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胆道感染与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毛伟征 杨金镛 崔自介 《腹部外科》 1999年第2期74-75,共2页
探讨梗阻性黄疸胆道感染患者术后MODS的机制和防治策略。回顾分析近15年手术治疗的299例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因胆道感染出现SIRS者101例(33.77%)。SIRS者术后易发生MODS(P<0.... 探讨梗阻性黄疸胆道感染患者术后MODS的机制和防治策略。回顾分析近15年手术治疗的299例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因胆道感染出现SIRS者101例(33.77%)。SIRS者术后易发生MODS(P<0.01)。MODS中胃肠功能衰竭最常见(53.43%)。术后共发生MODS73例(24.42%),MODS患者死亡率为43.83%。SIRS至MODS是一连续过程,这一过程的本质是SIRS,降低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MODS,需要:预防胆道感染、早期认识SIRS,手术应择期在SIRS缓解后内环境稳定时进行;降低胆红素水平,控制内毒素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梗阻性黄疸 胆道感染 多器官衰竭
下载PDF
细胞因子IL—2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2
作者 隋国德 徐松如 +1 位作者 王培戈 程广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 2003年第7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胆囊胆汁和胆囊组织中细胞因子IL—2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分别测定了56例胆囊胆固醇结石及24例非胆石对照患者胆囊组织和胆囊胆汁中细胞因子IL—2的含量。结果:胆囊胆固醇结石组... 目的:探讨胆囊胆汁和胆囊组织中细胞因子IL—2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分别测定了56例胆囊胆固醇结石及24例非胆石对照患者胆囊组织和胆囊胆汁中细胞因子IL—2的含量。结果:胆囊胆固醇结石组胆囊组织和胆囊胆汁中细胞因子IL—2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胆囊胆固醇结石组胆囊组织中IL—2与胆囊胆汁中的IL—2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发结石组胆囊胆汁及胆囊组织中IL—2较单发结石组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有升高。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胆囊组织及胆囊胆汁中细胞因子IL—2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并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促成核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IL—2 胆囊胆固醇结石 作用 研究 结石形成 胆汁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东升 周岩冰 +2 位作者 孔营 王庆广 王浩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54-557,共4页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治疗过程中对机体免疫功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非加速康复组(18例,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和加速康复组(18例,采用加速康复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比较...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治疗过程中对机体免疫功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非加速康复组(18例,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和加速康复组(18例,采用加速康复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3、7天血清IgA、IgM、IgG以及CRP水平,同时记录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加速康复组和非加速康复组术后第3天血清IgA、IgG和IgM分别为[(1.57±0.40)g/L比(1.27±0.49)g/L,P〈0.05;(9.99±2.12)g/L比(8.53±2.15)g/L,P〈0.05;(0.92±0.18)g/L比(0.78±0.20)g/L,P〈0.05],加速康复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加速康复组;加速康复组术后第1、3、7天的血清CRP均明显低于非加速康复组:[(56±10)g/L比(79±9)g/L,P〈0.05;(140±15)g/L比(170±15)g/L,P〈0.05;(52±11)g/L比(78±12)g/L,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发热时间[(2.4±0.9)d比(3.8±0.8)d,P〈0.05]、排气时间[(3.1±0.8)d比(4.4±0.7)d,P〈0,05]、住院天数[(6.3±1.2)d比(8.2±0.9)d,P〈0.05]以及治疗费用[(25260±2910)元比(30651±3578)元,P〈0.05]均明显少于非加速康复组,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相比无差异,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评分为[(14.8±1.9)比(16.1±1.6),P〈0.05],加速康复组明显高于非加速康复组。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技术能够减轻手术创伤对机体的免疫受损,加速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C反应蛋白质 加速康复外科
原文传递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胃癌手术患者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守根 周岩冰 +4 位作者 李世宽 陈栋 牛兆建 王东升 吕亮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91-892,共2页
术后胰岛素抵抗被证实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本研究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围术期胰岛素敏感性变化及其与IL-1β、TNF-α的相关性,并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可能的抗炎机制。
关键词 胰岛素强化治疗 血清炎症介质 胃癌手术 胰岛素抵抗 IL-1Β 敏感性变化 TNF-Α 独立因素
原文传递
胃癌合并肝硬化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岩冰 陈士远 王浩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50-952,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肝硬化的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74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41例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目的探讨合并肝硬化的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74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41例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1.22%和23.94%(X^2=15.955,P〈0.01),术后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为7.32%和0.91%(P=0.009)。肝硬化组术后并发症依次为腹水5例,肝功能衰竭4例,切口感染、裂开4例,腹腔感染4例等,主要死亡原因分别为出血、空肠瘘和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组术后并发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77,95%CI:0.991~1.646)、合并腹水(OR=20.900,95%CI:2.349—185.933)、血浆白蛋白水平(OR=0.160,95%CI:0.041~0.629)、Child分级(OR=9.500,95%CI:1.046~86.261)、门静脉高压症(OR=4.000,95%CI:1.057~15.138)、食管静脉曲张(OR=4.400,95%CI:1.095~17.676)、术中输血(OR:3.714,95%CI:1.021—13.511)和术中失血量(OR=1.442,95%CI:1.023~2.034)与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腹水(OR=19.213,95%CI:1.569—231.255)、Child分级(OR=12.661,95%CI:0.721—222.458)、食管静脉曲张(OR=6.008,95%CI:0.857~42.097)和术中失血量(OR=1.574,95%CI:0.938~2.640)为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肝硬化的胃癌患者在根治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增高;合并腹水、Child分级、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和术中失血量均与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肝硬化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胃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海波 时强 +1 位作者 陈栋 周岩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7-277,共1页
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不适1年余,加重3个月人院。上腹部不适在饭后明显,偶有饱胀感。无恶心、呕吐,无返酸、嗳气。既往体健。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肿物。血清CEA为0.50ng/ml,血清CA199为20.51U/ml。B超提示... 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不适1年余,加重3个月人院。上腹部不适在饭后明显,偶有饱胀感。无恶心、呕吐,无返酸、嗳气。既往体健。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肿物。血清CEA为0.50ng/ml,血清CA199为20.51U/ml。B超提示:左上腹腔内(胃区)可探及约5.7cm×5.3cm×4.7cm的低回声肿块,边界尚清,回声略欠均质。CT提示:胃内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缘光滑。胃镜检查:胃窦黏膜下肿物,质硬,顶部可见1.5cm×1.8cm大小不规则溃疡面。病理报告提示:胃炎伴溃疡。术前诊断:“胃肠道间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胃区 血清CA199 上腹部不适 胃肠道间质瘤 血清CEA 高密度影 边缘光滑
原文传递
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在高龄病人乙状结肠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陆惠元 于礼 +2 位作者 王寿世 王智玉 于建志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比较研究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在高龄病人乙状结肠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 40例乙状结肠切除术病人,年龄80~95岁,ASAII~III级,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腰硬联合穿刺,取L2~3一次注入蛛网膜下... 目的比较研究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在高龄病人乙状结肠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 40例乙状结肠切除术病人,年龄80~95岁,ASAII~III级,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腰硬联合穿刺,取L2~3一次注入蛛网膜下腔:A组左旋布比卡因3mg+芬太尼20μg,B组布比卡因3mg+芬太尼20μg,然后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4cm,2组术中均酌情注入0.375%左旋布比卡因4~6ml,维持阻滞平面T8~T6以上。观察感觉、运动阻滞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当SBP低于90mmHg或下降原SBP30%以上时,静脉注射麻黄碱5~6mg。HR低于55次/min或下降原HR20%以上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3~0.5mg。结果 40例麻醉皆满意,感觉阻滞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运动阻滞A组较B组略差。2组腰麻后SBP、DSP和HR无明显改变(P均>0.05)。A组1例、B组2例静脉注射了麻黄碱,B组1例静脉注射了阿托品。结论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在高龄病人乙状结肠切除术中有满意的麻醉效果和稳定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较小剂量布比卡因更适合下腹部腰麻高龄病人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麻 左旋布比卡因 布比卡因 芬太尼 血液动力学 乙状结肠切除术 高龄
原文传递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宇 周岩冰 +4 位作者 李玉军 刘相萍 孙琦 李世宽 徐克锋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74-776,共3页
目的检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方法检测43例胃下部痛常规病理阴性的43枚第11P组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 目的检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方法检测43例胃下部痛常规病理阴性的43枚第11P组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43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法检出有4例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微转移发生率为9%;应用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检测微转移发生率为44%,其中包括应用连续切片法检测出有微转移的4枚淋巴结。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连续切片法(X^2=13.07,P〈0.05)。胃下部癌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X^2=8.488,P〈0.05)、浸润深度(X^2=6.473,P〈0.05)及临床分期(X^2=12.022,P〈0.05)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大体分型、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中存在较高的微转移发生率,其微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转移 临床病理学 淋巴结
原文传递
利多卡因与丁哌卡因复合新斯的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陆惠元 于礼 +4 位作者 冷翠波 王寿世 曲雪红 戴晓凤 于建志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8期818-819,855,共3页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丁哌卡因复合新斯的明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三组:利多卡因(L)组、丁哌卡因(B)组和对照(C)组,每组各20例。选L2~3硬膜外穿刺成功,注入0.75%丁哌卡因4ml作为试验量,然后...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丁哌卡因复合新斯的明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三组:利多卡因(L)组、丁哌卡因(B)组和对照(C)组,每组各20例。选L2~3硬膜外穿刺成功,注入0.75%丁哌卡因4ml作为试验量,然后向上置管4cm,注入局麻药(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混合液,观察感觉、运动阻滞和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手术后疼痛评估,其采用视觉模拟(VAS)评估法(0cm为无痛,10cm为剧痛)。当VAS评分≥3cm,分别硬膜外注入药物,L组予利多卡因80mg和新斯的明2μg/kg,B组予丁哌卡因15mg和新斯的明2μg/kg,C组予丁哌卡因15mg。术后记录活动时镇痛强度、镇痛时间和副作用。结果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感觉、运动阻滞和SpO2比较变化不大,血液动力学SBP在注入局麻药后10min有下降,其他时段变化也不大。术后硬膜外注药24h内和48h内VAS评分:L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硬膜外注药24h内L组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注药后痛觉明显增加(VAS评分≥3cm)时间:L组(637±152)min、B组(703±146)min与C组(217±51)min,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硬膜外利多卡因或丁哌卡因复合新斯的明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和无明显副作用,新斯的明复合丁哌卡因优于复合利多卡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斯的明 利多卡因 丁哌卡因 硬膜外 镇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