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标-活动-运动集成疗法早期干预脑瘫高危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婷婷 王振芳 +1 位作者 张曦 苗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5-257,共3页
脑瘫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高危因素的损伤(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 已发生或可能将会发生中枢性运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婴儿[1,2], 这些临床诊断为脑瘫高危儿的婴儿不一定发展为脑瘫患儿, 但其患脑瘫的风险远远大... 脑瘫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高危因素的损伤(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 已发生或可能将会发生中枢性运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婴儿[1,2], 这些临床诊断为脑瘫高危儿的婴儿不一定发展为脑瘫患儿, 但其患脑瘫的风险远远大于普通婴幼儿[3], 为降低其患脑瘫的风险, 应该尽早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 而不是观察、等待或是仅仅给予简单的早期干预[4,5]。目标-活动-运动集成(goals activity motor enrichment, GAME)疗法[6]是一种以运动学习为原理, 以家庭为中心, 以功能目标导向训练为基础的早期干预措施,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 它是行之有效的早期干预手段[7], 本研究将此措施应用于临床, 进一步观察GAME疗法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高危儿 以家庭为中心 新生儿期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疗效 中枢性 胎儿期 临床诊断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陈婷婷 王振芳 +1 位作者 张曦 苗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97-1000,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项治疗30 min。2组患儿均住院治疗4周,治疗组患儿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先给予rTMS,患儿舒适坐位并佩戴治疗帽,刺激频率为5.0 Hz,治疗强度选择6 mT(弱档),每日1次,每次20 min;随后给予镜像疗法治疗,选取相对安静的治疗室,让患儿端坐在治疗椅上,治疗椅前放置桌子,平面镜放置在患儿双上肢之间,让患儿看自己健侧上肢的活动在镜子中的成像,将健侧活动的画面利用想象复制到患侧,同时患侧上肢尽可能与健侧上肢做同样的运动,每日1次,每次20 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对2组患儿患侧上肢的整体功能、肌张力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患儿的MAS评分[(2.76±0.82)分]与组内治疗前[(2.88±0.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对照组治疗后UEFT评分[(26.54±4.65)分]和PDMS-FM评分[(110.53±15.32)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22.58±5.56)和(101.76±15.29)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29.42±4.93)、(2.36±0.73)和(119.87±13.45)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23.09±6.08)、(2.92±0.75)和(105.95±14.87)分]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镜像疗法 痉挛型偏瘫
原文传递
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患儿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婷婷 王振芳 +1 位作者 赵伊婷 孟雅丽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21-1124,共4页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脑性瘫痪吞咽障碍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障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脑性瘫痪吞咽障碍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障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包括面部按摩、口腔感觉刺激(每次刷擦4~5下,每次10 min)、口舌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15 min);观察组给予吞咽障碍任务导向训练,该疗法以任务为导向,指导患儿探索和选择执行任务的动作,首先找到患儿存在的异常吞咽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吞咽过程中的缺失部分和异常表现,确定一个目标,根据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方案及训练方法,并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儿童完成任务的情况适时调整训练内容,包括训练的强度、难度、速度及重复次数(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吞咽障碍调查量表(DDS)第二部分、洼田饮水试验及身高别体重Z(WHZ)评分分别对2组患儿吞咽状况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DDS评分为(9.19±2.08),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78±0.76),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WHZ评分为(-0.65±0.52),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DDS评分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WHZ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可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吞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导向训练 脑性瘫痪 吞咽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