛋白-2(DNM2)相关中央核肌病临床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和基因学证实的DNM2相关中央核肌病患者临床表型、病理及基因学特征并回顾文献资料。结果 2例DNM2相关中央核肌病患者临床上都在婴幼儿期发病,以双下肢... 目的探讨动力蛋白-2(DNM2)相关中央核肌病临床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和基因学证实的DNM2相关中央核肌病患者临床表型、病理及基因学特征并回顾文献资料。结果 2例DNM2相关中央核肌病患者临床上都在婴幼儿期发病,以双下肢无力为首发和主要症状,四肢肌力近端远端均受累,以远端为著。肌肉病理学上可见增多的中央核,肌质带轮辐状纤维,Ⅰ型纤维优势和萎缩。DNM2基因测序证实分别为exon11 c.1393C>T(R465W)和exon15c.1565G>A(R522H)突变。结论 DNM2相关中央核肌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肌病,发病率低,具有早期发病,缓慢进展,以四肢肌无力为主要表现,单纯依据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肌肉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核肌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动力蛋白-2 诊断学 DNM2
原文传递
双侧小脑上脚各向异性分数与年龄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珂 王君霞 +2 位作者 马得廷 张有军 谢元忠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3期69-71,共3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评估双侧小脑上脚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探讨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健康受检者DTI图像数据,男54例,女56例,14-79岁,平均50.8岁。由一名专家运用感兴趣区(ROD功能在FA...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评估双侧小脑上脚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探讨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健康受检者DTI图像数据,男54例,女56例,14-79岁,平均50.8岁。由一名专家运用感兴趣区(ROD功能在FA图上测量双侧小脑上脚的FA值。双侧小脑上脚的FA值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FA值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110例健康者中,双侧小脑上脚的FA值分别为0.707±0.050、0.712±0.050,无统计学差异(t=-1.829,P=0.000)。右侧小脑上脚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O.400,P=0.000),左侧小脑上脚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432,P=0.000)。结论双侧小脑上脚的FA值均与年龄呈正相关性,反映了小脑上脚随年龄的生理变化过程,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各向异性 小脑上脚
原文传递
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炎、肝硬化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马振波 谢元忠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6期41-44,共4页
肝脏的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反映器官及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功能情况,属于无创的功能性成像。CT灌注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反映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而且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就CT灌注成像基本原理及检查、分析方法,正常肝脏CT灌注成像,肝... 肝脏的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反映器官及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功能情况,属于无创的功能性成像。CT灌注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反映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而且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就CT灌注成像基本原理及检查、分析方法,正常肝脏CT灌注成像,肝炎、肝硬化CT灌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硬化 血流动力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