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五年来戏曲文物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车文明 《中华戏曲》 2005年第32期1-13,共13页
戏曲文物的发现以及戏曲文物学的兴起,无疑是20世纪(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戏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亮点。拙作《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对上一个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研究概况作了系统全面的总结。近五年来,戏曲文物研究又... 戏曲文物的发现以及戏曲文物学的兴起,无疑是20世纪(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戏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亮点。拙作《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对上一个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研究概况作了系统全面的总结。近五年来,戏曲文物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文物 文物研究 近五年来 20世纪 戏曲研究 曲学研究 文物学 发现
原文传递
成果斐然 别具特色——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述评
2
作者 黄竹三 《中华戏曲》 CSSCI 2009年第2期402-414,共13页
今年4月,我有幸应台湾中央大学的邀请,到该校参访讲学。
关键词 戏曲研究 大学 中央 台湾地区 成果 述评
原文传递
从戏曲文物看宋金元杂剧的脚色行当 被引量:7
3
作者 延保全 《中华戏曲》 2006年第1期114-149,共36页
“行当”是中国戏曲中规范化、艺术化的性格类型,也是带有鲜明性格色彩的分类系统,是中国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精神特征之一。它的出现是伴随着中国戏曲的形成而出现的。也就是说,戏曲的形成与成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行... “行当”是中国戏曲中规范化、艺术化的性格类型,也是带有鲜明性格色彩的分类系统,是中国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精神特征之一。它的出现是伴随着中国戏曲的形成而出现的。也就是说,戏曲的形成与成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行当制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演员根据自己所属的角色类型,进行人物形象的展示和创造。宋代以前,戏曲孕育时期的优戏表演没有行当之分。像先秦时期的“倡优”和“俳优”,或以表演歌舞为主,或侧重于滑稽调笑,即使像“优孟衣冠”这样与戏曲关系最密切的戏剧表演也仅仅是对于生人的装扮与模仿。汉代的《东海黄公》,从脚色的角度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文物 人物形象 行当 脚色 元杂剧 中国戏曲艺术 戏剧表演 《东海黄公》
原文传递
清代前期山西平阳的戏曲拂尘纸年画考释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星荣 《中华戏曲》 CSSCI 2009年第2期52-66,共15页
山西平阳(即今临汾)的木版雕印渊源久远,宋金时曾有《义勇武安王位》(图1,又称《关羽图》)、《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又称《四美图》),及民间传说、佛教经书插图等一批经典之作,“在中国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①。明清梆... 山西平阳(即今临汾)的木版雕印渊源久远,宋金时曾有《义勇武安王位》(图1,又称《关羽图》)、《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又称《四美图》),及民间传说、佛教经书插图等一批经典之作,“在中国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①。明清梆子戏曲兴盛之后,平阳木版雕印年画的种类大为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 清代前期 年画 戏曲 山西 考释 拂尘 《四美图》
原文传递
清代后期山西平阳戏曲拂尘纸年画考释
5
作者 王星荣 《中华戏曲》 CSSCI 2010年第1期193-203,共11页
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年画中,有一些从各种迹象看应是制作于清代后期的雕版,现将笔者所见到的年画考释如下。
关键词 清代后期 年画 考释 拂尘 戏曲 平阳 山西
原文传递
末泥色及其文物图像小考 被引量:9
6
作者 延保全 《中华戏曲》 CSSCI 2009年第1期207-218,共12页
关键词 小考 图像 文物 《都城纪胜》 宋人 记载 脚色 杂剧
原文传递
引戏色及其文物图像小考 被引量:7
7
作者 延保全 《中华戏曲》 CSSCI 2009年第2期33-43,共11页
引戏色是宋金杂剧中的又一重要脚色。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中谈到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的职司,为我们研究宋金杂剧脚色特别是引戏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关键词 小考 图像 文物 宋金杂剧 《都城纪胜》 脚色 副末
原文传递
山西繁峙县公主寺及其两座剧场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冯俊杰 刘梅 《中华戏曲》 CSSCI 2008年第2期62-80,I0001,共20页
繁峙县位于山西省北部,隋开皇十八年(598)置,原名“繁畴”,金贞佑二年(1214)升为坚州,隶太原府。元代仍为坚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繁峙县,讹“畴”为“峙”,清及民国沿用未改,今属忻州市。它东临灵丘,西接代县,北... 繁峙县位于山西省北部,隋开皇十八年(598)置,原名“繁畴”,金贞佑二年(1214)升为坚州,隶太原府。元代仍为坚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繁峙县,讹“畴”为“峙”,清及民国沿用未改,今属忻州市。它东临灵丘,西接代县,北和应县交界,南与五台县为邻,各县之间均有公路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峙县 山西省 剧场 公主 忻州市 五台县
原文传递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遗产保护及研究述略
9
作者 黎羌 《中华戏曲》 2005年第32期254-276,共23页
随着联合国发起的全世界范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工程已开始启动。经专家学者反复论证,按其长远规划,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遗产首当其冲在此范畴之中... 随着联合国发起的全世界范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工程已开始启动。经专家学者反复论证,按其长远规划,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遗产首当其冲在此范畴之中。在漫长的中华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创造了积淀丰厚而又独特的戏剧、戏曲艺术遗产,为人类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百花园增添了格外靓丽的艺术色彩。故此对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遗产保护及研究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追述与探寻显得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历史文化 艺术遗产 民族戏剧 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述略 民族民间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 世界范围
原文传递
山西非神庙剧场及其演剧概述
10
作者 王福才 《中华戏曲》 CSSCI 2010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山西神庙戏台早在宋代就已修建,金元明清及民国早期历代神庙戏台越建越多,据山西文物部门统计,“文革”前约近万座,目前现存仍有两千余座。戏台的形制,多种多样。特别是现存的金元戏台,更是全国所独有。冯俊杰教授经过多年田野考... 山西神庙戏台早在宋代就已修建,金元明清及民国早期历代神庙戏台越建越多,据山西文物部门统计,“文革”前约近万座,目前现存仍有两千余座。戏台的形制,多种多样。特别是现存的金元戏台,更是全国所独有。冯俊杰教授经过多年田野考察并深入研究,撰写了巨著《山西神庙剧场考》。可以这样说,自宋代以来,遍布城乡的神庙戏台一直是山西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然而,除此之外,山西还有众多的非神庙剧场,也是戏曲演出不可或缺的场所,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庙 剧场 演剧 西非 戏曲演出 “文革”前 民国早期 部门统计
原文传递
山西民间演剧概述
11
作者 王福才 《中华戏曲》 2007年第2期69-81,共13页
山西民间所祀之神祗很多,较普遍者主要为玉皇、后土、关帝、东岳、龙王、三官、观音等。而有些神祗,其奉祀则有一定的地域性,如晋南奉祀尧、舜、禹等,晋东南奉祀汤帝、三嵕、二仙等,晋北则奉祀北岳。神祗之崇拜者,亦分阶别与行业,如祀孔... 山西民间所祀之神祗很多,较普遍者主要为玉皇、后土、关帝、东岳、龙王、三官、观音等。而有些神祗,其奉祀则有一定的地域性,如晋南奉祀尧、舜、禹等,晋东南奉祀汤帝、三嵕、二仙等,晋北则奉祀北岳。神祗之崇拜者,亦分阶别与行业,如祀孔子,则须士林(清代系廪增附生以上,始得参与祀典);祀天地,则系全民;祀龙神、水神、牛王,则系农人;祀财神,则系商贾;祀鲁班,则系工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岳庙 山西 民间传说 十三年 关帝庙 晋东南 民国 十七年 祭祀性 戏曲演出
原文传递
中国神庙剧场概说 被引量:15
12
作者 车文明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35,共20页
神庙剧场是指在神庙里建立戏台,并有观剧场地的场所。神庙与剧场的结合在中外早期戏剧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的演进,国外的戏剧演出场所后来大多割断了与神庙的纠葛而形成独立的剧场。但中国的神庙... 神庙剧场是指在神庙里建立戏台,并有观剧场地的场所。神庙与剧场的结合在中外早期戏剧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的演进,国外的戏剧演出场所后来大多割断了与神庙的纠葛而形成独立的剧场。但中国的神庙剧场却继续发展并不断完善,伴随了中国戏曲史的始终,成为绵延不绝、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剧场形式,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戏剧文化现象。本文对中国神庙剧场之神灵供奉、建筑结构、演出习俗进行了概括性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 神庙 古代宗教 演出习俗
原文传递
晋冀宗教祭祀戏剧的类同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竹三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山西东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由于历史、地域、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其宗教祭祀活动、宗教祭祀戏剧演出的形式以及剧目内容都有着诸多类同性。
关键词 戏剧演出 宗教祭祀 剧目 考察研究 形式 地域 民俗文化 内容 历史 现象
原文传递
中国现存会馆剧场调查 被引量:3
14
作者 车文明 《中华戏曲》 CSSCI 2008年第1期27-51,共25页
会馆的表现形式是一座公共建筑,但实质上是一种民间性的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主要由异乡人在客地设立,也有一地同业人兴办的。它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宗旨,依照一定的规则,自愿结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社会组织,类似于今天的社... 会馆的表现形式是一座公共建筑,但实质上是一种民间性的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主要由异乡人在客地设立,也有一地同业人兴办的。它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宗旨,依照一定的规则,自愿结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社会组织,类似于今天的社团。所谓“仕宦商贾之在他乡者,易散而难聚,易疏而难亲,于是立会馆而联络之,所以笃乡谊也”。同乡组织一般叫会馆,同业组织一般叫公所,但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上海县续志》就说:“或称会馆,或称公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馆 剧场 中国 社会组织 公共建筑 自我管理 同乡组织 同业组织
原文传递
中国禅宗戏剧的缘起与佛教图文的东渐 被引量:1
15
作者 黎羌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3-105,共13页
在中西与中印宗教历史文化交流过程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果是中国禅宗及其禅宗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此种宗教表演文化形式集中国和印度传统文学之大成,特别是将其丰富多彩的佛教图像与文本紧密地联系与融合为一体,使之天然地融合于... 在中西与中印宗教历史文化交流过程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果是中国禅宗及其禅宗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此种宗教表演文化形式集中国和印度传统文学之大成,特别是将其丰富多彩的佛教图像与文本紧密地联系与融合为一体,使之天然地融合于中国乃至东亚、南亚、东南亚诸国和周边地区,成为许多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一种维系精神世界的参禅拜佛礼仪与文化娱乐活动。禅宗戏剧亦遵循禅宗从"不立文字"初衷逐渐过渡到"不离文字",然后又回到"不立文字",继而定位到"图文结合";或从"渐悟"到"顿悟"至"大悟大彻"理念的演变历程,从中我们可发现禅宗一直相伴佛教美术图像,以及趋于戏剧表演文本的图文显现之重要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 禅宗戏剧 元图像 图文结合 象征符号
原文传递
明代士子眼中的《琵琶记》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俊杰 《中华戏曲》 CSSCI 2008年第1期94-109,共16页
明代士子眼中的《琵琶记》,是一部格调高,品位高,艺术成就高,自觉关乎“风化”,又给蔡伯喈——读书人“雪冤”的杰作,“诸词之纲领”,但也有瑕疵,比《西厢记》稍逊一筹,有“化工”与“画工”之别。在他们看来,《琵琶记》似应... 明代士子眼中的《琵琶记》,是一部格调高,品位高,艺术成就高,自觉关乎“风化”,又给蔡伯喈——读书人“雪冤”的杰作,“诸词之纲领”,但也有瑕疵,比《西厢记》稍逊一筹,有“化工”与“画工”之别。在他们看来,《琵琶记》似应曲坛的呼唤而出,“自我作祖”,完善了南戏的体制,使之由“村坊小伎”一变而成“文人之曲”,功不可没,唯独不该托名东汉贤德之人蔡伯喈,而留下遗憾。明代士子的《琵琶记》批评,为其确立起戏曲史观、建构其戏曲理论,累积了许多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士子 明代 戏曲理论 《西厢记》 艺术成就 蔡伯喈 读书人
原文传递
中国中世戏剧与假面
17
作者 黄竹三 《中华戏曲》 CSSCI 2008年第2期1-17,共17页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它产生萌芽到今天的繁荣鼎盛,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学术界一般把它的发展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成熟时期来叙说。也有学者按其时代分为上古戏剧、中世戏剧、近世戏剧来论述。在某种意义上说,上古...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它产生萌芽到今天的繁荣鼎盛,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学术界一般把它的发展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成熟时期来叙说。也有学者按其时代分为上古戏剧、中世戏剧、近世戏剧来论述。在某种意义上说,上古戏剧相当于萌芽孕育时期的戏剧,中世戏剧略等于孕育形成时期的戏剧,而近世戏剧则指成熟繁荣时期的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 假面 国中 形成时期 学术界 繁荣 萌芽 成熟
原文传递
宋金元诸宫调及胡汉乐舞戏的熔铸
18
作者 黎羌 《中华戏曲》 2007年第2期224-257,共34页
翻阅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戏曲史,波斯胡曲与唐宋乐舞大曲关系似乎近些,但是延伸至宋、金、元诸宫调及其散曲与剧曲,则显得有些遥远而虚无缥缈。事实上。
关键词 诸宫调 宋金元 波斯 西域 金章宗 大曲 董西厢 中国文学史 乐舞戏 西厢记
原文传递
对宋元明清民间祭祀组织“社”与“会”的初步考察
19
作者 王福才 车文明 《中华戏曲》 2006年第2期32-46,共15页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在夏商时期初具轮廓,至西周时期基本定型,后经孔子等先秦儒家的整饬,在秦汉以后不断发展,到隋唐时更加规范,宋以后进一步发展,随着清...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在夏商时期初具轮廓,至西周时期基本定型,后经孔子等先秦儒家的整饬,在秦汉以后不断发展,到隋唐时更加规范,宋以后进一步发展,随着清代的灭亡而急遽衰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至今并未完全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祭祀 “会” “社” 元明清 组织 中国古代 社会生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