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脓灸辅助治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肖传光 邱树升 +2 位作者 王猛 郭玲玲 李良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22期2902-2906,共5页
目的探讨化脓灸辅助治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6壮灸治疗组52例、9壮灸治疗组51例和不灸治疗组43例,6壮灸治疗组与9壮灸治疗组进行常规化疗的同时给予相应剂量的化脓灸治疗,不灸治疗组仅... 目的探讨化脓灸辅助治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6壮灸治疗组52例、9壮灸治疗组51例和不灸治疗组43例,6壮灸治疗组与9壮灸治疗组进行常规化疗的同时给予相应剂量的化脓灸治疗,不灸治疗组仅进行常规化疗,疗程均为7 d。观察化脓灸的直接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和治疗7 d后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DC)和自然杀伤细胞(NK)Ⅲ型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6壮灸治疗组和9壮灸治疗组起泡流脓率均大于9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壮灸治疗组患者的疤痕大于6壮灸治疗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6壮灸治疗组和9壮灸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11c^+CD123^+、CD16^+56^+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白细胞介素(IL)-12水平均升高,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降低,但仅6壮灸治疗组IL-10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化脓灸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DC和NK细胞数量,同时上调患者血清IL-12水平,下调血清IL-10和TGF-β1水平,6壮灸治疗剂量的临床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脓灸 辅助治疗 术后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转录调节因子1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肖传光 李良 +2 位作者 丁宇 王猛 胡玮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44-46,共3页
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是转录因子结合到特定的DNA序列,并随后调控基因的转录。有大量的转录因子使用一个保守的锌指结构域结合自己的目标DNA片段。三重基序蛋白(tripartite motif,TRIM)家族... 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是转录因子结合到特定的DNA序列,并随后调控基因的转录。有大量的转录因子使用一个保守的锌指结构域结合自己的目标DNA片段。三重基序蛋白(tripartite motif,TRIM)家族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域,即N-末端的RING-Bbox-coiled-coil(RBCC)基因序列、bromo结构域、保守中心序列区以及C-末端的PHD指状结构域,此外该家族还都具有一个可变的C-末端,因此TRIM家族也称为RBCC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转录因子 癌基因
原文传递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嘉琦 何贵金 +1 位作者 何雨笑 佟德旭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91-192,共2页
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 AME)是一种罕见肿瘤,而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更为罕见,发生率仅占乳腺原发肿瘤的1%[1]0 1970年Hamperl121提出AME是一种由腺上皮和肌上皮2种成分共同形成的肿瘤... 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 AME)是一种罕见肿瘤,而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更为罕见,发生率仅占乳腺原发肿瘤的1%[1]0 1970年Hamperl121提出AME是一种由腺上皮和肌上皮2种成分共同形成的肿瘤。2003年,WHO将肌上皮病变和上皮性肿瘤列为乳腺肿瘤,并提出腺肌上皮瘤是不同类型的肌上皮增生,呈实性巢团状分布,少数的肌上皮或腺上皮可发生癌变⑶。2012年,WHO对AME的定义作了一定调整,将恶性腺肌上皮瘤或者伴癌成分的腺肌上皮瘤统一归为“腺肌上皮瘤变癌”,包括上皮源性、肌源性、上皮-肌源性的癌⑷。笔者报道了 1例乳腺MAM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对乳腺MAME的诊断、病理特征及治疗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腺肌上皮瘤 文献回顾 恶性 临床病理资料 罕见肿瘤 上皮性肿瘤 肌上皮病变 乳腺肿瘤
原文传递
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乳腺增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4
作者 刘晓菲 房小芳 +3 位作者 李湘奇 陈守华 徐春红 李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301-1306,共6页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MH)改善乳房疼痛及中医证候积分、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76例MH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48例患者按数字生成的顺序将分组方案装入不透光的密封信封,...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MH)改善乳房疼痛及中医证候积分、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76例MH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48例患者按数字生成的顺序将分组方案装入不透光的密封信封,按随机数字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消肿止痛贴+中药粉末)和对照组(消肿止痛贴安慰剂+中药粉末安慰剂),每组74例。两组均选取阿是穴(双侧)、涌泉穴(双侧)、神阙穴进行隔日贴敷,每次6~8 h;腋十(双侧)进行贴敷,每次30 min;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乳房疼痛(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焦虑自测量表(SA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及血清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试验组乳房疼痛、乳房触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_(1)=-7.262,t_(2)=-6.914,P<0.01);平均起效时间试验组为(8.81±4.06)天,短于对照组[(12.59±6.9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9,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SAS量表及HAMD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t_(1)=-6.882,t_(2)=-2.537,t_(3)=-2.864,t4=3.241,P<0.01);试验组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5-HT、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t_(1)=-3.155,t_(2)=-2.963,t_(3)=2.051,t4=6.631,P<0.05,P<0.01)。结论 消肿止痛贴联合中药粉穴位贴敷可减轻乳房疼痛、改善免疫环境及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No.Chi CTR 22000565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5-羟色胺 中药 穴位贴敷 随机对照研究 双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