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支持下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徐焕萍 王旭 解学贵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85-1891,共7页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BiPA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左心衰竭中的治疗作用以及AMI后心衰死亡患者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53例AMI并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BiPAP呼吸机组28例,常规吸氧组25例。入院后检测其血红蛋白(Hb)和血肌酐(Cr),并于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BiPA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左心衰竭中的治疗作用以及AMI后心衰死亡患者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53例AMI并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BiPAP呼吸机组28例,常规吸氧组25例。入院后检测其血红蛋白(Hb)和血肌酐(Cr),并于1、2、3、5、7及10d分别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心肌坏死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部分神经内分泌指标,包括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治疗10d后测量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其疗效,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相关性分析,并对死亡患者进行高危因素分析。结果 BiPAP呼吸机组有效20例,死亡8例,总有效率71.43%,死亡率28.57%;常规吸氧组有效11例,无效9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44%,死亡率20%。两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神经内分泌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均呈正相关(P<0.05)。死亡患者在年龄、性别、SaO2、CK-MB、cTnI方面与存活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b、Cr两组间差别有明显显著性(P<0.0001)。结论急性心力衰竭多见于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早期发生低氧血症以多支病变为特点的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如同时合并肾功能不全、贫血的患者死亡风险高。BiPAP呼吸机治疗AMI伴左心衰竭患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神经内分泌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死亡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