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性减容装置在外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2
1
作者 焦乐 杨涛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3期218-221,224,共5页
自20世纪80年代机械性减容装置用于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经皮抽吸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aspiration thrombectomy,PA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及经皮斑块旋切术为主,药物溶栓... 自20世纪80年代机械性减容装置用于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经皮抽吸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aspiration thrombectomy,PA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及经皮斑块旋切术为主,药物溶栓、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等为辅的综合性介入治疗方法。机械性减容装置为一系列可抽吸、切碎、溶解及去除血栓与斑块的自动机械装置,能快速清除或减少血栓、斑块等栓塞物负荷,具有手术时间短、疗效快、溶栓剂用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机械装置 机械性 减容 血栓清除术 斑块旋切术 治疗方法 支架植入术
下载PDF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恒 郝斌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5期54-58,共5页
下肢慢性静脉溃疡(CVLU)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最严重和难治的并发症,以下肢静脉系统持续高压为特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破溃、下肢疼痛,常伴随有下肢静脉曲张及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多好发于小腿中下段前内侧、外踝以及足背,常... 下肢慢性静脉溃疡(CVLU)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最严重和难治的并发症,以下肢静脉系统持续高压为特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破溃、下肢疼痛,常伴随有下肢静脉曲张及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多好发于小腿中下段前内侧、外踝以及足背,常为单发,也可为多发,久治不愈或是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使其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发病率、难治性及高复发率使CVLU成为临床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其致病危险因素较多且复杂,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统一,迄今已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论,本文就近年来CVLU病因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性溃疡 病因学 研究进展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对比剂肾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姚强 郝斌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7期24-26,共3页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对比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早期检测到造影后肾功能改变对预防及及时治疗 CIN 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 CIN 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崭露头角,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对比剂 肾病 诊断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辅助T细胞亚群17的变化及意义
4
作者 张雄 杨涛 +3 位作者 曹文东 皮兴涛 续慧民 郝斌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4期9-10,13,共3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辅助T细胞亚群17(Th17)及其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急性期29例,亚急性期24例,慢性期29例,另选20例同期门诊体检者中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辅助T细胞亚群17(Th17)及其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急性期29例,亚急性期24例,慢性期29例,另选20例同期门诊体检者中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的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中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及IL-17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患者组间Th17细胞百分率及IL-17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活性增高,Th17细胞激活可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及病程进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辅助T细胞亚群17 白介素17 炎症 免疫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红霞 杨涛 +3 位作者 续慧民 苏旭东 何静 郝斌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总结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探讨其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发生症状性VTE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未发... 目的总结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探讨其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发生症状性VTE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未发生血栓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病变肢体及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评分(OR=8.224,95%CI=1.016~66.581)以及手术时间(OR=1.021,95%CI=1.004~1.038)可能是静脉曲张术后并发VTE的危险因素。结论Caprini评分高以及手术时间长是静脉曲张术后并发VTE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对存在这两项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予以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预防
下载PDF
孤立性髂动脉瘤的病因分析及其治疗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佳豪 杨涛 +1 位作者 续慧民 郝斌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784-787,共4页
孤立性髂动脉瘤(ⅡAA)最早报道于19世纪20年代,是指局限在髂动脉部位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单侧或(和)双侧髂总、髂外和髂内动脉瘤,其中髂总动脉瘤占70%~90%,髂内动脉瘤占10%~30%,髂外动脉极少受累。ⅡAA在临床极其罕见,发病率仅为0.1%~... 孤立性髂动脉瘤(ⅡAA)最早报道于19世纪20年代,是指局限在髂动脉部位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单侧或(和)双侧髂总、髂外和髂内动脉瘤,其中髂总动脉瘤占70%~90%,髂内动脉瘤占10%~30%,髂外动脉极少受累。ⅡAA在临床极其罕见,发病率仅为0.1%~9%,发病原因尚不明确。ⅡAA临床表现比较隐匿,疾病预后差,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将结合ⅡAA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其国内外最新治疗进展作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病因学 治疗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280例全程治疗管理总结 被引量:4
7
作者 杜鑫 杨涛 郝斌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7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治疗管理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280例住院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程治疗管理方案进行总结...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治疗管理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280例住院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程治疗管理方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80例发生VTE的主要病因为手术制动、高血压病、骨折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显示VTE类型为中央型104例、周围型80例及混合型96例;CT肺动脉造影发现合并肺栓塞70例。确诊后,280例给予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住院期间给予规范化的康复管理。结论 VTE的全程治疗管理已成为临床医师重视的问题,积极预防、早期识别和有效的治疗管理方案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治疗 康复
下载PDF
创伤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游彤辉 杨涛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7期17-20,共4页
创伤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继发于创伤或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病变。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对此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 创伤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继发于创伤或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病变。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对此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losim,PTE)。创伤性DVT像一颗“定时炸弹”无时无刻影响着创伤后患者的生命健康,严重者可引发致死性PTE。所以创伤性VTE的预防与诊治成为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手术后并发症 创伤和损伤 诊断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妊娠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被引量:23
9
作者 姚杰 杨涛 +1 位作者 郝斌 王军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分析妊娠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妊娠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例妊娠和产褥期VTE患者。根据... 目的分析妊娠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妊娠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例妊娠和产褥期VTE患者。根据VTE的发生时机,分析妊娠和产褥期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年龄为(30.9±5.2)岁,20例(24.7%)年龄≥35岁。妊娠期患者41例(50.6%),产褥期患者40例(49.4%)。产褥期发病的患者中,34例(85.0%)发生在产后30 d内。(2)VTE首发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肿胀[43.4%,33/76,剔除5例单纯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和疼痛(28.9%,22/76),以急性发病为主。血栓范围以周围型为主(61.8%,47/76),其中妊娠期患者多为周围型(80.0%,32/40),而产褥期患者以混合型为主(44.4%,16/36,χ^2=13.417)。血栓部位主要是下肢深静脉(74.1%,60/81),其中妊娠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较多(87.8%,36/41),而产褥期DVT合并PTE较多(30.0%,12/40,χ^2=7.961)。累及静脉以肌间静脉最多(72.4%,55/76),其中妊娠期患者主要累及肌间静脉(85.0%,34/40),而产褥期患者累及肌间(58.3%,21/36)、股(58.3%,21/36)、腘(50.0%,18/36)、髂(47.2%,17/36)、胫(44.4%,16/36)和腓(38.8%,14/36)等多条静脉。(3)占比例最高的危险因素是年龄≥35岁(24.7%,20/81);其次是抗凝血酶缺乏(23.5%,19/81)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0%,17/81)。不同危险因素在妊娠期和产褥期患者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褥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高[1029(639~1778)与619(355~1117)μg/L,Z=-3.336,P<0.001]。(4)所有患者均行系统抗凝治疗。24例患者(29.6%,包括妊娠期5例,产褥期19例)因血栓范围广泛而行溶栓治疗。住院时间为(7.3±2.1)d。(5)41例妊娠期VTE患者中,治疗后9例(21.9%)选择引产,其余32例继续妊娠至分娩,包括26例剖宫产,6例经阴道分娩;8例(25.0%)为早产儿,1例(3.1%)为巨大儿。结论孕产妇相关VTE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和产后30 d内。其中产褥期VTE累及静脉多、血栓范围广。对于年龄≥35岁、抗凝血酶缺乏或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要尤其警惕VTE。妊娠期VTE可能影响患者的妊娠结局,要密切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妊娠并发症 产褥期疾病 妊娠结局 血栓溶解疗法
原文传递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何静 王军 杨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31-1538,共8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计数与血小板(PLT)计数、凝血功能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潜在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8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E)患者的...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计数与血小板(PLT)计数、凝血功能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潜在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8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入院初次血液学检查结果,比较不同特征患者外周血EOS绝对计数、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RP的变化,并分析EOS绝对计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不同DVT分型、不同分期患者的外周血EOS绝对计数不同,男性高于女性,混合型患者高于周围型患者,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高于急性期患者(均P<0.05);所有其他指标也均在部分特征分组中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EOS绝对计数与PLT计数、PT、INR、APTT、D-D、CRP存在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随着患者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均P<0.05)。结论:EOS可通过多条途径激活和促进凝血,同时影响抗凝系统,最终导致血栓形成。不同类型VTE患者外周血EOS水平存在差异,EOS绝对计数与PLT、凝血功能指标、CRP表现出潜在的相关性,提示外周血EOS在VTE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嗜酸性细胞 血小板 血液凝固 C反应蛋白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