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北中部“09.07.08”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1
作者 刘丽英 马子平 +3 位作者 樊光海 史云飞 溪玉香 郝小平 《山西气象》 2011年第2期9-12,共4页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动力、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09年7月8日山西省北中部区域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风槽前部西南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后部下滑的冷空气相互作用,700hP...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动力、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09年7月8日山西省北中部区域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风槽前部西南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后部下滑的冷空气相互作用,700hPa低涡切变线是造成本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低涡东移和切变线的生成,地面低压向山西发展,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850hPa的高能舌轴前的能量锋区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热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槽 低空急流 低涡切变
下载PDF
2009年山西5次横切变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苗爱梅 贾利冬 +2 位作者 李苗 晋立军 范光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56-967,共12页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汛期山西境内出现的5次横切变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GPS/MET资料以及可预报性综合分析。发现:5次横切变暴雨过程中2009年7月7 8日的暴雨过程是暴雨范围最...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汛期山西境内出现的5次横切变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GPS/MET资料以及可预报性综合分析。发现:5次横切变暴雨过程中2009年7月7 8日的暴雨过程是暴雨范围最大、降水强度最强、系统配置最完整的一次;连阴雨过程中无论是暴雨日还是非暴雨日都具有湿度大、湿层厚的特征,这是与其他4次非连阴雨暴雨过程的最大区别;对流性或混合性暴雨,在暴雨发生前1 2小时500hPa及其以下都具有θ_■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小、500hPa以上都具有θ_■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的特征,稳定性暴雨则具有θ_■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的特征。5次暴雨过程500 hPa副高均为纬向型,700 hPa均有西南急流轴配合以及大陆小高压相伴,暴雨落区均位于气柱水汽总量梯度的大值区到大值区南(东)部0.5个经纬度的范围内。分析结果表明:小高压的位置不同导致了不同风向的辐合和不同走向的横切变线产生,急流头向北伸展的纬度不同导致了横切变线所处的纬度差异,直接影响暴雨的落区;低涡的强度不同使得降水量发生明显的差异;高低空系统配置越完整暴雨落区和量级的可预报性也越强;连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风切变是提前24小时判断暴雨发生与否的敏感因子;水汽锋区走向与中低层切变线走向基本一致,在降水开始前,稳定性暴雨过程比强对流暴雨过程水汽锋区形成时间有更多的提前量,且对流越强烈水汽锋区形成的时间越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切变 暴雨 流型配置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山西高温天气的环流特征及流型配置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苗爱梅 贾利冬 +1 位作者 李苗 范光海 《山西气象》 2011年第1期4-11,共8页
利用1958年-2008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站1958年-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 利用1958年-2008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站1958年-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a)山西高温日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35℃、≥37℃和≥40℃的高温日6月下旬最多;b)高温日数有随纬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有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多于山区的空间分布特征。≥40℃的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运城和临汾地区;C)1984年-2008年,35℃以上的高温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79年-2008年,30年间高温站次以153站次,10a的趋势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仅高温日数增多,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强度、范围都有增强趋势;d)影响山西高温的500hPa环流形势主要有副高纬向性、副高经向型以及大陆高压(脊)控制型3类。在特定的流型配置下,T850≥25℃、T700≥13℃,T850≥26℃、T700≥14℃,T850≥28℃、T700≥15℃,T850≥32℃、T700≥16℃是山西省不同区域、不同风向影响时,≥35℃、≥37℃、≥40℃高温天气预报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环流特征 预报指标
下载PDF
非双倍测度的Marcinkiewicz积分交换子的加权估计
4
作者 卢盛栋 江寅生 王松柏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3-316,共14页
设μ是R^d上的非负Radon测度,且满足增长性条件:存在一正常数C_0,使得对任意的x∈R^d和r>0,有μ(B(x,r))≤C_0r^n,其中0<n≤d.该文研究了相关于非双倍测度μ的Marcinkiewicz积分与RBMO函数生成的交换子,得到了这类交换子的加A_p^p... 设μ是R^d上的非负Radon测度,且满足增长性条件:存在一正常数C_0,使得对任意的x∈R^d和r>0,有μ(B(x,r))≤C_0r^n,其中0<n≤d.该文研究了相关于非双倍测度μ的Marcinkiewicz积分与RBMO函数生成的交换子,得到了这类交换子的加A_p^p(μ)权的弱型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CINKIEWICZ积分 RBMO 交换子 非双倍测度
下载PDF
近50年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苗爱梅 贾利冬 +1 位作者 李苗 范光海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37-845,共9页
利用1958-2008 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 站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 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①山西高温日... 利用1958-2008 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 站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 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①山西高温日最早出现在4 月中旬,最晚出现在9 月中旬,≥35℃、≥37℃和≥40℃的高温日均是6月下旬最多。②高温日数具有随纬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多于山区的空间分布特征。≥40℃的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运城和临汾地区。③1984-2008 年,35℃以上的高温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79-2008 年,30a 间高温站次以153 站次/10a 的趋势增多;进入90 年代以后,不仅高温日数增多,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强度、范围都有增强趋势。④影响山西高温的500 hPa 环流形势主要有:副高纬向性、副高经向型以及大陆高压(脊)控制型3 类。在特定的流型配置下,T850≥25℃、T700≥13℃,T850≥26℃、T700≥14℃,T850≥28℃、T700≥15℃,T850≥32℃、T700≥16℃是山西省不同区域、不同风向影响时,≥35℃、≥37℃、≥40℃高温天气预报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环流特征 预报指标 山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