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科学哲学视域下的情绪自然类研究
1
作者 尤洋 张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4,168,共12页
情绪自然类问题是情绪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传统的主张情绪本能的情绪自然类观点与强调心理建构的情绪非自然类观点在解释自然类问题上均缺失了解释的完备性与科学性,特别是缺乏科学实证的实验论证说明与哲学解释。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 情绪自然类问题是情绪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传统的主张情绪本能的情绪自然类观点与强调心理建构的情绪非自然类观点在解释自然类问题上均缺失了解释的完备性与科学性,特别是缺乏科学实证的实验论证说明与哲学解释。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有关情绪自然类问题的新解释方案逐渐生成。现代神经科学的实证性研究,使得对情绪自然类的研究能够聚焦于神经微观与介观层面,并在以神经实体为基础的生成机制解释进路下展开对情绪自然类的合理证成,有望形成一种情绪自然类的神经科学哲学的实在论解释方案。这不仅弥合了过往情绪自然类与非自然类观点的理论局限,更是能够将过往与情绪相关的认知问题拉回到实在的神经科学维度下加以审视,由此神经实体成为解释的基础,自然主义图景成为解释的基石,进一步明晰了科学实在论基底上的情绪自然类问题的本质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神经科学 自然类 生成机制 科学哲学 科学实在论
下载PDF
试论现象学与当代心灵哲学的融合
2
作者 魏屹东 杜雅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6-83,共8页
现象学与心灵哲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对共同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为不同思想传统对核心概念的重新解读。当代心灵哲学对“现象学”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从对胡塞尔“现象学”演变分析着手,侧重于对意识的经验维度的分析,并引入第... 现象学与心灵哲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对共同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为不同思想传统对核心概念的重新解读。当代心灵哲学对“现象学”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从对胡塞尔“现象学”演变分析着手,侧重于对意识的经验维度的分析,并引入第一人称和意向性概念;二是在分析经验的主观特性时,对“现象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予以修正,使之区别于相关概念;三是以经验维度的分析为依据,分别从意识和意向性出发,拓展出现象意识和现象意向性。这三个特点通过展现“现象学”概念的引入、修正和拓展,集中反映了当代心灵哲学与现象学融合的认知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现象特征 现象意识 现象意向性
下载PDF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哲学思考
3
作者 安希孟 《吕梁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社会之忧、平民之忧,与存在主义哲学殊异。当代人的忧患意识就是看到环境的危机。虽为迁客、谪守,却没有览物的不同感受。阴晴悲喜,情随景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忠于王室,天下之忧乐乃为忧乐天下。朝政腐败,遭遇打击,作为“迁客”,要求改革,这可能是忧患的内容。迁客骚人,怀才不遇,却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这与现代人文精神难以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 忧患 天下
下载PDF
理性主义在戴维森哲学中的核心作用
4
作者 叶闯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6,159,共10页
在语言哲学等领域,戴维森与奎因在一些问题上得出了看起来一致的结论。但是,在这些一致结论背后可能存在的哲学基础的不同,需要给予充分注意。应该看到,由于戴维森的基本哲学倾向是理性主义的,故他在考虑语言理解问题时,是从理性原则出... 在语言哲学等领域,戴维森与奎因在一些问题上得出了看起来一致的结论。但是,在这些一致结论背后可能存在的哲学基础的不同,需要给予充分注意。应该看到,由于戴维森的基本哲学倾向是理性主义的,故他在考虑语言理解问题时,是从理性原则出发的。因此,用作自然语言语义模式的塔尔斯基式的真理论、看起来与奎因一致的整体论和善意原则等,都应该被理解为理性原则,而不是奎因意义上的经验认知的助发现原则。重要的是,戴维森哲学作为一种理性主义哲学,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它强调交流者间共享的因果环境,强调外在对象作为语句和信念的内容,并把此种语言和认知的外在主义整合进理性主义的体系之中,从而避免了传统理性主义的一些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解释 戴维森 奎因 理性主义
下载PDF
对李德毅院士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十问”的哲学思考
5
作者 魏屹东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52-1355,共4页
关于智能的基本共识,李德毅院士做了很好的总结:“智能是学习的能力以及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是脱离生命体的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领域,这意味着智能是一种包括学习、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 关于智能的基本共识,李德毅院士做了很好的总结:“智能是学习的能力以及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是脱离生命体的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领域,这意味着智能是一种包括学习、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衍生智能或离身智能。而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就是在不同情境中能够完成各种认知任务的普遍智能,在专门领域(如计算、下棋)可超过人类智能。李院士针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提出的“十问”和相应的十个基础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不仅激发了对人工智能的科学技术研究,也激发了对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20多年来,笔者致力于自己提出的“认知哲学”的研究,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是“适应性表征”(自组织系统特别是认知系统,具有在特定环境或语境中自主地表征目标对象的能力,且这种能力能够随着环境或语境的变化而自主调整和提升)。这里笔者运用适应性表征概念以哲学的方式尝试回应李院士的“十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 自组织系统 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对象 认知系统 认知科学 认知任务
下载PDF
从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6
作者 江怡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72,共8页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当代哲学对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恰当回应。伴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哲学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也具有了某种必然性。基于无处不在的技术,哲学家们对技...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当代哲学对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恰当回应。伴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哲学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也具有了某种必然性。基于无处不在的技术,哲学家们对技术的不同思考展现了人类对技术性质理解的不断演化,尤其是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历史关头,人工智能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已经关涉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成式预训练转换模型(GPT)的工程性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从单一的技术手段转变为更多样复杂的工程设计。然而,从哲学上分析这种转变,我们看到的不单是哲学研究领域的更迭,更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即工程哲学为当代以及未来的哲学研究带来了更多关于后人类时代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工程哲学 技术挑战 哲学范式转型 后人类时代
下载PDF
实验哲学是一种做哲学的好方式吗?——兼评梅剑华《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
7
作者 杜昱臻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6期122-128,共7页
作为近几十年来分析哲学内部最重要发展之一的实验哲学,援引实证心理学的调查手段,通过对各哲学分支领域的经典论题做经验探究,展开了对“把直觉作为证据”的传统哲学方法的抨击,进而要求我们重思做哲学的方法。梅剑华《直觉与理由:实... 作为近几十年来分析哲学内部最重要发展之一的实验哲学,援引实证心理学的调查手段,通过对各哲学分支领域的经典论题做经验探究,展开了对“把直觉作为证据”的传统哲学方法的抨击,进而要求我们重思做哲学的方法。梅剑华《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一书正是对语言哲学这一个特殊领域的实验哲学研究著作。该书不仅从实验的角度考察了语言哲学的各核心议题,更颇具创新地强调了实验哲学与语言哲学于同一层级的互动,最后还吸收了史学研究的思路,给出了对实验哲学方法论的原创性辩护,为实验哲学方法的下一步优化提供了建议,也给哲学方法论的讨论带来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哲学 语言哲学 直觉 哲学方法论
下载PDF
关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几个重要伦理问题
8
作者 魏屹东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作为未来人工智能或强人工智能的一种架构,通用人工智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通用人工智能作为人工自主道德系统的主体性、安全性、伦理责任和伦理增强问题、可控性和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人类未... 作为未来人工智能或强人工智能的一种架构,通用人工智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通用人工智能作为人工自主道德系统的主体性、安全性、伦理责任和伦理增强问题、可控性和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通用人工智能还未真正来临之际,人类有责任对其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哲学和伦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 主体性 安全性 伦理责任
下载PDF
基于主动推理的人机交互信任建构
9
作者 王姝彦 柴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9,158,159,共12页
人机交互信任问题日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立论旨趣,尝试对人机交互信任机制加以多面相的审思与建构。随着预测加工理论的兴起,相关探论更是得到了来自于计算神经科学向度的理论预设与方法论支撑。在此视域下,作为其基... 人机交互信任问题日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立论旨趣,尝试对人机交互信任机制加以多面相的审思与建构。随着预测加工理论的兴起,相关探论更是得到了来自于计算神经科学向度的理论预设与方法论支撑。在此视域下,作为其基本理论构件之一的主动推理为人机交互信任机制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整合性认知架构。由此,基于将人际互动推展至人-机共同构成的异质系统的适用性分析,以主动推理逻辑框架对人机交互信任样态与特征加以阐释,对于建构一种新的人机交互信任的实践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信任 主动推理 自由能最小化 双向预测
下载PDF
美德伦理视域下生态道德人格形塑的价值逻辑
10
作者 王继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美德品质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特质能够对外在行为进行合理的价值规约和引导。传统伦理学的生态道德人格培育遵循着由外在道德规约到内在美德品质养成的生成逻辑。与此根本不同,生态美德伦理学主张在潜移默化中形塑道德行为者的美德品质,并... 美德品质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特质能够对外在行为进行合理的价值规约和引导。传统伦理学的生态道德人格培育遵循着由外在道德规约到内在美德品质养成的生成逻辑。与此根本不同,生态美德伦理学主张在潜移默化中形塑道德行为者的美德品质,并在生态道德人格的养成中形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美德伦理视域下生态道德人格建构通过生态美德教育涵养生态道德的自省觉悟,在生态美德养成中达至生态道德的自觉实现,以及在实践中锤炼生态道德的知行合一品质,形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道德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有机统一,在生态道德实践过程中彰显生态美德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德伦理学 生态道德人格 美德教育 美德养成 美德实践
下载PDF
论儒家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方式
11
作者 陈清春 《管子学刊》 2024年第2期87-98,共12页
人格尊严是在人际关系中才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价值,其价值本质是一个人在面对现实中或想象中的他人时,所感受到的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形象,主要表现为人格的荣辱和毁誉问题。维护人格的尊严就是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形象,主要是捍卫自己和... 人格尊严是在人际关系中才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价值,其价值本质是一个人在面对现实中或想象中的他人时,所感受到的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形象,主要表现为人格的荣辱和毁誉问题。维护人格的尊严就是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形象,主要是捍卫自己和他人的荣耀感和社会声誉;其方式有伦理道德的维护方式和非伦理道德的维护方式,即在维护过程中是否还要遵守伦理道德的原理和原则。儒家始终是以伦理道德的方式维护自己的、他人的以及自己所在群体的人格尊严,主要表现为儒家的以直报怨、自反进德、恭敬辞让、人格教化的道德精神,以及汤武革命、《春秋》大义、天下、民本的思想主张,而伦理道德的维护方式同时也就是儒家获得伦理道德尊严的方式,这无疑是阐发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人格尊严 维护方式
下载PDF
现代科技的伦理盲症及其价值规制
12
作者 王继创 王丽丽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现代科技活动奉行自然主义价值观,遵循“价值中立”的客观普遍性原则,致使科学与伦理根源上割裂,表现为科学活动中真理与价值分离、技术应用中人本价值缺失以及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再加之科技工作者团队的封闭性,导致现代科技... 现代科技活动奉行自然主义价值观,遵循“价值中立”的客观普遍性原则,致使科学与伦理根源上割裂,表现为科学活动中真理与价值分离、技术应用中人本价值缺失以及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再加之科技工作者团队的封闭性,导致现代科技出现了伦理盲症。理性审视“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粹科技价值观,重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意识,突破传统科技伦理价值限阈,以复杂性整体思维完善科学与伦理良性对话机制,将科学求真与伦理向善联结起来,真正实现伦理价值融入科技决策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德加·莫兰 科技伦理 伦理盲症 复杂性思维
下载PDF
王阳明“山中观花”的现象学研究
13
作者 刘晨 陈清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王阳明与友人“山中观花”的问答,深刻反映其“心外无物”思想,王阳明针对“心外无物”如何容纳客观自然存在物这一难题,直接予以了存在论域的解答。王阳明的思想与胡塞尔对存在信念的悬搁、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有相通之处。当个体未来看花... 王阳明与友人“山中观花”的问答,深刻反映其“心外无物”思想,王阳明针对“心外无物”如何容纳客观自然存在物这一难题,直接予以了存在论域的解答。王阳明的思想与胡塞尔对存在信念的悬搁、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有相通之处。当个体未来看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当个体来看花时,“此花颜色”对心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这一认识可以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中涉及的意识对意向对象的构造作用与对象的视域性显现来进行分析,而“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味着花的“寂”与“明白”这两种现象都内在于个体意识。通过现象学的视角分析“山中观花”,可进一步理解王阳明对心物关系的看法,更深入认识个体意识与现象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山中观花 现象学 胡塞尔 个体意识 客观对象
下载PDF
整体主义视域下探析环境伦理学事实与价值问题
14
作者 杜昭莹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5-88,共4页
环境伦理学将人与自然二者的道德关系视为研究对象,以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建美好家园为主要目的。然而追溯环境伦理学发展历程,环境相关事实认知与保护环境价值准则二者始终紧密相连。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由休谟正式提出,在伦理学领... 环境伦理学将人与自然二者的道德关系视为研究对象,以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建美好家园为主要目的。然而追溯环境伦理学发展历程,环境相关事实认知与保护环境价值准则二者始终紧密相连。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由休谟正式提出,在伦理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如何以环境事实推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价值准则也是环境伦理学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时代之问。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立场以其生态系统整体性思想倡导人与自然融合,为消解环境事实与环境价值之对立提供思维路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以实现诗意栖息地球的美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主义 环境伦理学 事实与价值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家训中“忠”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15
作者 刘美玲 庞富帅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4-19,共6页
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道德文化遗产,强调“忠”伦理规范,其基本内容包括公忠体国、心系天下,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移孝为忠、报效国家,忠于职守、敬业乐群,孝老敬亲、忠贞不渝,忠以待人、尽心竭力,赤诚无私、忠正公... 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道德文化遗产,强调“忠”伦理规范,其基本内容包括公忠体国、心系天下,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移孝为忠、报效国家,忠于职守、敬业乐群,孝老敬亲、忠贞不渝,忠以待人、尽心竭力,赤诚无私、忠正公道,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等。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忠”伦理的精华,对于个体、社会、国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传统家训“忠”伦理的另一面——愚忠,认清历史上愚忠的表现、原因与危害。新时代,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现实需要,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充分挖掘“忠”伦理德规范的时代价值,使得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家训 “忠”伦理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康德道德哲学中道德律和自由意志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薛吕 《知与行》 2019年第5期155-160,共6页
康德在他的道德哲学中对道德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回答了关于何为道德律、自由意志、道德律之所以可能的前提等问题,并将自律的原则作为他的最高原则,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定了自由意志在人们日常道德行为中的重要地位。有理性者在道德生... 康德在他的道德哲学中对道德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回答了关于何为道德律、自由意志、道德律之所以可能的前提等问题,并将自律的原则作为他的最高原则,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定了自由意志在人们日常道德行为中的重要地位。有理性者在道德生活方面是自律的,是出于意志的自由而为自己立法,而不是出于其他的诸如感性的欲望等,保持了自由意志的一贯性而不变质。这样,将道德律纯粹地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和动机,使自己的行为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进而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崇高性。有理性者在日常的道德生活中应当按照道德律及自律的原则去行动,这样使得自由意志得以保持而不沦为其他目的性的工具,行动主体也会意识到自身的人格与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哲学 道德律 自由意志
下载PDF
麦金太尔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几点误读
17
作者 薛稷 郝晨玮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3-30,共8页
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对《历史与阶级意识》进行了“祛魅”式解读。他认为卢卡奇片面化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走上“理性意志论”的歧途,臆想出一种脱离具体革命实践的“理想的无产阶级”,产生了对无... 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对《历史与阶级意识》进行了“祛魅”式解读。他认为卢卡奇片面化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走上“理性意志论”的歧途,臆想出一种脱离具体革命实践的“理想的无产阶级”,产生了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神化”幻觉。纠正麦金太尔对卢卡奇走向马克思实践哲学道路的认知偏差,就能明晰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对马克思主义逐渐产生疏离感的真正原因,从而证明《历史与阶级意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性阐发,有助于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特征与发展趋势作出清醒的自主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麦金太尔 《历史与阶级意识》 马克思主义 政党
下载PDF
适应性表征:意识生成的内在机制和解释框架
18
作者 魏屹东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5期32-49,共18页
意识问题如何破解本身就是个难题。虽然各种科学的和哲学的意识理论给出了某方面的说明,但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理论出现。意识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二者的联合才有可能破解此难题。适应性表征作为架构自然认知和人工认知的概... 意识问题如何破解本身就是个难题。虽然各种科学的和哲学的意识理论给出了某方面的说明,但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理论出现。意识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二者的联合才有可能破解此难题。适应性表征作为架构自然认知和人工认知的概念范畴,不仅可作为意识发生的内在机制,也可作为解释框架,是一种可能且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意识的发生机制可从物理系统的复制子比特、生物系统的复制子基因、认知系统的复制子智能体以及文化系统的复制子模因的适应性表征来考察,解释机制可从进化趋向性、内在世界建构、意向内驱力和意会认知来说明。这是从科学和哲学视角共同考察和论证的,最终得出适应性表征是一切精神现象的发生机制和解释框架,可作为认知理性的适应性控制工具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问题 复制子 进化趋向性 意会认知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认知的现象学解释之争论、问题与解决方案
19
作者 魏屹东 杜雅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理解思维的本质是认知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当代心灵哲学研究中,意识的扩展论和限制论之争诱发了关于认知现象学的讨论,认知或思维的现象特征以及如何解释所意识到的心理状态的现象特征,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内省论证和现象对比论证... 理解思维的本质是认知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当代心灵哲学研究中,意识的扩展论和限制论之争诱发了关于认知现象学的讨论,认知或思维的现象特征以及如何解释所意识到的心理状态的现象特征,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内省论证和现象对比论证着重分析认知是否存在现象特征的问题,其中涉及感觉、知觉与思维的还原问题,知觉现象的多样性与思维现象多样性的对称问题,心理活动中情感、范畴化知觉和认识感觉中的现象特性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现象学中的核心问题,可通过认知哲学中的适应性表征方法论给予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有意识思维 现象意识 现象特征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儒家生态智慧创造性转化的现实面向与价值阐释——在“第二个结合”中建构儒家生态美德伦理学
20
作者 王继创 《晋阳学刊》 2023年第5期16-20,共5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第二个结合”的现实场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人的生态美德意识和德行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是儒家生态智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面向。儒家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以人的存在论追问为逻辑起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第二个结合”的现实场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人的生态美德意识和德行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是儒家生态智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面向。儒家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以人的存在论追问为逻辑起点,诉求对人生价值意义问题进行解答,以行为主体的卓越品性为道德正当性奠基,聚焦道德行为者内在美德品质养成与道德行为实践的知行合一。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中求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时代之问,应科学合理认知儒家生态智慧对于现代生态伦理问题解决具有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儒家生态智慧 生态美德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