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贺信
1
《搏击》 2012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所闻洗髓经健身术致力于向社会推广已走过30年的历程,我中心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洗髓经不仅能增强武术爱好者的内功和实战技术能力,而且深受各界养生健身人士的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山西省 贺信 武术爱好者 技术能力 健身术 群众性 内功
下载PDF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丽 王文军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0-75,共6页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濒临消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行动和参与。教育(包括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根...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濒临消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行动和参与。教育(包括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根本途径。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有助于发挥各高校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也有助于高校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 保护传承 教育教学
下载PDF
信息技术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白翔 霍淑华 +1 位作者 武海龙 霍丽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7期72-75,共4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数字化阶段,信息技术给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平台,以此推动山西省应用信息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技术环境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数字化阶段,信息技术给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平台,以此推动山西省应用信息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山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应用
下载PDF
保护好山西这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被引量:1
4
《前进》 2006年第4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 保护
下载PDF
论现代科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龟龄集的生产工艺改革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文军 《科技与创新》 2019年第7期142-143,共2页
龟龄集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升炼养生丹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家保密品种,其传统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代,由于处方和生产工艺不统一,龟龄集制药工艺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发展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龟龄集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升炼养生丹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家保密品种,其传统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代,由于处方和生产工艺不统一,龟龄集制药工艺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发展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杨巨奎和山西中药厂对龟龄集的组方、升炼时间、生产工艺和产品形式等做了积极探索,在保持制药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使龟龄集的生产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研究龟龄集的生产工艺改革历程,对发展我国中药制药技术、发挥科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龄集 现代科技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潞城贾村赛社传承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第10期14-15,共2页
传统的潞城贾村赛社活动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日在村内碧霞宫举行,按旧时定规一年一小赛,40年一大赛,贾村赛社历代相承。2006年,以"民间赛社"为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贾村赛社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信仰与仪式活动... 传统的潞城贾村赛社活动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日在村内碧霞宫举行,按旧时定规一年一小赛,40年一大赛,贾村赛社历代相承。2006年,以"民间赛社"为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贾村赛社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信仰与仪式活动进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官方话语体系,并由此逐渐在参与规制、运作方式、表演内容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祭祀仪式变成了被观赏和讨论的展示、展演,导致原来热心的民间权威人士与社区系统相疏离,社区民众原来主动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有些偏离,贾村赛社由群体传承变成实际上的个体传承。这种变化打破了原有村落内部的内在秩序性,社区整合意义也不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村赛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文化自觉 非遗传承 民族戏曲
下载PDF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估体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田静波 《戏友》 2020年第4期61-63,共3页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非遗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生态的巨变仍在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务依然艰巨。在大量保护...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非遗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生态的巨变仍在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务依然艰巨。在大量保护措施实施以及由此而来的项目存续状况变化中,评估工作也日益获得重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提到"社区、群体、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伦理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保护 评估体系研究 保护措施 保护与传承 良好态势
原文传递
十二条伦理原则视角下对非遗保护方式的探讨——以山西潞城贾村赛社和柳林盘子会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文慧 李明 《经济师》 2020年第7期237-238,共2页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确认了社区、群体及个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体地位。山西两地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长治潞城贾村民间社火与吕梁柳林盘子会,在保护实践中...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确认了社区、群体及个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体地位。山西两地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长治潞城贾村民间社火与吕梁柳林盘子会,在保护实践中出现了一冷一热的迥异局面。文章梳理两地的保护实践,分析两地出现迥异局面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民俗类项目的保护实践中,应更好地调动社区民众的参与积极性,确保其主体地位,科学、适度地对社区民众信仰的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条伦理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潞城 柳林
下载PDF
从“天人合一”到“观物取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观念表述”浅析
9
作者 田静波 《戏友》 2023年第4期43-45,共3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社区、群体的“观念表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以无形为特征,但毕竟有赖于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相比于纯精神性的“道德、理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社区、群体的“观念表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以无形为特征,但毕竟有赖于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相比于纯精神性的“道德、理念、信仰”等观念,非遗便从无形转变为载体,更加侧重“观念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 观物取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手工艺品 天人合一 精神性
原文传递
“非遗”语境下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
10
作者 刘霄 《地方文化研究》 2018年第3期84-91,共8页
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在面对多元文化挑战中,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总结孝义地方剧种、剧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找出制约其生存的主要原因,进而探索符合剧种自身传承发展... 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在面对多元文化挑战中,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总结孝义地方剧种、剧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找出制约其生存的主要原因,进而探索符合剧种自身传承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剧种 传承 保护
下载PDF
平定县柏井村大王庙祭祀习俗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霄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6,共4页
平定县柏井村大王庙庙会是以明灵大王和狐突老大王为祭祀对象的民间信俗活动,主要仪式过程包括降旨、迎驾、扭架、献艺、开山等程序,同时还伴有民间演剧形式。本文通过对大王庙修建历史、祭拜仪式等问题的阐述,发掘庙会祭祀所包含的民... 平定县柏井村大王庙庙会是以明灵大王和狐突老大王为祭祀对象的民间信俗活动,主要仪式过程包括降旨、迎驾、扭架、献艺、开山等程序,同时还伴有民间演剧形式。本文通过对大王庙修建历史、祭拜仪式等问题的阐述,发掘庙会祭祀所包含的民间文化内涵,为山西地方信仰研究提供宝贵的民俗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王庙 祭祀 仪式 祈雨
下载PDF
基于扩展适应视角的传统工艺创新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文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8期11-14,共4页
中国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工艺亟待创新。扩展适应是来自生物学的一个概念,文章结合知识库理论,为... 中国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工艺亟待创新。扩展适应是来自生物学的一个概念,文章结合知识库理论,为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 扩展适应 知识库 创新
下载PDF
临猗吉家营地台戏抄本考述
13
作者 刘霄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8-42,共5页
吉家营地台戏表演形式古朴、原始,音乐唱腔简单、独特,并且还伴有相应的仪式程序;本文从地台戏手抄本入手,结合其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对抄本的外观形制、剧情梗概、故事本源、创编手段、剧本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考证与研究。
关键词 地台戏 抄本 程式化 祭祀 仪式
下载PDF
平定砂器制作技艺传承概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边疆 《魅力中国》 2014年第12期65-65,共1页
平定砂器是砂器制作艺人采用山西平定特有的优质粘土,经调泥、成型、上釉、晾干、窑烧、熏制等多道工序烧制而成的器皿。采用这种技艺制作的砂器素有“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煮水无水垢”四大特点,平定砂器耐酸、耐碱... 平定砂器是砂器制作艺人采用山西平定特有的优质粘土,经调泥、成型、上釉、晾干、窑烧、熏制等多道工序烧制而成的器皿。采用这种技艺制作的砂器素有“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煮水无水垢”四大特点,平定砂器耐酸、耐碱、透气性好,实用美观,千百年来,一直以山西地方特产闻名遐迩。2008年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入选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 2008年 山西省 地方特产 透气性
下载PDF
挑签弄影说戏人——孝义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全民口述访谈
15
作者 刘霄 《山西档案》 2019年第3期140-146,共7页
孝义皮影分为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形式,其中皮腔(纸窗皮影)[1]是孝义本地最古老的演出样式,俗称“吹腔”,唢呐为主奏,撂地演出;碗碗腔由陕西传入,与本地皮腔艺术相融合,清中后期发展成型。当下,孝义皮影戏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面临多元文化... 孝义皮影分为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形式,其中皮腔(纸窗皮影)[1]是孝义本地最古老的演出样式,俗称“吹腔”,唢呐为主奏,撂地演出;碗碗腔由陕西传入,与本地皮腔艺术相融合,清中后期发展成型。当下,孝义皮影戏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利用、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孝义皮影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基于此,我们专程采访了孝义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梁全民,试图从访谈中探索一些有价值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全民 孝义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吉家营地台戏起源初探
16
作者 刘霄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6-29,共4页
地台戏流传于山西省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是吉姓子孙为祭祖酬神而设的仪式演剧形态,共34出剧目,以武场见长,属于"家戏"范畴。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对与地台戏产生有关的军屯制度、迎神赛社和民间歌舞等因素进... 地台戏流传于山西省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是吉姓子孙为祭祖酬神而设的仪式演剧形态,共34出剧目,以武场见长,属于"家戏"范畴。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对与地台戏产生有关的军屯制度、迎神赛社和民间歌舞等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地台戏在吉氏一族由军而民转变过程中的产生历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家营 地台戏 祭祀 仪式 戏剧表演
下载PDF
一滴水中观沧海——孝义皮影传承人李世伟口述专访
17
作者 刘霄 《戏剧之家》 2017年第18期12-15,共4页
本文是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中根据传承人口述采访资料整理、编辑而成,全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内容涉及传承人的童年生活、从艺过程、经验积累、传承发展等诸多方面,结尾部分从传承人个... 本文是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中根据传承人口述采访资料整理、编辑而成,全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内容涉及传承人的童年生活、从艺过程、经验积累、传承发展等诸多方面,结尾部分从传承人个人角度出发,具体谈了对技艺及剧种发展的一点看法和建议,作为受访人真实的心声再现,以供读者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影戏 木偶戏 制作 传承 改革
下载PDF
白翔作品
18
作者 白翔 《美与时代(城市)》 2018年第3期137-137,共1页
下载PDF
白翔作品——舞动火笼
19
作者 白翔 《美与时代(城市)》 2018年第1期132-132,共1页
下载PDF
“赵氏孤儿”故事及戏剧在山西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传播
20
作者 赵寅君 刘霄 《戏曲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75-188,共14页
一“赵氏孤儿”原型考 晋剧《八义图》取自纪君详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搜孤救孤》《狗咬赵盾》《八义记》《程婴救孤》等,也是蒲剧、秦腔、上党梆子、河北梆子、京剧、豫剧、评剧、桂剧、滇剧、湘剧、川剧、越剧、黄梅戏等... 一“赵氏孤儿”原型考 晋剧《八义图》取自纪君详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搜孤救孤》《狗咬赵盾》《八义记》《程婴救孤》等,也是蒲剧、秦腔、上党梆子、河北梆子、京剧、豫剧、评剧、桂剧、滇剧、湘剧、川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的传统剧目。因作品中先后出现8位舍生取义、忍辱负重的义士形象,故以“八义”为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祭祀活动 传播 民间 山西 戏剧 故事 《程婴救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