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肺浸润型黏液腺癌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庆宜 李万湖 +1 位作者 张德贤 李宝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47-652,657,共7页
目的原发性肺浸润型黏液腺癌(primary lung 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PIMA)是极少见的分化较好的腺癌,其影像学表现多样,病理学具有一定特点。本研究通过探讨PIMA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 目的原发性肺浸润型黏液腺癌(primary lung 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PIMA)是极少见的分化较好的腺癌,其影像学表现多样,病理学具有一定特点。本研究通过探讨PIMA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6-01-2019-06-01山东省肿瘤医院经胸部增强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87例PIM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18F-FDG PET/CT检查。通过CT、PET/CT图像与病理对照,分析PIMA的影像特征性表现。结果87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双肺下叶53例,余肺叶34例;边缘清晰58例,模糊29例;结节肿块型66例,肺炎型21例。79例可测量病灶平扫平均CT值为(38.1±9.4)HU,增强扫描动脉期平均CT值为(56.7±11.2)HU,静脉期平均CT值为(69.5±10.1)HU;轻度强化56例,中度强化23例;强化不均匀60例;65例呈延迟强化;结节肿块型病灶边缘清晰54例,肺炎型病灶边缘模糊17例,二者边缘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47,P<0.001。结节肿块型病灶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7.9%,高于肺炎型病灶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3,P=0.044。肺炎型血管造影征发生率为90.5%,高于结节肿块型的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09,P<0.001。肺炎型空泡空洞征发生率为80.9%,高于结节肿块型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52,P<0.001。肺炎型胸腔积液发生率为23.8%,高于结节肿块型的1.5%;肺炎型肺内转移发生率为28.6%,高于结节肿块型的3.0%;肺炎型肺外转移发生率为23.8%,高于结节肿块型的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4例PET/CT检查中,18F-FDG稍高摄取6例,8例呈高摄取,初次扫描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为2.8~9.1,平均(5.1±2.2),延迟扫描SUVmax为3.5~14.7,平均(6.8±3.1),每一病灶延迟扫描SUVmax均大于初次扫描。病理特征为沿肺泡壁分布的高柱状细胞,胞质及肺泡间隙充满黏液,胞核位于基底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TTF1(-)、CK20(+)支持PIMA诊断。结论PIMA好发于双肺下叶的孤立性结节或大片状肿物,平扫密度略低于软组织,轻中度延迟不均匀强化及PET/CT延时成像有助于诊断;结节肿块型病灶多边缘清晰,易出现淋巴结转移,而肺炎型更多表现边缘模糊、血管造影征、空泡空洞征、胸腔积液及肺内外转移。PIMA的影像表现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浸润型黏液腺癌 CT表现 PET/CT 病理学
原文传递
细支气管腺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育红 刘俊彦 +1 位作者 王越 景洪标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793-798,共6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病理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山东省肿瘤医院2018-01-01-2022-06-30的BA病例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特点,病理特征及分子特征等。结果25例BA患者,...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病理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山东省肿瘤医院2018-01-01-2022-06-30的BA病例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特点,病理特征及分子特征等。结果25例BA患者,其中以老年女性多见,中位年龄61岁,肿瘤常见于右肺下叶。术中冰冻切片25例中只有5例(20%)做出正确诊断,为近端型或远端型BA。描述性诊断为贴壁生长的肿瘤(n=15)、原位腺癌(n=3)、不典型腺瘤样增生(n=2)。大体检查:肿瘤界限清,无包膜。肿瘤直径3~20 mm(平均9 mm),切面灰白灰褐色。镜下观察:肿瘤由基底层细胞和腔面细胞构成。免疫组化:TTF-1表达于腔面细胞,基底细胞表达p40和CK5/6。结论BA是一种良性肺肿瘤。由于在形态学上表现出广泛差异性和相对较低的发病率,造成病理诊断特别是术中冷冻诊断易误诊。正确认识BA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临床病理特点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CD8^(+)T细胞癌巢/间质比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3
作者 李超卓 景洪标 +3 位作者 胡梦钰 杨丽颖 孙晓蓉 邢力刚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31-737,758,共8页
目的 分析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原发灶的肿瘤中心(TC)和侵袭性边缘(IM,包括癌巢和间质)的CD8^(+) T细胞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CD8 T细胞的浸润水平,并探究其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NM)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 目的 分析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原发灶的肿瘤中心(TC)和侵袭性边缘(IM,包括癌巢和间质)的CD8^(+) T细胞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CD8 T细胞的浸润水平,并探究其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NM)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01-01-2021-12-31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54例临床早期NSCLC患者的术后组织标本,构建组织芯片(TMA),并进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以评估TC和IM的CD8及PD-1^(+) CD8的密度。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NSCLC伴OLNM和无OLNM患者的CD8和PD-1^(+) CD8浸润差异。使用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低密度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OLNM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临床早期NSCLC的TC和IM上,CD8分别占所有细胞的4.6%和5.6%,PD-1^(+) CD8分别占CD8的9.1%和6.9%。临床早期NSCLC患者发生OLNM时,IM的总CD8及间质CD8浸润增加(cN^(-)pN^(+)vs cN^(-)pN^(-), 63.78 vs 43.87,Z=2.995,P=0.003;93.57 vs 60.84,Z=2.631,P=0.009),同时TC间质和IM癌巢中的PD-1^(+) CD8/CD8比例降低(cN^(-)pN^(+)vs cN^(-)pN^(-), 7.5%vs 10.2%,Z=-2.227,P=0.026;4.4%vs 8.4%,Z=-2.093,P=0.0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的癌巢CD8/间质CD8比例降低是早期NSCLC发生O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39, 95%CI:1.201~4.556,P=0.012)。结论 TC的癌巢CD8/间质CD8比降低,CD8向癌巢内浸润减少,与早期NSCLC的OLNM发生有关,同时TC间质和IM癌巢中的CD8表面PD-1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肿瘤免疫微环境 CD8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原文传递
恶性蝾螈瘤三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馨荻 原银萍 +3 位作者 丁秀平 刘文稚 王作民 李宝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03-808,共6页
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r,MTT)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Malerba等[1]指出其发病率仅为0. 0001%.它是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MPNST)的一种亚型,约占MPNST的5%[2]。MTT为含有横纹... 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r,MTT)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Malerba等[1]指出其发病率仅为0. 0001%.它是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alignant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MPNST)的一种亚型,约占MPNST的5%[2]。MTT为含有横纹肌肉瘤成分的恶性神经鞘瘤,恶性程度极高,易复发和转移,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蝾螈瘤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诊断 预后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洋 李玥 +2 位作者 杨麟珂 王兴武 林家茂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642-164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及化疗前后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表达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01-07-2021-01-20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进行化疗治疗的67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化疗前后血样。采用...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及化疗前后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表达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01-07-2021-01-20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进行化疗治疗的67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化疗前后血样。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标本中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分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前后及不同分期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CD4^(+)/CD8^(+)比值为1.80±1.09,高于治疗后的1.39±0.91,t=3.633,P=0.001;治疗前CD3^(+)CD4^(+)为44.09±12.97,高于治疗后的39.85±15.39,t=2.299,P=0.025;治疗前CD3^(-)CD19^(+)为12.75±8.23,高于治疗后的5.56±5.52,t=6.455,P<0.001;治疗前CD3^(-)CD16^(+)CD56^(+)为20.72±10.18,高于治疗后的16.10±9.99,t=3.231,P=0.002;治疗前CD3^(+)CD8^(+)为30.83±13.10,低于治疗后的36.63±15.20,t=2.367,P=0.001。治疗前,临床Ⅰ+Ⅱ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CD3^(-)CD19^(+)为12.74±8.21,高于治疗后的4.43±4.32,t=5.07,P<0.001;治疗前,CD3^(-)CD16^(+)CD56^(+)为19.85±8.32,高于治疗后的13.03±7.64,t=3.420,P=0.001;治疗前,CD3^(+)为(78.72±8.74)%,低于治疗后的(85.12±9.61)%,t=2.790,P=0.010。治疗前,临床Ⅲ+Ⅳ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CD4^(+)/CD8^(+)比值为2.09±1.24,高于治疗后的1.65±1.04,t=2.060,P=0.040;治疗前,CD3^(-)CD19^(+)为12.74±8.21,高于治疗后的4.43±4.32,t=3.470,P=0.001。结论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晚期的T淋巴细胞亚群、B和NK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异常,其中B和NK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变化明显,证实淋巴细胞亚群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化疗后病情评估和疗效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状细胞癌 T细胞亚群 B细胞亚群 NK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