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T离散度与冠心病心力衰竭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承俊 田福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5期368-368,共1页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估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是心脏无创心电技术的检查方法之一。到目前为止,对QTd在多种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等)中的作用都进行了...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估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是心脏无创心电技术的检查方法之一。到目前为止,对QTd在多种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等)中的作用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作为评价心脏疾病心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冠心病 心力衰竭 死亡
下载PDF
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水蛭素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敏 崔连群 +3 位作者 张承俊 王晓军 烟玉琴 秦风菊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的:研究凝血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重组水蛭素的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第2-5代与凝血酶(4.0u·mL-1)共同孵育,按不同分组加入水蛭素(6.0u·mL-1)和肝素(6.0u·mL-1)。在不同... 目的:研究凝血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重组水蛭素的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第2-5代与凝血酶(4.0u·mL-1)共同孵育,按不同分组加入水蛭素(6.0u·mL-1)和肝素(6.0u·mL-1)。在不同时间,通过MTT比色检测细胞生长活性,以检测细胞损伤程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评价VEGF mRNA的表达。结果:凝血酶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从2h即可出现,24h开 始减轻。凝血酶对VEGF的表达呈现双峰状:诱导后1h即有VEGF表达增高,2h减低后再次升高,24h达最高。 重组水蛭素可以有效地阻断凝血酶的上述作用。结论:凝血酶诱导HUVECs损伤并显著上调VEGF mRNA的表 达,该过程可被水蛭素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水蛭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徐金兰 刘晓云 王景俊 《中国医药》 2006年第1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洛伐他汀 辛伐他汀 普伐他汀 氟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西立伐他汀
下载PDF
氯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白东 张承俊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0年第5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氯沙坦(Losartan)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EH)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轻中度EH住院患者坐位舒张压(SiDBP)90-109mmHg共7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氯沙坦50mg/d,一组服用洛丁新100mg/d,于2周末SiDBP>90mmHg者... 目的:探讨氯沙坦(Losartan)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EH)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轻中度EH住院患者坐位舒张压(SiDBP)90-109mmHg共7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氯沙坦50mg/d,一组服用洛丁新100mg/d,于2周末SiDBP>90mmHg者剂量增加至氯沙坦100mg/d或洛丁新20mg/d,继续服用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6周末各测血压及心率,结果:服氯沙坦组有效率70.6%,服洛丁新组有效率72.2%,两组间比较无差异性,6周末氯沙坦组SiSBP/SiDBP下降17.4/2.8mmHg,洛丁新组下降17.8/13mmHg,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咳嗽发生率氯沙坦组(2.9%)明显低于洛丁新组(13.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氯沙坦50-100mg治疗轻中度EH疗效确切,咳嗽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沙坦 洛丁新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高血压 药物疗法 疗效
下载PDF
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5
作者 左希宏 张艳玲 陈欢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力衰竭患者30例,左西孟旦以0.05ug/(kg·min)起始,经观察无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浓度渐增至0.20ug/(kg·min)并维持24h。结果...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力衰竭患者30例,左西孟旦以0.05ug/(kg·min)起始,经观察无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浓度渐增至0.20ug/(kg·min)并维持24h。结果呼吸困难程度评分用药前为(1.95±0.71)分,用药24h为(1.49±0.56)分,1周后为(1.15±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6,P:0.043);全身临床状况评分用药前为(1.87±1.21)分,用药24h为(1.36±0.61)分,1周后为(1.09±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03,P=0.024)。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用药前为(30.41±5.62)%,用药1周为(43.16±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8,P=0.037);每搏心输出量(SV)用药前为(59.524-25.23)ml,用药1周为(72.31±14.9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P=0.047);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用药前为(2534.56±1570.23)ng/L,用药1周为(934.32±421.5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7,P=0.020)。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心悸、头晕、低血压及室性早搏,经处理后均缓解。结论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左西孟旦 呼吸困难程度评分 全身临床状况评分 左心室射血分数 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 每搏心输出量
原文传递
肥厚型心肌病的现代治疗 被引量:4
6
作者 徐金兰 刘巧凤 张承俊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7-408,共2页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治疗 药物疗法 激光疗法 电生理治疗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动态心电图对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春英 沙亚宾 +2 位作者 杨菁 王林 杜波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980-981,共2页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电图 (ECG)和动态心电图 (DCG)特点 ,探讨两者对DCM的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 63例DCM进行ECG和DCG检查 ,并进行长期随访 ,按照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各种异常对比分析。结果  63例DCMECG以室早和...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电图 (ECG)和动态心电图 (DCG)特点 ,探讨两者对DCM的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 63例DCM进行ECG和DCG检查 ,并进行长期随访 ,按照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各种异常对比分析。结果  63例DCMECG以室早和T波改变多见 ,分别为 79 2 %、5 7 5 %。DCG以室早、房早及S -T段下移多见 ,分别为 89 6%、64 4%、2 2 9%。在室早中ECG以偶发室早多见 ,DCG以频发室早、成对室早及短阵室速多见 ,并有室颤发生。在ECG死亡组室早总发生率、频发室早及T波改变检出率比存活组高 (P <0 0 1)。在DCG死亡组频发室早、成对室早及短阵室速检出率比存活组高 (P <0 0 1) ,分别是存活组的 6 5、4 6、2 6倍 ;房早也比存活组高 ( P <0 0 1)。结论 DCM患者ECG发现频发室早和T波改变 ,在DCG出现频发室早、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及房早 ,预后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扩张型心肌病 DCM DCG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疗效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左希宏 沙亚宾 王景俊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90-691,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脏聚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AMI心脏聚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 ,分为静脉溶栓组 (A组 )与未溶栓组 (B组 ) ,并设AMI未发生心脏聚停的静脉溶栓患者为C组 ;A组与B组、A组与C组分别进行...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脏聚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AMI心脏聚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 ,分为静脉溶栓组 (A组 )与未溶栓组 (B组 ) ,并设AMI未发生心脏聚停的静脉溶栓患者为C组 ;A组与B组、A组与C组分别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 A组较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低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A组与C组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无差别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心脏聚停心肺复苏成功后 ,如无溶栓禁忌证均可行静脉溶栓 ,且能达到与AMI未发生心脏聚停患者静脉溶栓同样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心肺复苏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