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6-Trp53^(tm1)/NIFDC小鼠在MNU给药后的体质量、脏器质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的测定
1
作者 吕建军 杨艳伟 +10 位作者 李芊芊 刘甦苏 周舒雅 霍桂桃 范志云 祝清芬 国明 王三龙 岳秉飞 汪巨峰 范昌发 《实验动物科学》 2016年第5期9-15,38,共8页
目的测定自主建立的p53+/-基因敲除小鼠(B6-Trp53^(tm1)/NIFDC)在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给药后体质量、脏器质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为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致癌性实验短期体内替代试验候选遗传修饰动物模型提... 目的测定自主建立的p53+/-基因敲除小鼠(B6-Trp53^(tm1)/NIFDC)在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给药后体质量、脏器质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为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致癌性实验短期体内替代试验候选遗传修饰动物模型提供背景性数据。方法共设计4个组:阴性对照组(野生型小鼠)给予生理盐水、溶媒对照组(B6-Trp53^(tm1)/NIFDC小鼠)给予枸橼酸缓冲液、MNU组1(B6-Trp53^(tm1)/NIFDC小鼠)给予75 mg/kg MNU、MNU组2(野生型小鼠)给予75 mg/kg MNU,阴性对照组和MNU组2每组野生型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溶媒对照组和MNU组1每组B6-Trp53^(tm1)/NIFDC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测定其体质量、主要脏器质量、相对脏器质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NU组1、MNU组2动物体质量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相比都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MNU组1、MNU组2动物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胸腺和颌下腺的绝对质量与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MNU组1和MNU组2动物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胸腺和颌下腺的相对质量与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MNU组1和MNU组2动物均发现NEU、LYM%、LUC%、RBC、HGB、HCT、MCV、MCHC、RDW、HDW、CHCM、CHDW、PDW、MPV及PLT等15个指标与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MNU组1和MNU组2均发现TP、ALB、CREA、UREA、TCHO、TG、CA等7个指标与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MNU组2的AST与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但MNU组1和MNU组2组间没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本文测定并分析了自主建立的p53+/-基因敲除小鼠(B6-Trp53^(tm1)/NIFDC)和野生型小鼠分别给予MNU及枸橼酸缓冲液后的体质量、脏器质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该模型有望将来用于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致癌性实验短期体内替代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敲除小鼠 脏器质量 血液学指标 血生化指标
下载PDF
花蕊石、煅花蕊石重金属及砷盐含量限度标准制定
2
作者 李慧芬 张学兰 +2 位作者 马艳妮 崔伟亮 曹云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494-495,共2页
目的:制定花蕊石和煅花蕊石中重金属及砷盐等有害元素的含量限度,有效控制该药的质量。方法:采用比色法和古蔡氏法分别测定花蕊石和煅花蕊石中重金属、砷盐含量。结果:测得不同产地的10批样品花蕊石和煅花蕊石含重金属少于2μg·g-1... 目的:制定花蕊石和煅花蕊石中重金属及砷盐等有害元素的含量限度,有效控制该药的质量。方法:采用比色法和古蔡氏法分别测定花蕊石和煅花蕊石中重金属、砷盐含量。结果:测得不同产地的10批样品花蕊石和煅花蕊石含重金属少于2μg·g-1,含砷量少于0.5μg·g-1。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能有效控制花蕊石和煅花蕊石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蕊石 煅花蕊石 重金属 砷盐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新复方大青叶中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和异戊巴比妥的含量 被引量:4
3
作者 穆向荣 林林 +2 位作者 尹宁宁 徐丽华 林永强 《药学研究》 CAS 2016年第6期336-338,共3页
目的建立新复方大青叶中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和异戊巴比妥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 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 目的建立新复方大青叶中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和异戊巴比妥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 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215 nm。结果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和异戊巴比妥分别在3.910-15.640、0.425-1.700、0.385-1.540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98.3%、98.5%,RSD均小于2.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新复方大青叶片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复方大青叶片 对乙酰氨基酚 咖啡因 异戊巴比妥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专家评估在杂质遗传毒性(定量)构效关系评价中的应用
4
作者 耿雪 祝清芬 +3 位作者 魏霞 苏昕宇 刘娜 钱利民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11期48-53,共6页
目的通过专家评估获得或变更(定量)构效关系[(Q)SAR]评价分类结果实例,提供一种基于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ICH)M7(R1)指导原则进一步利用专家进行评估的杂质遗传毒性评价程序。方法采用Lhasa公司的Nexus 2.5.0版软件平台(整合... 目的通过专家评估获得或变更(定量)构效关系[(Q)SAR]评价分类结果实例,提供一种基于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ICH)M7(R1)指导原则进一步利用专家进行评估的杂质遗传毒性评价程序。方法采用Lhasa公司的Nexus 2.5.0版软件平台(整合了Derek Nexus和Sarah Nexus)对杂质进行遗传毒性评价,任意选择3个预测得到阳性、阴性、相互矛盾或未分类结果的实例,进行专家回顾评估,获得最终分类结果。结果实例1,Derek预测结果为阴性,Sarah预测结果为阳性,专家评估后分类结果由3类变更为5类;实例2,Derek预测结果为阴性,Sarah预测结果为模棱两可,专家评估后界定为5类;实例3,Derek和Sarah预测结果均为阴性,专家评估后分类结果由5类变更为1类。结论通过对实例化合物遗传毒性分类结果论证过程的描述,为专家评估在杂质遗传毒性(Q)SAR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参考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毒性评价 (定量)构效关系评价 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M7(R1)指导原则 专家评估
下载PDF
p53^+/-基因敲除小鼠尿烷致癌性初步验证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芊芊 霍桂桃 +8 位作者 吕建军 杨艳伟 刘甦苏 范志云 祝清芬 国明 王三龙 王雪 范昌发 《中国药事》 CAS 2018年第7期932-939,共8页
目的:观察自主建立的p53^(+/-)敲除小鼠(命名为B6-Trp53tm1/NIFDC)模型,在给予尿烷后的体重、脏器重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变化,为该模型将来用于临床前药物短期致癌性试验的替代试验提供背景数据。方法:共设计3个组:阴性对照组(野生... 目的:观察自主建立的p53^(+/-)敲除小鼠(命名为B6-Trp53tm1/NIFDC)模型,在给予尿烷后的体重、脏器重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变化,为该模型将来用于临床前药物短期致癌性试验的替代试验提供背景数据。方法:共设计3个组:阴性对照组(野生型小鼠,给予生理盐水)、尿烷组1(B6-Trp53tm1/NIFDC小鼠,给予1000 mg·kg^(-1)尿烷)、尿烷组2(野生型小鼠,给予1000 mg·kg^(-1)尿烷),各组动物数量均为20只,雌雄各半。试验期间及试验结束测定各组动物的体重、脏器重量和相对脏器重量、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尿烷给药第2、3、11及21周尿烷组1和尿烷组2动物的体重显著下降;尿烷组1动物肺脏和脾脏绝对重量显著升高;尿烷组1和尿烷组2动物肺脏相对重量显著升高;尿烷组1动物NEU、RDW%、CHDW%以及尿烷组2动物LYM%、BASO%显著升高;尿烷组1及尿烷组2动物的血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敲除小鼠 尿烷 脏器重量 血液学指标 血生化指标
下载PDF
P53^(+/-)基因敲除小鼠对尿烷致癌性验证试验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霍桂桃 杨艳伟 +11 位作者 刘甦苏 范志云 吕建军 周舒雅 李芊芊 林志 屈哲 张頔 祝清芬 国明 汪巨峰 范昌发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88-1195,共8页
目的:通过尿烷多次给药初步验证自主建立的P53^(+/-)基因敲除小鼠(B6-Trp^(tm1)/NIFDC)模型是否比野生型C57BL/6小鼠对尿烷敏感,为国内用于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致癌实验短期体内试验提供可用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方法:在C57BL/6来源的ES... 目的:通过尿烷多次给药初步验证自主建立的P53^(+/-)基因敲除小鼠(B6-Trp^(tm1)/NIFDC)模型是否比野生型C57BL/6小鼠对尿烷敏感,为国内用于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致癌实验短期体内试验提供可用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方法:在C57BL/6来源的ES细胞中,通过打靶技术敲除p53基因的第2~5外显子后对获得的P53^(+/-)基因敲除小鼠进行PCR基因型鉴定,再与普通C57BL/6小鼠杂交,获得的后代再通过PCR筛选获得基因敲除动物(命名为B6-Trp^(tm1)/NIFDC)。尿烷验证试验共设计3个组,阴性对照组(野生型小鼠):给予生理盐水,尿烷组1(P53^(+/-)敲除小鼠):给予尿烷,尿烷组2(野生型小鼠):给予尿烷,给药方式为腹腔注射共给药3次,给药剂量为1 000 mg·kg^(-1)。给药后第8周开始肿瘤触诊观察,每周1次。给药后6个月后进行计划剖解,通过大体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评价P53^(+/-)敲除小鼠对尿烷致癌作用的敏感性。结果:成功获得杂合的P53^(+/-)基因敲除小鼠,给予尿烷后可诱发P53^(+/-)敲除小鼠发生肝脏血管扩张、肺腺瘤、颌下腺血管瘤及脾脏淋巴瘤,病变发生率分别为94.4%、33.3%、5.6%、5.6%;野生型小鼠肝脏血管扩张及肺脏腺瘤的发生率分别为36.8%、10.5%;阴性对照组无肿瘤发生。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自主建立的P53^(+/-)基因敲除小鼠对尿烷的致癌敏感性高于野生型小鼠,该模型有望将来是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致癌性实验短期体内试验候选模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烷 基因敲除小鼠 药物安全性评价 致癌性实验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