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0年来的中国分析哲学研究:问题与挑战 被引量:3
1
作者 江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38,共12页
分析哲学研究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近40年来的中国分析哲学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分析哲学的介绍更为全面;对分析哲学的重新关注不是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和翻译上,而是开始注重对学术思想之间理论联系的分析以及对所... 分析哲学研究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近40年来的中国分析哲学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分析哲学的介绍更为全面;对分析哲学的重新关注不是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和翻译上,而是开始注重对学术思想之间理论联系的分析以及对所提出问题的历史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逐步开展与国际分析哲学界的交往和交流;开始注重把分析哲学的方法运用到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中国分析哲学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历史路径、视角路径、问题路径和方法路径,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其中包括对专名与摹状词的社会意义之理解、对规范性的高度重视和捍卫自然主义的立场、对信念和行动的强概念论以及关于形而上学问题的新解释等等。中国的分析哲学研究目前主要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问题;二是分析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构成了中国分析哲学研究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分析哲学
下载PDF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方法论维度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红 赵跃红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8-81,共4页
本文分析了分析哲学和诠释学的渊源及其特征 。
关键词 西方分析哲学 诠释学 方法论 起源 海德格尔
下载PDF
认知演化的文化可塑性——基于文化神经科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姝彦 郭虹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79,共7页
纵观人类整个历史进程,无论在个体发育层面还是系统发育层面,其认知能力都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中,并受到文化价值、文化实践以及文化演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塑造。文化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旨在探讨文化、认知、行为和生物学之间互动关系的新学科,... 纵观人类整个历史进程,无论在个体发育层面还是系统发育层面,其认知能力都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中,并受到文化价值、文化实践以及文化演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塑造。文化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旨在探讨文化、认知、行为和生物学之间互动关系的新学科,连接并融合了文化心理学、神经科学、神经遗传学等多学科视域。基于认知过程中神经活动的文化关联,以及此过程中的基因—文化互动关系,文化神经科学在神经可塑和基因表达层面揭示了认知演化的文化模式化神经机制以及基因—文化共塑机制,从而为认知演化的文化建构提供了一种以神经生物学机制为基点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演化 可塑性 文化神经科学 神经生物学机制
下载PDF
意识研究的方法论外在主义
4
作者 魏屹东 谢建华 《哲学分析》 2014年第6期122-137,共16页
意识研究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争论愈发激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和埃德尔曼—托诺尼的"动态核假设"是意识的方法论外在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具有... 意识研究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争论愈发激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和埃德尔曼—托诺尼的"动态核假设"是意识的方法论外在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具有相容性和共同核心,为进一步探讨意识的秘密提供了好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外在主义 动态核 全局工作空间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情境觉知:一种“在线”适应性表征 被引量:7
5
作者 魏屹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如何使机器人这种人工认知系统获得人类水平的智能,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人类智能的运作机制和模式无疑是人工智能模拟的最好模型。情境觉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框架和方法论。... 如何使机器人这种人工认知系统获得人类水平的智能,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人类智能的运作机制和模式无疑是人工智能模拟的最好模型。情境觉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框架和方法论。这就是关于情境觉知的通用模型、注意机制、情境觉知目标与心理模型的匹配要阐明的问题。“事件-控制-行动-适应性”模型是情境觉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更突出了适应性表征特征。基于情境觉知理论开发的各种应用软件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方法论,体现在人工认知系统设计的方方面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认知系统 情境觉知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论具身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被引量:5
6
作者 魏屹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人工智能能否发展出人类水平的智能,即类人智能,取决于它能否拥有像我们一样的身体,这是人工智能的具身性问题,也是具身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侯世达曾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十个预测性问题,有些预测并不准确,有些问题依然... 人工智能能否发展出人类水平的智能,即类人智能,取决于它能否拥有像我们一样的身体,这是人工智能的具身性问题,也是具身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侯世达曾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十个预测性问题,有些预测并不准确,有些问题依然存在,莫拉维克悖论则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具身性研究。目前的人机交互、人机混合只是具身人工智能的过渡阶段,意向—自反循环机制可说明类人智能的涌现,并有望克服莫拉维克悖论。然而,这种具身性研究取向是否合理可行,发展类人或超人机器人是否必要,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莫拉维克悖论 具身人工智能 类人智能
下载PDF
证实原则与意义标准的语境解释 被引量:1
7
作者 魏屹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共9页
实证原则和意义标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核心主张。运用语境论重新审视实证原则和意义标准是科学哲学的重要任务。实证原则和意义标准一般经历了从独断论到语境论、从单一事实检验到事态语境判断、从经验检验到语用重建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思... 实证原则和意义标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核心主张。运用语境论重新审视实证原则和意义标准是科学哲学的重要任务。实证原则和意义标准一般经历了从独断论到语境论、从单一事实检验到事态语境判断、从经验检验到语用重建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思想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科学哲学家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欣巴哈、艾耶尔等人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语境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原则 意义标准 语境论 逻辑经验主义
下载PDF
当代语义学研究的几个相关性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航赞 郭贵春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69,共6页
自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来,“语义”就像18世纪的“原子”和19世纪的“进化”那样,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对当代的分析哲学家来说,要证明语义问题是整个哲学研究的正当起点这一信念的合理性,似无需费劲。就“语义”这个... 自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来,“语义”就像18世纪的“原子”和19世纪的“进化”那样,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对当代的分析哲学家来说,要证明语义问题是整个哲学研究的正当起点这一信念的合理性,似无需费劲。就“语义”这个概念来看,它具有“话语涵义”、“语句意义”、“陈述意味”之意,反映了语言表述及其对象之间的关系。由此,在很大的意义上,语义学就成为探求陈述、思想、事实以及世界结构的一种手段。语义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学 性问题 “语言学转向” “语义” 19世纪 18世纪 哲学研究 语义问题
原文传递
认知整合与文化濡化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姝彦 申一涵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35,共7页
认知整合问题始于对广义具身认知的研究,在注重认知主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其要义在于将认知过程作为一个由遍布大脑、身体和环境中的异质成分组成的动态整合系统。一定意义上讲,认知系统的具身-生成基础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能... 认知整合问题始于对广义具身认知的研究,在注重认知主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其要义在于将认知过程作为一个由遍布大脑、身体和环境中的异质成分组成的动态整合系统。一定意义上讲,认知系统的具身-生成基础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能够被视为一种持续交互的情境性文化过程,进而可将涵括于人类系统发生历史中的生态位建构以及文化传承视为推动认知系统进行整合的一个重要视角,其过程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濡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的认知系统 文化濡化 具身认知 生成认知 生态位
原文传递
论语言的认知语境与语境认知模型
10
作者 魏屹东 薛平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56,共5页
语言在认知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语言不仅是“说”,而且是在说中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我们谈论的一个事实,一个事件,一则新闻,一种恳求等。语言是否在说的过程中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存在,我们怎样才能讲某种语言,... 语言在认知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语言不仅是“说”,而且是在说中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我们谈论的一个事实,一个事件,一则新闻,一种恳求等。语言是否在说的过程中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存在,我们怎样才能讲某种语言,并且在说中讨论某事、某物,以及处理这些事与物。一般来说,语言常被认为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人类特有的一种更宽泛的交流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人们自然会形成一种认知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境 语言 认知模型 交流系统 认知过程 “说” 谈论
原文传递
认识的语境论蕴涵的五大问题
11
作者 魏屹东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82,共9页
认识的语境论(epistemic或epistemological contextualism,EC)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它主张“由特定知识语句表达的命题依赖于说出这个句子的语境”。具体地讲,由给定的知识语句如“s知道P”或“s不知道P”依赖... 认识的语境论(epistemic或epistemological contextualism,EC)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它主张“由特定知识语句表达的命题依赖于说出这个句子的语境”。具体地讲,由给定的知识语句如“s知道P”或“s不知道P”依赖于产生它们的语境,也即知识的形成与理解是语境依赖的。在某些语境中,S知道P,而在另一个语境中,S不知道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蕴涵 认识论 知识 语句 主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