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髋关节假体柄的生物力学设计
1
作者 禹健豪 张凯 +7 位作者 李鹏翠 卫小春 王艳芹 何李明 闫瑞忠 薛艳茹 武晓刚 陈维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8-1204,共7页
目的基于一种新型髋关节假体柄设计,分析其在站立、行走、跑步和坐姿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差异。方法基于人体CT数据,建立7组不同柄植入后的髋关节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工况下假体柄和股骨应力情况。结果与植入传统假体柄相比,... 目的基于一种新型髋关节假体柄设计,分析其在站立、行走、跑步和坐姿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差异。方法基于人体CT数据,建立7组不同柄植入后的髋关节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工况下假体柄和股骨应力情况。结果与植入传统假体柄相比,站立时新型假体柄植入后假体柄应力峰值降低23%、股骨应力降低72%。7种假体柄结果显示,假体柄高度为86.5 mm的新型设计最符合患者需求。多工况结果显示,患者处于坐姿,柄承受应力最小,使用寿命更长。结论新型假体柄有助于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减小骨损伤风险。髋关节假体模型为后期柄的设计及患者术后康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假体柄 股骨 应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内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贺国宇 郝海虎 +2 位作者 柳青青 吴斗 邢泽军 《中国病案》 2023年第4期105-109,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内侧与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闭合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明确内外侧锁定钢板各自的优势及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某院收治的97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患... 目的比较分析内侧与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闭合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明确内外侧锁定钢板各自的优势及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某院收治的97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内侧组和外侧组,内侧组53例、外侧组4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及并发症的情况,应用John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内侧组:40例实施微创复位内固定,13例因微创复位失败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外侧组:9例采用微创复位,35例因微创复位失败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间:内侧组为105(80-130)分钟,外侧组为125(102.5-150)分钟;术中出血量:内侧组为70(50-100)毫升,外侧组为100(52.5-200)毫升;骨愈合时间:内侧组为16(14-18)周,外侧组为18(16-20)周;内固定取出时间:内侧组为19(16-31)周,外侧组为20(18-23)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内侧组出现皮肤刺激反应8例,切口感染3例,外侧组中所有病例切口均愈合良好,但骨折畸形愈合4例、延迟愈合1例、踝关节活动受限4例、踝关节疼痛3例。术后患者随访(19.7±4.8)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Johnner-Wruhs评分标准,内侧组:优42例,良7例,可2例,差2例;外侧组:优30例,良9例,可2例,差3例(P>0.05)。结论内侧锁定钢板固定优于外侧固定,但当骨折线贴近关节面、骨折呈粉碎骨折、骨折存在扭转暴力、胫骨内侧软组条件差、单一切口固定胫腓骨骨折时,外侧固定更优;术中应优先采用微创复位,但微创复位困难时需行切开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内侧固定 外侧固定 MIPO技术
原文传递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及减压融合方式的选择策略 被引量:35
3
作者 关晓明 马迅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478-1484,共7页
脊髓型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尤其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致病因素多样,临床症状重,影像学表现复杂,大多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在轻微外伤后即出现严重的颈脊髓损伤症状,危及生命.因此需早诊... 脊髓型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尤其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致病因素多样,临床症状重,影像学表现复杂,大多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在轻微外伤后即出现严重的颈脊髓损伤症状,危及生命.因此需早诊断,早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压迫因素,重建颈椎功能稳定性.但是如何选择手术入路及减压融合方式是临床争议的焦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彻底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因此结合影像学特点决定减压和重建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致压因素主要位于脊髓前方,以椎间盘突出、轻度骨赘或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为主,病变节段少,致压范围小,颈椎后凸或局部后凸畸形,手术易于切除致压物和需要矫正矢状位失衡者,可以采用前方入路;减压融合方式可选择经椎间隙、经椎体次全切或混合减压方式,另外为了更多地保留颈椎活动功能可以选择人工椎间盘置换和融合固定相结合的方式.致压因素主要位于脊髓后方,黄韧带肥厚或骨化,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脊髓前方致压因素多,范围大,病变节段长,难以从前方彻底切除,前路手术风险极大者,可采用后方入路;虽然后路手术为间接减压,但借助脊髓后移能起到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并发症少,安全性相对较高.另外经后入路还可以利用椎弓根或侧块螺钉达到减压效果,并矫正后凸畸形.两种入路及相关减压方式,均有各自的手术绝对适应证与相对适应证.前后路联合手术具有彻底减压和坚强固定的优势,但创伤大、风险高,临床应用需谨慎.无论如何选择入路,均应以完善的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为基础,明确脊髓的致压病理因素、脊髓损害的轻重、受压范围的大小和责任节段,进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 手术入路 病变节段 黄韧带肥厚 后凸畸形 减压效果 轻微外伤
原文传递
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融合和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贺国宇 季兴华 +2 位作者 冯皓宇 邢泽军 柳青青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8例...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8例纳入感染组,与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老年患者按照1∶3比例随机抽取54例,纳入非感染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围术期实验室指标,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筛查与切口感染相关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中的计量资料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197.1±39.5)min比(171.4±37.2)min、术前淋巴细胞数(1.6±0.5)×10^(9)/L比(1.9±0.6)×10^(9)/L、术后中性粒细胞数[7.2(6.2~9.5)×10^(9)/L比6.3(4.8~7.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5±8.8)%比(71.1±6.7)%、淋巴细胞数(1.1±0.6)10^(9)/L比(1.7±0.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1.0±5.6)%比(19.8±6.0)%、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LR)[8.5(5.2~15.0)比3.6(2.6~4.9)]、血清白蛋白浓度(31.4±2.5)g/L比(33.3±2.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老年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的曲线下面积为0.680,临界值为177.5 min。术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临界值为78.85%。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术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可增加切口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器 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