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线下活动:电视媒体“星期八”——以齐鲁电视台为例 |
傅煜冬
|
《视听界》
|
2008 |
2
|
|
2
|
“break”!电视新闻新生态——从齐鲁电视台的“break新闻”说起 |
闫爱华
刘忠国
张蓓蓓
|
《南方电视学刊》
|
2009 |
0 |
|
3
|
网络影响力:中国电视的新型评价体系 |
李岭涛
黄宝书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4
|
“新闻云系统”与齐鲁台的新闻制播创新 |
黄宝书
王昊宁
|
《南方电视学刊》
|
2011 |
5
|
|
5
|
改造广播互动的三个维度 |
张超
|
《视听界》
|
2010 |
1
|
|
6
|
对新闻侵权的几点思考 |
林修功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
2005 |
3
|
|
7
|
立足于一个“趣”字--奥运谈话节目《“奥”视群雄》的内容选择与话语文风 |
姬虎
徐晓斌
刘艳红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8
|
两强并立才合规律 |
闫爱华
|
《传媒》
|
2007 |
0 |
|
9
|
我眼中的SNG |
王科
|
《传媒》
|
2005 |
0 |
|
10
|
经济报道:“人”唱主角 |
徐龙河
|
《青年记者》
|
1998 |
0 |
|
11
|
谈电视经济栏目的定位、定量与定式 |
徐龙河
张蕴
|
《电视研究》
|
1998 |
3
|
|
12
|
整合新闻资源:省级电视怎样走出同质化 |
王科
胡韶红
|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3
|
电视节目的双休日综合症 |
王科
|
《当代电视》
|
2000 |
0 |
|
14
|
京剧皮黄腔非程式性创造研究 |
徐霞
|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3
|
|
15
|
新闻采编的三种思维方式 |
徐龙河
|
《当代电视》
|
2000 |
2
|
|
16
|
创新是民生新闻发展的不竭动力 |
林修功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7
|
把科教节目做好看 |
阎爱华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8
|
要通俗,不要低俗 |
吴倩
|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9
|
大众需要通俗文化——再谈“琼瑶现象” |
徐霞
|
《当代电视》
|
2000 |
0 |
|
20
|
时政类谈话节目的亲和力 |
温立斌
|
《当代电视》
|
200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