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营养盐浓度对3种大型红藻氮、磷吸收及其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恒 李美真 +2 位作者 徐智广 王翔宇 曹婧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2-470,共9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3种大型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和蜈蚣藻(Grateloupiafilicina)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营养盐浓度下这3种海藻对氮、磷的吸收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3种大型海藻对水体中硝酸盐和磷...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3种大型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和蜈蚣藻(Grateloupiafilicina)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营养盐浓度下这3种海藻对氮、磷的吸收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3种大型海藻对水体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效果明显,并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比较前24 h对氮的平均吸收速率,真江蓠和脆江蓠在50μmol/L组出现最大值,分别为0.739μmol/(g.h)和0.648μmol/(g.h),蜈蚣藻在20μmol/L组出现最大值0.614μmol/(g.h);比较前24 h对磷的吸收速率,真江蓠和脆江蓠在1.0μmol/L组出现最大值,分别为0.015μmol/(g.h)和0.018μmol/(g.h),蜈蚣藻在0.7μmol/L组出现最大值0.016μmol/(g.h)。结合去除速率常数来看,脆江蓠对硝酸盐和磷酸盐有更好的去除效果。营养盐的起始浓度对脆江蓠、真江蓠和蜈蚣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所有的实验浓度下,8 d后的湿重均为脆江蓠增加最大,蜈蚣藻增加最小;并且改变硝酸盐的浓度比改变磷酸盐的浓度更能刺激蜈蚣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江蓠 脆江蓠 蜈蚣藻 吸收动力学 相对生长率
下载PDF
温度对几种大型海藻硝氮吸收及其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恒 李美真 +1 位作者 曹婧 徐智广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9-165,共7页
以大型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大型褐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黍子Sargassum pallidum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10~25℃不同温度下这几种海藻对硝氮(NO3-N)的吸收和... 以大型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大型褐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黍子Sargassum pallidum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10~25℃不同温度下这几种海藻对硝氮(NO3-N)的吸收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几种大型海藻对水体中NO3-N的吸收效果明显,其中真江蓠和脆江蓠的吸收速率15℃时最高,为0.507±0.136和0.448±0.095μmol/g·h,蜈蚣藻和鼠尾藻在20℃时最高,为0.614±0.033和0.289±0.019μmol/g·h,海黍子在25℃时吸收速率最高,为0.748±0.015μmol/g·h。结合去除效率常数来看,海黍子对NO3-N有更好的去除效果。温度变化对大型海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在20℃下大部分海藻相对生长速率达到最高,其中以脆江蓠最高,达到4.79%±0.4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江蓠 脆江蓠 蜈蚣藻 鼠尾藻 海黍子 吸收动力学 相对生长率
下载PDF
光照对脆江蓠生长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卢晓 李美真 +1 位作者 徐智广 王翔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5-150,共6页
将福建宁德海区人工养殖的脆江蓠分别于40、80、120、160、200μmol/m2.s光照下进行培养。测定其相对生长速率、干重、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速率等指标,并绘制光合作用曲线,计算其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结果表明,在低光照(40μmol/m2.s... 将福建宁德海区人工养殖的脆江蓠分别于40、80、120、160、200μmol/m2.s光照下进行培养。测定其相对生长速率、干重、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速率等指标,并绘制光合作用曲线,计算其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结果表明,在低光照(40μmol/m2.s)下,脆江蓠呈现负生长,但光合色素含量较高;短期(7d)内,80~120μmol/m2.s的光照强度适宜脆江蓠生长,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光强,光合色素含量也显著高于高光强各组;经长期(14~28d)培养,高光强(160~200μmol/m2.s)下的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和光合色素含量逐渐升高,随光照增强,藻体干重不断增大,在200μmol/m2.s下干重达到最大;20℃时,脆江蓠呼吸作用速率为0.07±0.03μmolO2/g.min,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为0.40±0.12μmolO2/g.min,光补偿点为35±15μmol/m2.s,光饱和点为200±60μmol/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江蓠 相对生长速率 光合色素 光合作用
下载PDF
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生态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胡凡光 王志刚 +4 位作者 李美真 徐智广 王翔宇 袁辉 李长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58,共8页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对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选择池塘水温、光强、盐度和pH,研究其对鼠尾藻1年苗、两年苗在不同水层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1)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80~100cm水层;0~20cm水...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对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选择池塘水温、光强、盐度和pH,研究其对鼠尾藻1年苗、两年苗在不同水层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1)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80~100cm水层;0~20cm水层生长最慢;2)1年苗、2年苗在整个试验期间均未发现生殖托。其中部分两年苗藻体生长出1~2cm左右次生分枝,而1年苗均未发现次生分枝;1年苗于11月中旬开始生长出气囊,两年苗于试验开始时就有气囊,12月中旬鼠尾藻气囊开始腐烂脱落,至翌年1月上旬池塘水温降至0℃以下,池塘水体表层出现结冰现象,此时鼠尾藻气囊已大部分脱落,同时有腐烂脱落现象,藻体缩短、变瘦,湿重降低,体色呈黑褐色。2月下旬随着水温的逐渐回升,鼠尾藻又有生长现象,体长及湿重均有增长,至3月上旬发现气囊。3)鼠尾藻两年苗生长情况比1年苗略好,其同一时期测量的藻体平均体长和单株藻体平均湿重均比1年苗大,鼠尾藻两年苗S值(S=单株藻体平均湿重(g)/藻体平均体长(cm))大于1年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藻 环境因子 气囊 生殖托 次生分枝
下载PDF
我国沿海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遗传资源RAPD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玮 李美真 +2 位作者 吴海一 詹冬梅 丁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8-611,共4页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我国沿海五个海区(大连、威海、青岛、温州、福州)鼠尾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6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条引物,对五个鼠尾藻种群共150份DNA样本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到207个有效位点,多态位点达89.5%,Nei基因多...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我国沿海五个海区(大连、威海、青岛、温州、福州)鼠尾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6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条引物,对五个鼠尾藻种群共150份DNA样本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到207个有效位点,多态位点达89.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66,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508;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6131,基因流(Nm)为0.3155。AMOVA分析表明Fst为0.6185。我国沿海鼠尾藻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分化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藻 RAPD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鹿角菜18S rDNA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生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玮 李美真 +2 位作者 詹冬梅 丁刚 吴海一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3,共6页
通过制备鹿角菜DNA,PCR扩增得到鹿角菜18S rDNA序列.测序拼接后全长1733bp,碱基A、T、C、G含量分别为25.45%、26.72%、26.72%、21.12%,序列已提交GeneBank登录号为GQ433994.该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其他褐藻18S rDNA序列比对后,得到可变碱... 通过制备鹿角菜DNA,PCR扩增得到鹿角菜18S rDNA序列.测序拼接后全长1733bp,碱基A、T、C、G含量分别为25.45%、26.72%、26.72%、21.12%,序列已提交GeneBank登录号为GQ433994.该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其他褐藻18S rDNA序列比对后,得到可变碱基位点184个,简约信息位点161个,单碱基变化位点23个.转换碱基值Si为44,颠换碱基值Sv为30,转换颠换比值R约为1.5.NJ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18S rDNA在褐藻门中具有保守性,可用于辅助传统分类.PLACE数据库预测发现在鹿角菜18S rD-NA保守区有多个与水分胁迫、光诱导、Ca2+信号传导等相关转录元件,这表明18S rDNA可能参与细胞重要调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角菜 18S RDNA 转录因子 系统发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