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庭性偏头痛非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1
作者 朱欣欣 何美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4-448,共5页
由于药物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存在诸多局限性,所以非药物治疗方式的探索尤为重要。近年对VM非药物治疗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方式管理、前庭康复训练、神经调控治疗、针灸疗法四个方面。多项研究建议VM患者均... 由于药物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存在诸多局限性,所以非药物治疗方式的探索尤为重要。近年对VM非药物治疗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方式管理、前庭康复训练、神经调控治疗、针灸疗法四个方面。多项研究建议VM患者均应考虑前庭康复训练,而对于神经调控治疗刺激方式的选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等仍需进行系统的研究。综合阐述VM非药物治疗,有助于为VM患者制定更加全面科学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偏头痛 非药物治疗 前庭康复 神经调控
下载PDF
足三里针灸对ERCP术后疼痛、情绪及疼痛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岳伟 李茂月 +1 位作者 李婷 李美艺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53-55,共3页
目的:观察针灸足三里穴位对ERCP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因胆石症于我院行ERCP治疗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ERCP术后疼痛管理,观察组在传统疼痛管理基础上加用双侧足... 目的:观察针灸足三里穴位对ERCP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因胆石症于我院行ERCP治疗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ERCP术后疼痛管理,观察组在传统疼痛管理基础上加用双侧足三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疼痛程度、负性情绪、术后疼痛护理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疼痛程度及负性情绪无差异。观察组术后24 h疼痛最剧烈评分、疼痛最轻微评分、平均疼痛程度评分及目前疼痛强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专业技术能力得分、教育关系得分、信任关系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ERCP术后给予每日2次足三里针灸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24 h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情绪,提高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针灸 ERCP 术后疼痛 负性情绪 疼痛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宋林凌 聂秀玲 +2 位作者 王俊伟 李茂月 赵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2年第7期581-587,共7页
目的探讨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646例住院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有无皮下痛风石分为痛风石组(172例)和无痛风石组(474例)。测量身高、体质量... 目的探讨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646例住院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有无皮下痛风石分为痛风石组(172例)和无痛风石组(474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抽取肘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肌酐、尿酸和C反应蛋白(CRP);留取24 h尿液检测尿酸。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酸排泄分数(FUA)。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痛风石组男性比例、病程、发作累及关节数、吸烟史率、饮酒史率、吸烟量、饮酒量、酒龄、烟龄、LDL-C、尿素氮、血肌酐和血尿酸明显高于无痛风石组[98.84%(170/172)比94.09%(446/474)、10(5,16)年比5(2,9)、6(4,8)个比3(2,5)个、66.86%(115/172)比58.44%(277/474)、65.70%(113/172)比57.38%(272/474)、11(0,20)支/d比10(0,20)支/d、100(0,250)ml/d比50(0,162)ml/d、10(0,26)年比0(0,20)年、20(0,30)年比10(0,20)年、(3.44±0.98)mmol/L比(3.25±0.97)mmol/L、5.81(4.61,7.46)mmol/L比5.38(4.39,6.66)mmol/L、89.4(74.3,107.5)μmol/L比85.1(72.5,98.9)μmol/L和514.4(452.9,595.2)μmol/L比499.0(404.8,572.4)],发病年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eGFR明显低于无痛风石组[(37.78±10.56)岁比(40.17±13.06)岁、(4.72±0.74)×10^(9)/L比(4.88±0.56)×10^(9)/L、(141.15±17.19)g/L比(146.00±13.06)g/L和87.7(65.9,108.4)ml/min比93.3(75.9,113.1)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痛风家族史、BMI、腰臀比、血压、FUA、白细胞、TC、TG、HDL-C、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病程将患者进行分组,病程≤5.0年、病程5.1~10.0年和病程>10.0年患者痛风石发生率分别为15.34%(50/326)、27.67%(44/159)和48.45%(78/16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9,P<0.01);根据血尿酸四分位数进行分组,血尿酸<424.05μmol/L、血尿酸424.05~505.24μmol/L、血尿酸505.25~576.17μmol/L和血尿酸≥576.18μmol/L患者痛风石发生率分别为14.91%(24/161)、32.72%(53/162)、29.01%(47/162)和29.81%(48/161),四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0,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痛风病程、吸烟量、发作累及关节数、血尿酸和LDL-C是影响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9、1.020、1.317、1.002和1.262,95%CI 1.032~1.097、1.006~1.032、1.223~1.417、1.000~1.003和1.033~1.541,P<0.01或<0.05)。结论痛风病程、受累关节数、血尿酸水平、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脂代谢紊乱是住院痛风患者皮下痛风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住院病人 尿酸 生活方式 危险因素 皮下痛风石
原文传递
急性内脏炎症痛大鼠脊髓JNK磷酸化的改变及抑制剂镇痛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李美艺 耿彪 +2 位作者 乔福珍 牛敬忠 张颜波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3年第4期587-593,共7页
目的探究内脏炎症痛过程中脊髓JNK磷酸化水平变化及JNK选择性抑制剂对炎症痛觉敏感化的作用。方法采用福尔马林直肠黏膜下注射诱导的内脏炎症痛模型,共17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34例。对照组(N组)、福尔马林致... 目的探究内脏炎症痛过程中脊髓JNK磷酸化水平变化及JNK选择性抑制剂对炎症痛觉敏感化的作用。方法采用福尔马林直肠黏膜下注射诱导的内脏炎症痛模型,共17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34例。对照组(N组)、福尔马林致炎组(F组)、福尔马林致炎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插管组(IT组)、IT+DMSO组(DMSO组)、IT+SP600125组(SP600125组),其中50只大鼠(每组10只)诱导模型后每隔15 min,共记录8个时点内脏炎症痛疼痛表现,通过痛觉评分公式计算出疼痛分数分析疼痛行为反应。另120只雄性SD大鼠(5组,每组每时段6只)诱导模型后30、60、90、120 min分别应用蛋白印迹法、Gel-DOC凝胶成像系统,分析大鼠L_(6)~S_(2)节段脊髓组织蛋白中JNK、p-JNK变化水平。通过比较疼痛评分、脊髓节段JNK、p-JNK变化分析炎症痛分子机制及抑制剂镇痛作用。结果造模30 min后各组疼痛评分达峰值,抑制剂组(60.03±3.04)较F组(85.96±4.40)、IT组(83.10±2.74)及DMSO组(86.67±3.32)能降低炎症痛模型大鼠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实验组大鼠中JN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F组致炎后30 min(8.90±0.51比4.49±0.28,t=31.38,P<0.001)、60 min(7.20±0.37比4.43±0.33,t=24.65,P<0.001)、90 min(6.50±0.33比4.53±0.21,t=17.34,P<0.001)时大鼠脊髓中JNK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SP600125组较F组、IT组、IT+DMSO组可明显抑制造模后30~90 min脊髓中JNK磷酸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福尔马林致炎能升高大鼠脊髓JNK磷酸化水平,JNK选择性抑制剂SP600125可显著降低脊髓JNK磷酸化水平,抑制内脏炎症痛痛觉敏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NK抑制剂 内脏炎症痛 脊髓 JNK JNK磷酸化
原文传递
PKC ε-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对急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
5
作者 耿彪 李美艺 +4 位作者 唐琴 周思源 张灿文 牛敬忠 岳伟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3年第6期923-92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偏头痛模型大鼠中应用PKCε-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N组),假手术组(S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偏头痛模型+二甲基... 目的探讨急性偏头痛模型大鼠中应用PKCε-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对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N组),假手术组(S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偏头痛模型+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偏头痛模型+PKCε抑制剂组(H-7组)和偏头痛模型+ERK1/2抑制剂组(PD-98059组)。造模后即刻,侧脑室注射给药,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记录硬脑膜血流量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造模后2 h硬脑膜血流量变化百分比。结果 S组与N组硬脑膜血流量变化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相比,M组、DMSO组硬脑膜血流量变化百分比明显增加[(78.0±4.2)%比(3.8±1.0)%,(76.5±6.2)%比(3.8±1.0)%,P均<0.05];H-7组较M组、S组硬脑膜血流量变化百分比均明显减少[(-24.8±4.9)%比(78.0±4.2),(-24.8±4.9)%比(3.8±1.0)%,P均<0.05];PD-98059组与M组相比,硬脑膜血流量变化百分比明显减少[(29.4±3.9)%比(78.0±4.2)%,P<0.05],但与S组相比,硬脑膜血流量变化百分比明显增加[(29.4±3.9)%比(3.8±1.0)%,P<0.05]。结论大鼠偏头痛发作过程中硬脑膜血流量明显增加,PKCε及ERK1/2抑制剂均可明显降低硬脑膜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蛋白激酶C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硬脑膜血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