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系青年时作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泽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77-81,共5页
周本淳先生《元好问〈论诗绝句〉非青年之作》(《江海学刊》1989年第4期)认为元好问《论诗绝句》“绝非青年之作”。主要理由有四:(1)“丁丑岁三乡作”之说源于清人施国祁的《元遗山诗集笺注》及所附《年谱》,“今日选这组诗的人,都以... 周本淳先生《元好问〈论诗绝句〉非青年之作》(《江海学刊》1989年第4期)认为元好问《论诗绝句》“绝非青年之作”。主要理由有四:(1)“丁丑岁三乡作”之说源于清人施国祁的《元遗山诗集笺注》及所附《年谱》,“今日选这组诗的人,都以施说为依据”;(2)第一首之以“疏凿手”自任,“很难说是青年诗人的‘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本淳 元好问 河南 论诗绝句 实指 蒙古 清人 学刊 刘禹锡 青年
下载PDF
从三仙姑人物塑造看赵树理创作的缺憾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兴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94-97,112,共5页
从三仙姑人物塑造看赵树理创作的缺憾陈兴《小二黑结婚)中的喜剧性人物三仙姑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看,三仙姑是作品的主角之一。五六十年代,三仙姑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是,如果剔除掉作者过分的情感... 从三仙姑人物塑造看赵树理创作的缺憾陈兴《小二黑结婚)中的喜剧性人物三仙姑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看,三仙姑是作品的主角之一。五六十年代,三仙姑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是,如果剔除掉作者过分的情感因素,考虑到三仙姑的婚姻背景,并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喜剧性人物 三仙姑形象 人物形象塑造
下载PDF
从创作过程对创作方法的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淮南 《晋阳学刊》 CSSCI 1997年第3期86-91,共6页
从创作过程对创作方法的思考刘淮南方法问题已受到了许多学科的普遍重视,文艺科学,也应当重视对创作方法(也称艺术方法)的研究。虽然,我们不能把求美的文学艺术与求真的科学等同起来,以至把创作方法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但对创作... 从创作过程对创作方法的思考刘淮南方法问题已受到了许多学科的普遍重视,文艺科学,也应当重视对创作方法(也称艺术方法)的研究。虽然,我们不能把求美的文学艺术与求真的科学等同起来,以至把创作方法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但对创作方法做出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人类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方法 审美感受 审美个性 表现手法 创作过程 生活实践 现代主义 情感形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构成因素
下载PDF
文学作品中感情状态的不同参量及其描述类别
4
作者 刘淮南 高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13-16,12,共5页
本文依照心理学中识别各测定情绪的参量,对文学作品的感情世界进行了状态的分类描述。文中使用了四个方面的参量,①强度。感情所具有的内力的强弱程度;②持久度,感情所存在的时间上的长短;③复杂度,感情内涵的单纯或复杂的程度;④畅快度... 本文依照心理学中识别各测定情绪的参量,对文学作品的感情世界进行了状态的分类描述。文中使用了四个方面的参量,①强度。感情所具有的内力的强弱程度;②持久度,感情所存在的时间上的长短;③复杂度,感情内涵的单纯或复杂的程度;④畅快度,感情在抒发时的畅快程度。根据其不同比例,将感情分为四种状态:感情喷射状态;流转回旋状态;凝滞虚静状态;渲泄迷乱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虚静 渲泄 强弱程度 分类描述 快度 《春江花月夜》 思帝乡 王一生 敬亭山
下载PDF
中西象征主义之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淮南 《中国文学研究》 1999年第4期11-16,共6页
本文认为,象征主义首先是一种基本的创作方法,西方现代派文艺中的象征主义只是使用了这一方法的一个流派。并且,从神话传说及人类对“象征”这一独特方式的认识上,进一步分别考察了中西象征主义方法的源流和特点,指出,中西象征主... 本文认为,象征主义首先是一种基本的创作方法,西方现代派文艺中的象征主义只是使用了这一方法的一个流派。并且,从神话传说及人类对“象征”这一独特方式的认识上,进一步分别考察了中西象征主义方法的源流和特点,指出,中西象征主义虽然有着文化背景和具体表现上的差异,但作为同一创作方法的表现,它们之间却又有着相通和相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创作方法 现代派 比兴 寓意
下载PDF
创作方法基本种类的审美效应
6
作者 刘淮南 《中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4期11-14,共4页
本文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的关系上,分别论述了创作方法基本种类的审美效应,即现实主义的知情效应,浪漫主义的煽情效应。
关键词 创作方法 审美效应 知情效应 煽情效应 启情效应
下载PDF
元好问晚年诗歌创作论略述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泽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6-64,共9页
元好问65岁时在《答聪上人书》中说"仆自贞佑甲戌南渡河时,犬马之齿二十有五,遂登杨、赵之门",与著名诗人辛敬之、雷希颜等相交,"痛自鞭策,以攀逸驾。……进而学古诗,一言半辞传在人口,遂以为专门之业,今四十年矣。见之之多,积之之久... 元好问65岁时在《答聪上人书》中说"仆自贞佑甲戌南渡河时,犬马之齿二十有五,遂登杨、赵之门",与著名诗人辛敬之、雷希颜等相交,"痛自鞭策,以攀逸驾。……进而学古诗,一言半辞传在人口,遂以为专门之业,今四十年矣。见之之多,积之之久,挥毫落笔,自铸伟词,以惊动海内则未能,至于量体裁、审音节、权利病、证真赝,考古今诗人之变,有戆直而无姑息,虽古人复生,未敢多让。"这是元好问对自己四十年来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成就的总体评价。他对自己的诗歌批评、理论建树如此自负自信,绝非仅就丁丑岁、年28时所作的《论诗三十首》而言,一定包括此后所写的大量论诗诗文;诗有三、四十首,文有二十余篇,还不包括《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论略 晚年 《中州集》 诗歌评论 诗歌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