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脓毒性休克初始液体复苏治疗现状及疾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
作者 高辉 庞新美 +1 位作者 王昊 朱洪新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5期190-193,共4页
脓毒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早期及时的液体复苏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目前脓毒性休克初始液体复苏治疗的现状尚不清楚,且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综述分析... 脓毒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早期及时的液体复苏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目前脓毒性休克初始液体复苏治疗的现状尚不清楚,且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综述分析的方法,搜集了近年来关于脓毒性休克初始液体复苏治疗现状和疾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首先对脓毒性休克初始复苏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初始复苏的目的、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其次分析了不同类型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了液体反应性选择的重要性。最后综合考虑自身因素、疾病因素和治疗因素对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可行的治疗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预后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急性心力衰竭生物标记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2
作者 高辉 厐新美 +1 位作者 王昊 朱洪新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2期84-87,共4页
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们能够提供关于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的重要信息。本研究重点探讨了三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和可溶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miRNA。肌钙蛋白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在心血管疾... 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们能够提供关于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的重要信息。本研究重点探讨了三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和可溶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miRNA。肌钙蛋白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溶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是一种金属蛋白酶,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重塑,对疾病的诊断、预后与治疗指导有重要意义。此外,文研究还提到了其他一些指标,如C-反应蛋白、D-二聚体、乳酸和BNP等,在疾病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本项目主要阐述了AHF生物标记物的临床进展,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敏感和个体化的信息,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钙蛋白 可溶性基质金属蛋白酶2 MIRNA 诊断 预后 治疗指导
下载PDF
以降钙素原窗指导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朱建波 马建林 +2 位作者 刘晓英 王爱芹 王新安 《中国医药》 2011年第11期1337-1339,共3页
目的探讨以降钙素原(PCT)窗为切换点实施序贯通气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5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出现完全随机分为2组,肺部感染控制窗(PiC)序贯通气组22例,PCT序贯... 目的探讨以降钙素原(PCT)窗为切换点实施序贯通气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5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出现完全随机分为2组,肺部感染控制窗(PiC)序贯通气组22例,PCT序贯通气23例分别在出现PIC窗或PCT窗后内由有创机械通气改为无创机械通气。比较2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6个月内急性加重率、6个月内病死率等指标。结果PCT窗序贯通气组与PIC窗序贯通气组比较,有创通气时间明显缩短[(3.8±1.4)d比(6.5±1.8)d],住ICU时间缩短[(6.9±1.7)d比(9.6±1.9)d],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缩短[(6.0±1.9)d比(10.4±2.8)d],而6个月急性加重发生率、6个月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21.7%(5/23)比22.7%(5/22);17.4%(3/23)比13.6%(2/22),P=0.450]。结论以PCT窗为切换点的序贯通气治疗能够明显缩短有创通气的时间,减少抗生素的应用,而对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急性加重 正压呼吸 通气机撤除法 降钙素原
下载PDF
香菇多糖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对中晚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崔洪霞 刘永利 +3 位作者 蒋雪超 林书卿 娄秀娥 李国庆 《中国医药》 2015年第7期996-1000,共5页
目的 探讨香菇多糖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对中晚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滨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中晚期胃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FOLFOX化疗方... 目的 探讨香菇多糖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对中晚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滨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中晚期胃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FOLFOX化疗方案治疗,奥沙利铂与亚叶酸钙静脉滴注,1次/周,5氟尿嘧啶静脉推注,1次/周,治疗3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香菇多糖静脉滴注,2次/周,治疗3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近期疗效、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近期治疗有效率为63.3% (38/60);对照组为55.0% (33/6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D3+T细胞分别为(38±6)%、(31±7)%;CD4+T细胞分别为(25±7)%、(19±6)%;CD4 +/CD8+比值分别为(1.21±0.29)、(0.80±0.35),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CD3+T细胞分别为(38±7)%、(44±6)%;CD4+T细胞分别为(25±7)%、(30±5)%;CD4+/CD8+比值分别为(1.20±0.31)、(1.41±0.21),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并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躯体功能、机体疼痛、总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及心理卫生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59±10)分比(65±11)分,(52±10)分比(68±13)分,(59±8)分比(66±8)分,(57±11)分比(65±13)分,(54±15)分比(61±20)分,(57±11)分比(67±13)分,(60±12)分比(63±14)分;对照组:(53±12)分比(64±11)分,(52±11)分比(67±12)分,(53±8)分比(65±7)分,(51±11)分比(65±12)分,(53±14)分比(60±17)分,(50±12)分比(67±12)分,(51±13)分比(63±14)分],且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总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及心理卫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躯体角色和机体疼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12/60)比46.0%(28/60),18.3%(11/60)比43.3% (26/60)] (P <0.05),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香菇多糖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胃癌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并降低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胃癌 香菇多糖 FOLFOX4化疗方案 免疫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结肠镜下老年人灌肠法改进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德美 梁俊玲 李秀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6年第6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结肠镜检 灌肠法 改进后 老年人 口服清肠液 电解质溶液 镜下 老年患者 机体内环境 清洁肠道
下载PDF
外伤性脑梗死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梁俊玲 高岸英 赵德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4期221-222,共2页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特点,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对诊断明确的17例外伤性脑梗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7例患者中轻性脑损伤4例,重型脑损伤13例;伤后48小时内发生者14例,伤后48小时~2周内发生者3例;临床表现缺...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特点,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对诊断明确的17例外伤性脑梗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7例患者中轻性脑损伤4例,重型脑损伤13例;伤后48小时内发生者14例,伤后48小时~2周内发生者3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嗜睡,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失语等;4例因大范围脑梗死,出现高颅压危象,行去骨瓣减压术,2例因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术后死亡;2例存活遗留严重功能障碍,余13例给予保守治疗,少数恢复良好,大多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头颅CT及MRI对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检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治疗 诊断 嗜睡 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
下载PDF
心肌梗死25例病因分析及预防
7
作者 马建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1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发生率 病因分析 预防 卫生宣教 就诊 急诊科 患者 临床分析 青年人
下载PDF
大鼠脑损伤联合他克莫司促进坐骨神经再生的效果
8
作者 何新泽 林书卿 +5 位作者 杨涛 王成刚 李芹 于立志 孙金占 王培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5期7-12,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联合他克莫司促进坐骨神经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45只,按照颅脑损伤模型(Feeney法)和坐骨神经损伤模型(SunderlandV型)造模,A1组:颅脑损伤合并坐骨神经损伤联合应用他克莫司;A2组:颅脑...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联合他克莫司促进坐骨神经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45只,按照颅脑损伤模型(Feeney法)和坐骨神经损伤模型(SunderlandV型)造模,A1组:颅脑损伤合并坐骨神经损伤联合应用他克莫司;A2组:颅脑损伤合并坐骨神经损伤联合应用生理盐水;B1组:单纯坐骨神经损伤联合应用他克莫司;B2组:单纯坐骨神经损伤联合应用生理盐水。造模后第4、8、12周,测定坐骨神经指数(SFI)、腓肠肌恢复率,进行神经组织Masson染色;造模后第8、12周观察脊髓神经元辣根过氧化物(HRP)的逆行示踪标记。结果造模后第4周,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的S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4周,A1、A2组的SFI均优于B1、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第8、12周,A2组与B1组的S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8、12周,A1组的SFI优于A2、B1、B2组,A2、B1组的SFI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后,各组大鼠的SFI逐渐升高(P<0.01)。造模后第4周,A2、B1、B2组的腓肠肌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造模后第4周的腓肠肌恢复率高于A2、B1、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第8、12周,A1、A2、B1组的腓肠肌恢复率均明显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第8、12周,A1组与A2组的腓肠肌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A2组造模后第8周的腓肠肌恢复率均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第12周,A1组的腓肠肌恢复率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2组与B1组造模后第12周的腓肠肌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各组大鼠的腓肠肌恢复率逐渐升高(P<0.01)。Masson染色观察造模后第12周A1组胶原纤维均匀分布,并呈波浪形随神经纤维排列,A2、B1组可见绿染与红染分布均匀,B2组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少量再生的轴突。造模后第8周,A1组的HRP标记阳性率高于A2、B1、B2组,A2组的HRP标记阳性率高于B1、B2组,B1组的HRP标记阳性率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第12周,A1组的HRP标记阳性率高于A2、B1、B2组,A2、B1组的HRP标记阳性率均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2组造模后第12周的HRP标记阳性率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合并周围神经损伤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干预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颅脑损伤与他克莫司作用的机制不完全相同,脑损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周围神经 神经修复与再生 他克莫司
下载PDF
心理护理干预减轻心绞痛患者焦虑情绪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闫红卫 庞丽 +2 位作者 薛惠平 邢希梅 李红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心绞痛患者外科手术中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5正常人群为对照组,将28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心绞痛组(138人)和心理护理干预组(143人)。对照组和心绞痛组接受常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心绞痛患者外科手术中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5正常人群为对照组,将28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心绞痛组(138人)和心理护理干预组(143人)。对照组和心绞痛组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心理护理干预组接受访谈为主,音乐多媒体为辅的干预模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管紧张素II(Ang)、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浓度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心绞痛组和心理护理干预组患者AngII、ACE、IL-6和IL-10水平呈不同程度升高,ACTH无显著变化;和心绞痛组相比,心理护理干预组降低了患者AngII、ACE和1L-6的表达水平。结论心理护理干预通过降低AngII、ACE和IL-6的表达水平来减轻心绞痛患者的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 心绞痛 焦虑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不同时机气管插管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建林 《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6期-,共2页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不同时机行气管插管的疗效,确认气管插管最佳时机.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急诊科诊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22例,按其心肺复苏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61例和研究组61例.对照组患者心肺复苏3 min...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不同时机行气管插管的疗效,确认气管插管最佳时机.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急诊科诊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22例,按其心肺复苏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61例和研究组61例.对照组患者心肺复苏3 min后行气管插管,研究组患者心肺复苏同时(<3 min)行气管插管.观察监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窦性心率恢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与否,以及2周后是否存活等.结果 研究组平均动脉压(54.35±5.17) mmHg、SpO2(75.24±4.28)%、窦性心率恢复率(62.30%)、心肺复苏成功率(45.90%)及2周后存活率(27.8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1.25±4.28) mmHg、(45.33±3.04)%、(19.35)%、(14.75)%、(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或x2值分别为4.285、4.195、6.892、5.431、3.942,P<0.05或P<0.01).结论 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早期气管插管可维持良好的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提高患者恢复心肺复苏成功率,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时机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血液灌流治疗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涛 何新泽 王成刚 《中国实用医刊》 2019年第19期87-89,共3页
目的 分析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采用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68例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 目的 分析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采用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68例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血液灌流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抢救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85.29%(29/34),P<0.05;观察组意识恢复、阿托品化、胆碱酯酶(CHE)活力恢复、机械通气及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1、TNF-α、CRP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TNF-α、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危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中采用血液灌流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提高急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有机磷中毒 血液灌流 急救 胆碱酯酶 效果
原文传递
溶栓后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段下移及血管再通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涛 张萍 +1 位作者 张勇 何新泽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1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溶栓后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ST段下移及血管再通情况的影响。方法抽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 目的探讨溶栓后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ST段下移及血管再通情况的影响。方法抽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组行静脉溶栓后PCI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ST段下移率、血管再通状况及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T段下移率(94.00%,47/50)与血管再通率(96.00%,48/50)均高于对照组(80.00%,40/50;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治疗前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心源性病死发生。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采用静脉溶栓后PCI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ST段下移率与血管再通率,改善心功能,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ST段下移 血管再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