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毒眼”看世情 被引量:1
1
作者 傅书华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20,共3页
关键词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高中 语文 课文分析 人文教育
下载PDF
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 被引量:3
2
作者 傅书华 《理论与创作》 2004年第2期56-62,共7页
"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1966年间的文学,"十七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是一个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发端于40年代初期的工农兵文学运动、工农兵文学思潮,在经历了根据地文学、&qu... "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1966年间的文学,"十七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是一个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发端于40年代初期的工农兵文学运动、工农兵文学思潮,在经历了根据地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后,在挤压、排除了其它文学形态并拒绝调整自身的内在矛盾后,最终终结于70年代中期."十七年"文学作为这一思潮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精神指向、文学观念、创作方式等方面是根据地文学的延伸,但根据地的社会形态与共和国的社会形态有着本质的不同,诸如战争是根据地形态的主要内容,现代化建设则应是共和国形态的主要内容,敌我矛盾是根据地形态的主要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则应是共和国形态的主要矛盾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工农兵文学 人文精神 全球化语境 生命意识
下载PDF
关于学术评判的片断思考——以《1949—1999文学争鸣档案》为例
3
作者 傅书华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34,共2页
近年来,关于如何进行科学的学术评判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学术评判的话题屡屡为人所提及,诸如怎样科学地评判一个大学文科教师、一所高校或者一个学科点以及一本学术刊物的水准之类的问题,诸如计量手段在社会科学的学术评判中的应用问题等等.
关键词 学术评判 《1949—1999文学争鸣档案》 社会科学 书评
下载PDF
莫忘文体
4
作者 傅书华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戏剧文学 高中 语文 课文分析 人文主义 教学参考
下载PDF
例说细读文本
5
作者 王建英 张爱先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文本语言 细读 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 符号标记 话语表达 语文教学 初三 《囚绿记》 上册 第六单元 阅读教学
下载PDF
意境的空灵与充盈
6
作者 傅书华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朱自清 《春》 意境 初中 语文教学 课文赏析 散文
下载PDF
幻梦破灭之后
7
作者 傅书华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鲁迅 《故乡》 初中 语文 阅读鉴赏 短篇小说
下载PDF
凄凉的生命之美
8
作者 傅书华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边城》 沈从文 高中 语文 课文分析
下载PDF
共同的自审之镜
9
作者 傅书华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房龙 《〈宽容〉序言》 高中 语文 课文分析
下载PDF
读刘白羽《白蝴蝶之恋》 一篇优秀的“老年”之作
10
作者 傅书华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刘白羽 《白蝴蝶之恋》
下载PDF
物欲·类型·想象----直面当下农村题材 剧创作的三大误区
11
作者 薛晋文 《南方电视学刊》 2007年第4期61-64,共4页
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笔者在“丰收”的背景下感到有诸多的不满足,一串疑问不禁涌上心头:农村题材尉表现的内容究竟应当是“精神的农村”还是“物欲的农村”;应当是“个性化的农村”还是“类型化的... 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笔者在“丰收”的背景下感到有诸多的不满足,一串疑问不禁涌上心头:农村题材尉表现的内容究竟应当是“精神的农村”还是“物欲的农村”;应当是“个性化的农村”还是“类型化的农村”;应当是“真实的农村”还是“想象的农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题材 想象 物欲 创作 误区 电视剧 应当 类型化
下载PDF
细读“十七年”小说中个体生命的碎片 被引量:8
12
作者 傅书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9-122,共4页
本文认为《百合花》在时代主题的铠甲下 ,对社会、历史消损个体生命而导致人心灵、情感的荒漠化作了全面的价值拒绝 ;《红豆》则在婚爱、情爱这样的题材中写了个体生命的另一种不可消失性 ,这种描写又是通过作者在写作时理性与感情的冲... 本文认为《百合花》在时代主题的铠甲下 ,对社会、历史消损个体生命而导致人心灵、情感的荒漠化作了全面的价值拒绝 ;《红豆》则在婚爱、情爱这样的题材中写了个体生命的另一种不可消失性 ,这种描写又是通过作者在写作时理性与感情的冲突而给以显示的。文章认为 ,上述特征是五四时代“人的文学”的遥远的历史回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生命 “十七年” “人的文学” 《红豆》 小说 情爱 《百合花》 人心 四时 心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