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努力引导学生好学善思
1
作者 段庆雷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31期1-1,共1页
好学善思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优秀品质。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出现厌学倾向。基于这种现象的存在,通过多年的实例研究,对影响学生好学善思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发现从学前教育、教... 好学善思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优秀品质。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出现厌学倾向。基于这种现象的存在,通过多年的实例研究,对影响学生好学善思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发现从学前教育、教师、家长等关键环节入手,从小注意培养学生好学善思的品质,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求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常听一些教师诉说,很多学生缺乏好学善思的习惯,对课上提问不去积极回答,更不用说自己去主动学习了。于是课堂上出现了“智者不言,知也不言”的尴尬境地,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无怪乎有的教师感叹“启而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而不发 善思 学前教育 终身学习 主动求知 被动学习 小学生 主动学习
下载PDF
“长相思”,思的究竟是什么
2
作者 段庆雷 《小学语文教学》 2021年第8期71-71,共1页
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观看了语文公开课《长相思·山一程》。客观地说,这节课整体不错,教师教态自然,循循善诱,学生的参与积极,发言踊跃,课堂比较圆满。但经过课后反思,我发现课上教师对这首词的处理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这节课上... 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观看了语文公开课《长相思·山一程》。客观地说,这节课整体不错,教师教态自然,循循善诱,学生的参与积极,发言踊跃,课堂比较圆满。但经过课后反思,我发现课上教师对这首词的处理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这节课上,教师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是写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会思念些什么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后反思 语文公开课 长相思 循循善诱 首词 想一想 教师教态 课堂
原文传递
古文改编为课文应忠实于原著——以《将相和》为例
3
作者 段庆雷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22年第11期46-47,共2页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由不和到和,着重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近日,笔者通...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由不和到和,着重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近日,笔者通过反复阅读,并对照《史记》原文以及参考相关的史料发现,这篇改编后的课文在内容表述上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课文对廉颇的勇敢描写不够。课文只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忽略了廉颇的勇敢,这与《史记》原篇是不相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错就改 渑池会 蔺相如 《将相和》 廉颇 机智勇敢 课文 五年级上册
原文传递
把握思想内涵 实现立德树人——以《中彩那天》为例
4
作者 段庆雷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22年第9期7-8,共2页
古人云,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是作者有意而为,其中都或明或暗地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名家名篇,且都是经过编者的精心加工,其思想立意自然有其独到之处,皆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教... 古人云,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是作者有意而为,其中都或明或暗地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名家名篇,且都是经过编者的精心加工,其思想立意自然有其独到之处,皆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语文的工具性落实比较好,对于人文性就难免力道不足,对文本的思想把握不够深入,对学生的思想浸润明显欠缺。下面就以课文《中彩那天》为例,谈谈对文本蕴含思想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 立德树人 名家名篇 文以载道 思想内涵 一篇文章 人文性 思想立意
原文传递
时空的邂逅 唯美的出塞——读王昌龄《出塞》有感
5
作者 段庆雷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22年第11期88-89,共2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出塞二首·其二》两首诗都是王昌龄的《出塞》,第一首被称为唐代七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出塞二首·其二》两首诗都是王昌龄的《出塞》,第一首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历代名家对这首诗也是十分推崇,褒奖有加。下面,笔者也想从时间与空间的视角,试着谈一点自己的思考。据史料记载,这首诗应该写在开元十二年甲子(公元724年)左右,其时王昌龄二十七岁,在开元十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城飞将 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 历代名家 史料记载 王昌龄 时间与空间
原文传递
从“夜半钟声”想开去
6
作者 段庆雷 《小学语文教学》 2021年第23期72-72,共1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也很简单明了,就是说张继在一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也很简单明了,就是说张继在一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住宿在枫桥,因为心里有愁事,半夜睡不着觉,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从表面上来看这首诗似乎平淡无奇,无非就是一首写景的诗,可是如果往深处再想一想,张继在心情忧愁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写景诗?为什么要写夜半钟声到客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夜泊》 寒山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