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档案工作和史学工作的关系——山西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乔志强在山西省直和太原市档案工作者大会上的学术报告
1
作者 乔志强 《山西档案》 1985年第2期10-13,共4页
同志们;我们山西省档案学会首届年会正在隆重召开,我代表山西省历史学会、山西大学历史系、山西大学历史研究所向山西省档案学会、全体档案工作者和有关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档案工作和史学工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 同志们;我们山西省档案学会首届年会正在隆重召开,我代表山西省历史学会、山西大学历史系、山西大学历史研究所向山西省档案学会、全体档案工作者和有关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档案工作和史学工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史学工作者得到了档案工作者的支持,今后还要得到更多的支持。今天,我谈不上什么报告,裴老刚才讲得很好,很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工作 山西省档案学会 大学历史系 全体档案 档案史料 历史学会 兰台令史 太史令 历史研究所 档案资料
下载PDF
山西大学堂与李提摩太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李金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9-71,共3页
壬寅之年(1902年),无疑是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一所所大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但旋即相继夭折,其中只有山西大学堂一枝独秀,坚持了下来."山西大学堂还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教学风... 壬寅之年(1902年),无疑是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一所所大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但旋即相继夭折,其中只有山西大学堂一枝独秀,坚持了下来."山西大学堂还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教学风格和组织形式,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p.77).而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大学堂 李提摩太 1902年 教育发展史 西方传教士 近代大学 办学模式 组织形式 教学风格 大学教育 中国
下载PDF
陈受中、陈过父子与山西大学
3
作者 王荣声 《晋阳学刊》 2003年第3期68-70,共3页
陈受中、陈过父子从上个世纪初到70年代,先后在山西大学执教。他们虽处于不同的动荡年代,但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爱国爱民,诚信笃正,治学严谨,热心教育,教书育人,为山西大学乃至山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关键词 陈受中 陈过 治学 教育 山西大学
下载PDF
跋山西大学图书馆所藏《思诚堂集》
4
作者 师道刚 《晋图学刊》 1988年第4期75-77,81,共4页
清吴碘《思诚堂集》二卷,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二集部别集类存目九。但《清史列传》、《清史稿》中之《吴碘传》、《清史稿·艺文志》,以及台湾本之《清史·吴碘传》、《艺文志》均不提到他有文集传世。《(光绪)山西通... 清吴碘《思诚堂集》二卷,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二集部别集类存目九。但《清史列传》、《清史稿》中之《吴碘传》、《清史稿·艺文志》,以及台湾本之《清史·吴碘传》、《艺文志》均不提到他有文集传世。《(光绪)山西通志》中《经籍记下》虽著录有:“《思诚堂集》二卷,沁州吴王典撰。”并注明“四库存目”,而《(乾隆)沁州志》(乾隆三十六年,1771增刻本)与《(光绪)沁州复续志》(光绪六年,1880刻本)中的《人物传》与《文苑传》中又均不提及此书。按《沁州志》乾隆间两次续修,吴碘子吴时谦、吴时讷、吴时谏与孙吴正等均曾参加州志之编纂。亦因此故,该志中《吴碘传》之某些细节记载较《清史列传》、《清史稿》更加详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存目 《清史列传》 思诚 沁州志 《清史稿》 山西大学 贩书偶记 续志 文苑传 光绪六年
下载PDF
晚清保甲制的历史演变与乡村权力结构——国家与社会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关系变化 被引量:51
5
作者 王先明 常书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30-138,共9页
保甲制是清王朝实施乡村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 ,但在乡土社会权力制约下 ,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屡受挫抑。围绕着乡村权力格局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权力力量变动 ,不仅构成了“政治近代化”过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前提 。
关键词 保甲制 乡村社会 权力结构 社会控制
下载PDF
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先明 尤永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5-113,共9页
清朝统治者在实践中确认了“教化为本”的统治原则,且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乡村社会教化体系。清代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乃是一个二元同构性的组织系统,即以保甲制为代表的官方教化组织和形式与以宗族、乡约为代表的非官方教化组织与... 清朝统治者在实践中确认了“教化为本”的统治原则,且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乡村社会教化体系。清代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乃是一个二元同构性的组织系统,即以保甲制为代表的官方教化组织和形式与以宗族、乡约为代表的非官方教化组织与形式同构而成。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乡村教化体系的变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乡村教化组织趋于形式;其二是乡村教化的内容开始发生变化。与传统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官方与非官方教化组织二元同构性体系──不同,晚清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乃是一个新兴教化体系与旧式教化体系异质并存的复合体。晚清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这首先表现在教化组织形式属性的多元化上。其次还表现为教化主体的多元化。而且,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嬗变的历史趋向,是以王朝对于基层社会控制的失控为标志的。清王朝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与晚清政府走向灭亡时各项制度的衰落变迁同步进行着,并在相互之间产生着互动,共同构成了王朝灭亡的全部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乡村社会 教化体系 历史变迁
下载PDF
明清山西人地关系的演变及调整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晓莉 《沧桑》 2002年第6期52-54,共3页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山西地区 山西人 人口增长 扩大耕地面积 人口与耕地 明清 自然灾害 《山西通志》 鼓励垦荒
下载PDF
山西历史上的著名史学家柳芳
8
作者 李红 《沧桑》 2002年第4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唐历》 柳芳 史学家 《新唐书》 高力士 国史 《通鉴考异》 山西 进士科 司马光
下载PDF
嘉道之际山西史地学者的历史地位
9
作者 丁永青 《晋阳学刊》 2003年第4期74-77,共4页
在清嘉道之际兴起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山西籍的一些学者成为这个时期史地研究的主力军,在清代学术史上具有传承作用,由此而奠定了其学术地位。本文从清代学术演变,几位山西学者之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几方面做了论述。
关键词 嘉道之际 史地研究 西北史地 域外史地 传承作用
下载PDF
“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荣声 王玉声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10,共4页
“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最初的真实内涵是“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从这点看,具有合理的思想内核和正确的理论认识价值,在我国档案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受社会历史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及档... “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最初的真实内涵是“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从这点看,具有合理的思想内核和正确的理论认识价值,在我国档案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受社会历史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及档案学理论基础自身比较薄弱等局限,具有合理内涵的“文件材料自然形成”的命题被“档案自然形成”命题取代,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走入误区。“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形成规律 档案工作 文件材料 历史贡献 科技档案 档案学概论 档案工作者 历史联系 机关档案室 认识价值
下载PDF
17~19世纪西教在山西的传播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守恩 刘安荣 《晋阳学刊》 2003年第3期50-53,共4页
探讨义和团运动前天主教、新教在山西传入,传播的历程与概况,考察两教传入的州县及教徒的数量,纠正一些不实认识,并通过对教会的传教方式和教徒入教动机的剖析,揭示当时山西社会的一些特点与问题以及西教能在山西立足发展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 17-19世纪 山西社会 天主教 新教
下载PDF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郝正春 岳谦厚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4-49,共6页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的迁徙流动在整个中国农村 ,特别是北方各省农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此乃当时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因主要有灾荒、人祸及其各种经济压力等 ;其迁徙情势是复杂多变的 ,流...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的迁徙流动在整个中国农村 ,特别是北方各省农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此乃当时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因主要有灾荒、人祸及其各种经济压力等 ;其迁徙情势是复杂多变的 ,流动是多方位多层面的 ,而这种人口迁徙则对社会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农村 人口迁徙 社会影响
下载PDF
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行龙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2000年第6期31-34,共4页
:明清以来 ,山西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水资源的匮乏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由此而引发的大量水案不仅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恢复 ,而且对社会政治、经济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史为鉴 ,人口。
关键词 山西 水资源匮乏 合理利用 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
下载PDF
“丁戊奇荒”与教会救灾——以山西为中心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英霞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3-98,122,共7页
关键词 山西 “丁戊奇荒” 救灾工作 清朝时期 物价
下载PDF
民初农家副业的类型与发展动因——以1912至1927年的山西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荣臻 赵晋胜 《晋阳学刊》 2004年第2期30-33,共4页
20世纪以来,随着小农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副业成为农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纵观当时山西农村副业,已经脱离了小农经济的窠臼,开始进入国内外市场,并与之息息相关,这显然不能简单用所谓的“农村经济崩溃”加以概括。而... 20世纪以来,随着小农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副业成为农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纵观当时山西农村副业,已经脱离了小农经济的窠臼,开始进入国内外市场,并与之息息相关,这显然不能简单用所谓的“农村经济崩溃”加以概括。而所以出现这种发展,则与山西当时特殊的自然条件、政治环境、交通发展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 农村副业 小农经济
下载PDF
阎锡山与日本的前期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昌纲 黄仁杰 《晋阳学刊》 1984年第5期84-87,共4页
阎锡山(1883——1960)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窃据山西统治地位起,直到“七七”事变止,除因倒蒋失败而短暂下野外,掌握山西军政大权约有二十余年,并一度进占平、津,控制华北。“七七”事变前,阎锡山在山西之所以能长斯维持其反动统治,其... 阎锡山(1883——1960)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窃据山西统治地位起,直到“七七”事变止,除因倒蒋失败而短暂下野外,掌握山西军政大权约有二十余年,并一度进占平、津,控制华北。“七七”事变前,阎锡山在山西之所以能长斯维持其反动统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投靠日本并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植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锡山 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人 山西 华北 辛亥革命后 事变 蒋介石 三十年代
下载PDF
洋务运动与山西近代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冀满红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9-73,共5页
洋务运动与山西近代化冀满红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各地区大都相继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僻处内地的山西,虽说起步较迟,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同样开始近代化。一由于交通阻隔等原因,相对沿海省区来说,山西比较闭塞。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与山西近代化冀满红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各地区大都相继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僻处内地的山西,虽说起步较迟,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同样开始近代化。一由于交通阻隔等原因,相对沿海省区来说,山西比较闭塞。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洋务派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省兴办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山西 近代化 张之洞 令德堂 山西机器局 胡聘之 太原火柴局 工业 铁路 教育
下载PDF
乡村新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以清末民初的山西乡村社会为范围 被引量:3
18
作者 牛文琴 《晋阳学刊》 2004年第1期44-46,共3页
旧式教育向新学教育的转变是以教会教育为契机的。山西乡村新学教育在清末产生,到民国时得以发展,成为全国普及义务教育最好的省份之一,这主要得力于本地士绅等有识之士及政府的支持,但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制约,乡村新学教育发展的进程缓慢。
关键词 山西 乡村 新学教育 兴起 发展
下载PDF
新发现的山西元代方志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裕民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96-98,共3页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现存山西最早的方志,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刻印的《山西通志》,在华北地区,仅次于正统十年(1445)刻印的《大名府志》。残本《永乐大典》中,尚保存有较完整的《太原志》和《辽州志》,修于洪武、永乐年间,又...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现存山西最早的方志,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刻印的《山西通志》,在华北地区,仅次于正统十年(1445)刻印的《大名府志》。残本《永乐大典》中,尚保存有较完整的《太原志》和《辽州志》,修于洪武、永乐年间,又较以上二志为早,明以前志则多已散逸。近年来,笔者辑录了数百种山西古方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方志 山西 永乐大典 泽州 永乐年间 大名府 明以前 于洪武 通志 成化
下载PDF
山西刻书年表(宋至明)(一)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裕民 《晋图学刊》 1986年第2期92-95,共4页
山西刻书业由来已久,现存最早的刻本是雍熙三年(986年)绛州宋守真刊印的《佛说北斗七星经》,距今已千年。到金代,平阳(今临汾)成为全国的雕书中心,金、元时期的平水版名闻全国,在我国印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明、清时期,刻书中心虽... 山西刻书业由来已久,现存最早的刻本是雍熙三年(986年)绛州宋守真刊印的《佛说北斗七星经》,距今已千年。到金代,平阳(今临汾)成为全国的雕书中心,金、元时期的平水版名闻全国,在我国印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明、清时期,刻书中心虽已转移,山西刻书事业仍在发展,刻书数量大增,刻书地点遍及全省各地。依目前所见资料统计,北宋刻书三种、金十八种,(包括迁至南宋刊印的两种)、元二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明 山西人 河汾诸老 绛州 襄陵 卢纶 金代 元二 雍熙 遗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