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收获期霉变与正常燕麦籽粒表面菌群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龙龙 马名川 +3 位作者 张丽君 崔林 韩渊怀 周建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2-378,共7页
为探究秋季多雨条件下燕麦籽粒发生霉变的原因,采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收获期燕麦霉变籽粒和正常籽粒表面菌群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分析霉变和正常燕麦籽粒表面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霉变籽粒表面细菌和真菌的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 为探究秋季多雨条件下燕麦籽粒发生霉变的原因,采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收获期燕麦霉变籽粒和正常籽粒表面菌群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分析霉变和正常燕麦籽粒表面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霉变籽粒表面细菌和真菌的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均明显高于正常籽粒;从属水平看,霉变籽粒表面细菌主要为欧文氏菌属(Erwinia,20%)、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5%)、克雷白氏杆菌属(Klebsiella,6%)、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3.7%)、Ramlibacter(2.6%)、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1.9%)、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1.6%)、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1.6%)和地杆菌属(Pedobacter,1.3%);正常籽粒表面细菌主要为薄层菌属(Hymenobacter,2.1%)、欧文氏菌属(Erwinia,1.8%)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4%)。霉变籽粒表面真菌主要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38.7%)、核腔菌属(Pyrenophora,25.2%)、赤霉菌属(Gibberella,7.2%;Davidiella,2.39%);正常籽粒表面真菌主要为核腔菌属(Pyrenophora,21.7%)、链格孢属(Alternaria,7.6%)、Radulidium(7.4%)、Davidiella(3.9%)、赤霉菌属(Gibberella,1.24%)、隐球菌属(Cryptococcus,1.1%)。初步推测籽粒霉变可能是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霉变 表面菌 高通量测序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