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污泥的特性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杰 《江西建材》 2021年第8期232-233,共2页
城市污泥作为城市工业以及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剩余物,需要合理有效地处理利用。文中分析了城市污泥的特性,探讨如何针对城市污泥选择相应的处理技术进行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 城市污泥 特性分析 资源化应用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杰 《节能与环保》 2021年第6期34-35,共2页
当前阶段,为了将污泥资源化处理效果发挥到最高,使其价值全面呈现出来,本文主要论述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情况,探究了各项技术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污泥处理资源化 相关技术应用
下载PDF
南四湖消落带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释放风险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志斌 徐国栋 +7 位作者 张晓蕊 鞠颂 林建伟 张彦浩 孙杰 王书义 张向阳 时延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12-1922,共11页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最大的调蓄湖泊,周期性水位涨落会形成大面积消落带,认知消落带底泥磷形态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及释放潜能,对于保障东线调水水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分析了南四湖消落带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探讨了各形态磷与...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最大的调蓄湖泊,周期性水位涨落会形成大面积消落带,认知消落带底泥磷形态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及释放潜能,对于保障东线调水水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分析了南四湖消落带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探讨了各形态磷与土地利用、母质类型及底泥理化因素之间的关系,评价了南四湖消落带底泥磷的污染程度并分析了其释放风险.结果发现,消落带底泥中总磷(TP)、无机磷(IP)、NaOH提取态磷(NaOH-P)、HCl提取态磷(HCl-P)和有机磷(O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45.37、510.51、50.42、460.09和234.86 mg/kg,以HCl-P为主的IP占比较高.南四湖消落带底泥各形态磷含量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TP、IP、OP、HCl-P和NaOH-P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0.7%、36.9%、29.6%、37.6%和51.2%.自然湿地、乔木林地和水浇地等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底泥NaOH-P、HCl-P、IP、OP和T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类型对消落带底泥OP含量影响明显,但对TP、IP、NaOH-P和HCl-P含量则影响不大.NaOH-P含量与HCl-P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与OP含量则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南四湖周边30多km^(2)消落带底泥磷污染程度相对较高,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底泥分别占5.9%、76.5%和17.6%,部分区域底泥磷释放潜能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南四湖消落带内源磷释放控制以及水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 消落带 底泥 磷形态 影响因素 污染评价 释放风险
下载PDF
干湿交替对南四湖底泥真菌群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冉 张志斌 +2 位作者 张晓蕊 孙杰 张彦浩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65-69,120,共6页
微生物在湖泊底泥的有机物转化、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底泥干湿交替对微生物的影响可以为底泥营养盐赋存状态提供依据。文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干湿交替过程中底泥真菌群落的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改变了... 微生物在湖泊底泥的有机物转化、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底泥干湿交替对微生物的影响可以为底泥营养盐赋存状态提供依据。文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干湿交替过程中底泥真菌群落的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改变了底泥的理化性质和真菌的种群结构,真菌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干湿交替过程中,翅孢壳属(Emericellopsis)在真菌群落中占比逐渐降低,而未被命名真菌占比逐渐增加;底泥中pH值、氧化还原电位变化显著,有机质、总磷等物质呈降低趋势,干湿交替过程中底泥中真菌群落结构受有机质、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干湿交替 真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平水期/枯水期南四湖溶解性有机物差异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志斌 闫大江 +5 位作者 鞠颂 张晓蕊 周永强 时延锋 孙杰 张彦浩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48-55,共8页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大的调蓄湖泊,研究南四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组成、来源与时空变化规律,对于保障东线调水水质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与平行因子分析模型(PARAFAC)等技术手段研究2019年5月及11月不同水...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大的调蓄湖泊,研究南四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组成、来源与时空变化规律,对于保障东线调水水质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与平行因子分析模型(PARAFAC)等技术手段研究2019年5月及11月不同水文情景下南四湖CDOM组成与来源特征。结果表明,PARAFAC解析EEMs获得3种荧光组分,即微生物作用的类腐殖酸C1、陆源类腐殖酸C2和类色氨酸C3。其中组分C1和C3贡献较大,二者合计可达80%,表明南四湖水体自生源类CDOM含量可能高于外源输入。组分C1与C2荧光强度在平水期低于枯水期,组分C3荧光强度在平水期高于枯水期。不同水文时期,3种荧光组分高值普遍出现于入湖河口处。分析表明,吸收系数a(254)、比紫外吸收系数SUVA_(254)和荧光峰积分比值I_(C)∶I_(T)与3种组分荧光强度显著相关,其中荧光组分C1与a(254)显著正相关(r^(2)=0.320,P<0.01),这意味着CDOM吸收光谱及三维荧光光谱能有效揭示南四湖CDOM来源和光谱组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平行因子分析 光谱吸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