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道家道教生态思想文化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红兵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3-86,共14页
道家道教生态思想文化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道生万物"的生态存在论。道家道教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揭示了天地人万物的同根同源,其中蕴含了天地人万物的一体性和平等性观念;道家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阴阳五行的生成模式... 道家道教生态思想文化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道生万物"的生态存在论。道家道教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揭示了天地人万物的同根同源,其中蕴含了天地人万物的一体性和平等性观念;道家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阴阳五行的生成模式,阴阳五行模式以阴阳、三才、五行贯通起来阐释道生万物的过程,具体阐述了天地人万物的一体性、同构性。(2)"尊道贵德"的生态价值论。道家道教肯定道生化万物的价值,将人与自然万物天然的和谐状态视作理想生态状态,重视自然万物的兴旺发达;肯定人与万物自然本性的价值,认为自然万物皆有道性,具有与人相同的平等价值。(3)"清虚自守"的生态德性论。道家道教在"道法自然"思想基础上,倡导"顺应自然"的实践法则,在自身修行实践中,突出清静、恬淡、素朴等德性的修养,道家道教德性修养具有多方面的生态价值。(4)敬天爱地、戒杀护生的生态实践观。道教从"天父地母"观念出发,提出敬天爱地、顺应天地观念,谴责肆意凿井、修建屋宇和陵墓等破坏大地的行为;又从"好生恶杀"观念出发,倡导戒杀护生,道教戒杀护生观念在道教戒律、科仪、善书等中均有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道教 生态存在论 生态价值论 生态德性论 生态实践观
下载PDF
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历程及趋势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红兵 《孔学堂》 2017年第2期82-91,共10页
国外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开始,相关研究成果明显增多,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哈里斯等对之前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批判反思,该领域研究持续兴盛并不断走向深入,相继形成了护教论、批判论、建构论、德性论、文化人类... 国外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开始,相关研究成果明显增多,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哈里斯等对之前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批判反思,该领域研究持续兴盛并不断走向深入,相继形成了护教论、批判论、建构论、德性论、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等研究方式。国内相关研究,台湾学界起步较早,90年代中期相关研究已颇深入。大陆相关研究大体上开始于90年代末,2007年前后开始有学者对之前的相关研究进行批判反思,这之后,佛教生态思想相关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对佛教生态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述评
下载PDF
慧遠佛教生態思想研究
3
作者 陳紅兵 李文菊 《佛教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223-246,403,共25页
慧遠作爲中國佛教形成初期的思想家,其佛教生態思想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特徵,之後中國佛教生態思想的許多方面,如以清净心作爲現象世界存在的本源,注重事物現象存在方式,人與自然萬物一體性關係,西方净土思想,因果報應觀念對動物的保護,將... 慧遠作爲中國佛教形成初期的思想家,其佛教生態思想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特徵,之後中國佛教生態思想的許多方面,如以清净心作爲現象世界存在的本源,注重事物現象存在方式,人與自然萬物一體性關係,西方净土思想,因果報應觀念對動物的保護,將自然神聖化,注重融入自然……都能在慧遠佛教生態思想中找到源頭。應該指出的是,慧遠的法性論雖然存在前後期的不同,《大智論抄序》中從般若中觀思想闡釋法性内涵,將“非有非無”“有無交歸”的虚净境界作爲事物現象的本然存在狀態及存在方式的觀念,深具創新意義,但其法性論的主導方面還是“至極以不變爲性,得性以體極爲宗”的實有論觀念,其生態思想的其他方面如“形盡神不滅”思想、山水詩文中的自然觀多是建立在這一思想基礎上,這些思想同時也是對中國佛教生態思想影響更爲深遠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遠 生態思想 法性 彌陀信仰 報應論 山水詩
下载PDF
佛教动物观及其生态环保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红兵 王博识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112,共6页
佛教的动物观本身包含多层内涵,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环保意义。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道没有仁义道德,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观念客观上难以导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观念旨在劝人弃恶修善,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 佛教的动物观本身包含多层内涵,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环保意义。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道没有仁义道德,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观念客观上难以导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观念旨在劝人弃恶修善,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佛教对"清净"的德性追求,会促使修行者与动物保持距离,自觉做到不伤害动物。大乘佛教对"慈悲"德性的追求,则能导向对动物的慈悲关爱。佛教本生故事中关于动物道德和智慧的故事,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动物的尊重、关爱之情。一些本生故事蕴含生态环保知识,其中包含的反对动物祭祀的内容本身也具有动物保护意义。"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观能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供深层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动物观 六道轮回 慈悲 佛本生故事 佛性论
下载PDF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
5
作者 陈红兵 《绿叶》 2020年第1期32-34,共3页
传统民俗是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方面,对民众思想、行为有重要影响。传统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内容,传统生态民俗传承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在今天,要发挥民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 传统民俗是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方面,对民众思想、行为有重要影响。传统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内容,传统生态民俗传承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在今天,要发挥民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应注重传统生态民俗的继承和创新,另一方面应发挥不同民俗形式的生态宣传教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俗 民俗传承 民俗形式 传统思想文化 生态文化建设 民众思想 生态环保 生态文明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