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福元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期126-127,共2页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临床上治疗乳腺癌的最...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临床上治疗乳腺癌的最佳方法就是手术切除,但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方法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效果及患者的恢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根治术 临床效果 全身麻醉 喉罩通气 乳腺癌细胞 应用 正常细胞 手术切除
下载PDF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牛宝国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4期565-566,共2页
目的分析并评价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于我院实施下肢、下腹以及会阴部手术的小儿患者22例,且随机分成对照组(I组),治疗组(II组),每组患儿各11例,其中I组患儿采用氯胺酮麻醉... 目的分析并评价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于我院实施下肢、下腹以及会阴部手术的小儿患者22例,且随机分成对照组(I组),治疗组(II组),每组患儿各11例,其中I组患儿采用氯胺酮麻醉,II组患儿采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结果治疗组的患儿在手术中表现出麻醉效果较为舒适平缓,醒后未见呕吐或是恶心等其他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对比情况来看,均存在轻度的呼吸与循环抑制,但是治疗组的情况整体上要好于对比组。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身麻醉具有临床上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异丙酚 氯胺酮 全身麻醉
下载PDF
利多卡因静脉给药抑制由芬太尼诱发的咳嗽502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申素梅 赵锋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1年第5期587-588,共2页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拔管、支气管造影术、支气管镜检和喉镜检查引起的咳嗽反射.我们以502例行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利多卡因对芬太尼诱发的咳嗽的效应.
关键词 利多卡因 咳嗽反射 芬太尼 静脉给药 诱发 支气管造影术 择期手术患者 支气管镜检
下载PDF
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新耀 《中国实用医刊》 2015年第24期82-83,共2页
目的 比较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行剖宫产产妇7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心率、血压情况以及麻醉效果.结果 麻醉15 ... 目的 比较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行剖宫产产妇7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心率、血压情况以及麻醉效果.结果 麻醉15 min后对照组SBP及DBP明显偏低,手术牵拉过程对照组心率明显偏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开始所需时间、痛觉恢复时间以及运动恢复时间明显较观察组长;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7.18%,观察组为97.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剖宫产手术中,相对而言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在安全性上更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腋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牛保国 《中国实用医刊》 2018年第17期126-126,F0003,F0004,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朔城区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常规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行超声引...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朔城区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常规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完善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镇痛时间及初醒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前和清醒时,两组警觉/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和缝皮时,两组警觉/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常规组的16.67%(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药物用量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