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晨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第2期166-166,共1页
本文从融媒体本质出发,分析在此时代下融媒体运作特点,并对广播编辑人员如何利用融媒体,培养创新意识,提出粗浅意见,希望对广播新闻编辑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 创新意识 培养
下载PDF
广播节目资源深度开发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越 朱伟东 《中国广播》 2010年第3期37-38,共2页
实现广播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创意生产出两个效益俱佳、市场适销对路的衍生产品,对于广播这一相对弱势的媒体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媒体市场上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山西文艺广播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从精选资源、... 实现广播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创意生产出两个效益俱佳、市场适销对路的衍生产品,对于广播这一相对弱势的媒体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媒体市场上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山西文艺广播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从精选资源、精算成本、精求效益、精心包装、精致规划五个方面谈一下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 资源 成本 效益 包装
下载PDF
《人与自然的对话——冯骥才的奥地利之旅》创作谈
3
作者 陆霞 李惠文 《中国广播》 2001年第12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广播节目 文学节目 节目创作 创作视角
下载PDF
文艺晋军 抗疫前行——《伟大中华永向前》唱出民族自信
4
作者 阴旭宏 李刚 《戏友》 2020年第3期57-58,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文艺创作中,反映现实、聚焦时事、关注民生,从古至今一脉相承。2020年伊始,我们正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文艺创作中,反映现实、聚焦时事、关注民生,从古至今一脉相承。2020年伊始,我们正走过一个特别的冬天,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虽没有硝烟和军号,却一步步行走在生与死的边缘。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举国上下共抗疫情的拼搏中,万众瞩目的是让党旗飘扬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留下的一行行不朽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合为时而著 民族自信 文艺创作 反映现实 关注民生 生与死 抗疫
原文传递
浅谈广播编辑与听众心理吻合
5
作者 李晓琳 《中国报业》 2019年第11期92-93,共2页
在现代广播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编辑在进行节目创作时,为了有效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率,要更加注重对听众心理的分析,力求提高广播节目质量。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广播价值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满足听众需求,难以让听众产... 在现代广播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编辑在进行节目创作时,为了有效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率,要更加注重对听众心理的分析,力求提高广播节目质量。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广播价值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满足听众需求,难以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降低了播出效果。本文对新环境下广播编辑与听众心理吻合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环境 广播编辑 心理吻合
原文传递
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综艺的碰撞与融合——《国家宝藏》的创新策略 被引量:4
6
作者 阴旭宏 张胜洋 《新闻战线》 2022年第15期106-107,共2页
文化类综艺节目应以舞台演绎为手段,以情感共鸣为纽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渗以文化精神之核心,将历史文物与当代生活深刻联系在一起,提高普通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潜移默化中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中国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关键词 国家宝藏 文化节目 电视综艺
原文传递
晋剧表演的程式之美
7
作者 杜蓉 李刚 《戏友》 2021年第4期23-25,共3页
中国戏曲诗、乐、舞融合发展的趋势是形成其程式化特征的根源。"生活中的表现素材经过诗歌化、音乐化、舞蹈化、装饰化,成为一种具有形式美的独特艺术语汇,以后不断被人因袭使用,就成为比较稳定的艺术程式。";而中国的诗歌、... 中国戏曲诗、乐、舞融合发展的趋势是形成其程式化特征的根源。"生活中的表现素材经过诗歌化、音乐化、舞蹈化、装饰化,成为一种具有形式美的独特艺术语汇,以后不断被人因袭使用,就成为比较稳定的艺术程式。";而中国的诗歌、音乐、舞蹈艺术博大精深,各自都有完备的体系结构与艺术规范,戏曲要想把这三大门类有机融合来表现戏剧情节,就需要提炼三者的艺术精华,制定严格的技术规范,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具有形式美的艺术语汇,戏曲程式便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情节 戏曲程式 舞蹈艺术 艺术规范 晋剧 中国戏曲 音乐化 体系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