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132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移行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1
作者 冯雪亮 雷在枝 李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7-501,共5页
背景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移行和分化,研究发现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抑制牛LECs的增生,但对人LECs的生物学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 背景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移行和分化,研究发现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抑制牛LECs的增生,但对人LECs的生物学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体外培养的人LECs增生、移行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抑制作用.方法 收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囊膜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2代或第3代LECs进行常规消化,调整细胞密度至5×105个/ml,以200 μl/孔接种至96孔板常规培养24 h,分别加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MG132或MG132+FGF-2,以基础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24 h后用MTT法测定吸光度(A490)值,计算LECs的增生率.在移行能力测定中,应用传代的人LECs分别加入FGF-2、MG132或MG132+FGF-2,以基础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用无菌棉棒在细胞层中划出细胞裸露区,继续培养24 h,计数移行至裸露区的细胞,评估细胞移行率.在传代的人LECs培养液中分别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MG132或MG132+TGF-β2,以基础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24 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FGF-2组、MG132组和MG132+FGF-2组的LECs增生值(A490)分别为0.582±0.020、0.723 ±0.010、0.434±0.011和0.465±0.00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482,P<0.01),FGF-2组LECs增生值明显高于对照组,MG132组和MG132+FGF-2组的LECs增生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GF-2组、MG132组和MG132+FGF-2组LECs移行数目分别为8.67±1.08、11.58±1.59、2.67±0.09和2.7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01,P<0.01),其中FGF-2组LECs的移行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MG132组和MG132+FGF-2组LECs移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MG132组LECs的增生率和移行率分别降低25.4%和75.0%,FGF-2组LECs增生率和移行率分别增加24.2%和33.6%,MG132+FGF-2组LECs的增生率和移行率分别下降20.1%和68.3%.对照组、TGF-β2组、MG132组和MG132+TGF-β2组LECs中FN表达量(A值)分别为1.242±0.023、2.329±0.113、1.043±0.021和1.163±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752,P<0.01),TGF-β2组LECs中FN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G132组和MG132+TGF-β2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2可以诱导人LECs转分化,FN表达增强;MG132与TGF-β2同时存在时可以减弱人LECs转分化,FN表达下降. 结论 MG132抑制体外培养的人LECs的增生与移行,并可阻止TGF-β2诱导的人LECs的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抑制剂 MG13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晶状体上皮细胞 增生 移行 上皮-间充质转化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大脑皮层灰质结构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研究
2
作者 谢芳 汤兆强 +2 位作者 李月平 张泉 张伟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8-536,共9页
目的:基于体素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IXT)大脑皮层灰质体积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与临床体征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IXT患者15例作为斜视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3.5±... 目的:基于体素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IXT)大脑皮层灰质体积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与临床体征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IXT患者15例作为斜视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3.5±5.2)岁。并选取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人,女性7人,年龄(27.0±7.5)岁。所有受试者进行斜视度和Titmus立体视功能检查。行磁共振扫描获得大脑三维高分辨率图像数据,进一步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采用MATLAB软件中SPM工具包分析两组图像差异,选取了脑灰质体积分析中显示出结构异常的脑区作为感兴趣区域(ROI),通过MarsBaR软件计算ROI灰质体素与该受试者全脑灰质体素平均值的比值,分析该比值与斜视度数和Titmus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常用对数(lgTS)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分布、双眼屈光度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斜视度数和立体视功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相较于对照组,斜视组患者灰质体素减少的脑区有大脑半球内侧面楔叶(减少89体素值)、左侧舌回(减少176体素),左侧枕中回V3区(减少30体素)、右侧额叶中央前回(减少192体素)、左侧海马旁回灰质(减少20体素),双侧丘脑后外侧核(左侧和右侧分别减少100和40体素)体积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灰质体素增加的脑区有双侧基底神经节壳核(左侧和右侧分别增加60和76体素)、左侧前扣带区(增加36体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根据组水平分析得到两组受试者存在结构差异的10个脑区作为ROI。灰质体积比值与外斜视度数呈负相关(均P<0.05)的ROI为左侧楔叶(r=-0.670)、左侧枕中回V3区(r=-0.610)和左侧舌回(r=-0.684);灰质体积比值与lgTS呈负相关(均P<0.05)的ROI有左侧楔叶(r=-0.568)和右侧中央前回(r=-0.563)。结论:IXT患者的初级视皮层V1和V2区之间的水平连接区域灰质体积减小;斜视程度严重者舌回和背侧视觉通路V3区的灰质体积降低明显,立体视功能受损越严重者额叶中央前回(BA6区)的灰质体积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灰质 大脑皮质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近视眼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性能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卫婕 冯雪亮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37-942,共6页
近视眼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增加,尤其在中国,近视眼防控至关重要。精准预测近视眼并及早干预,对减缓近视发展、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近视眼预测模型及其预测性能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屈光度及眼生物学特征构建... 近视眼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增加,尤其在中国,近视眼防控至关重要。精准预测近视眼并及早干预,对减缓近视发展、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近视眼预测模型及其预测性能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屈光度及眼生物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如利用屈光度、眼轴等参数及百分位数曲线进行预测;结合环境因素的模型,探讨了学龄儿童近视眼与发病年龄、父母近视眼、教育及多种生活环境因素的关系;基于遗传因素的模型,通过评估父母近视眼状况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等进行预测。此外,本文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近视眼预测中的应用,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可预测眼轴增长变化及屈光度。这些研究进展为建立更加精准的近视眼预测模型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实现精准和个性化的近视眼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预测 人工智能 生物测量学 轴长度 屈光
原文传递
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调节和聚散功能特征
4
作者 张卫婕 冯雪亮 唐园媛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79-586,共8页
目的:观察分析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的调节和聚散功能特征及其与融合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23年1—7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看远≤30棱镜度(PD)的小角度IXT患者37例(74眼)作为斜视组,选择同期就诊于... 目的:观察分析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的调节和聚散功能特征及其与融合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23年1—7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看远≤30棱镜度(PD)的小角度IXT患者37例(74眼)作为斜视组,选择同期就诊于本院眼科门诊的正常人群20例(40眼)作为对照组。检查2组纳入对象的远近斜视度数、融合功能、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集合近点、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及远、近融合性聚散功能。比较2组纳入对象在调节、聚散及融合功能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调节、聚散参数与融合功能的相关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调节和聚散参数与融合状态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斜视组主导眼调节灵敏度和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2±3.7)cpm和(7.9±3.7)cpm,均低于对照组的(10.7±1.9)cpm和(10.4±2.2)cpm(t=-2.30,P=0.021;t=-2.37,P=0.020)。斜视组主导眼和非主导眼调节幅度分别为(14.1±1.9)D和(14.0±2.2)D,均高于对照组的(12.8±1.7)D和(12.5±1.9)D(t=2.04,P=0.047;t=2.06,P=0.045)。斜视组的AC/A为2.5(2.5,5.0)PD/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3.5,5.1)PD/D(Z=-2.47,P=0.013)。斜视组的远、近融合性散开破裂点、恢复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远、近融合性辐辏破裂点及近辐辏的恢复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斜视组的远、近融合性聚散幅度分别为27.0(25.0,35.8)PD和51.0(51.0,61.0)P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25.0,30.0)PD和25.0(25.0,30.0)PD(Z=3.91,P<0.001;Z=3.24,P<0.001)。2组间融合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0,P<0.001)。斜视组患者的融合状态与集合近点之间呈正相关(r=0.38,P=0.007);与远、近融合性散开的破裂点呈负相关(r=-0.45,P=0.011;r=-0.55,P=0.004)。结论:小角度IXT的调节灵敏度低于正常人群,调节幅度高于正常人群;且远、近融合性散开的破裂点和恢复点均高于正常人群,而远、近融合性辐辏的破裂点均低于正常人群。小角度IXT的融合状态与集合近点及远、近融合性散开的破裂点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 调节 聚散 融合功能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翻转术前后OCTA相关参数变化及其对视网膜敏感度的影响
5
作者 高燕 李静 +4 位作者 王文娟 张潇丹 王晶晶 原莉莉 周国宏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0-256,共7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翻转术前后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相关参数变化及其对视网膜敏感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眼科医院诊断为IMH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翻转术前后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相关参数变化及其对视网膜敏感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眼科医院诊断为IMH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术的30例(3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均行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并使用微视野计测量视网膜敏感度(RS)、OCTA测量视网膜厚度(RT)及浅毛细血管丛(SCP)和深毛细血管丛(DCP)视网膜血管密度(VD)。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IMH患者30例(30只眼),其中男性3例(3只眼),女性27例(27只眼);年龄为(62.5±3.0)岁,随访时间为(96.3±1.3)d,术后裂孔闭合率为100%。患者术后1、3、6个月黄斑区RT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21,P<0.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上方黄斑区RT[分别为(381±20)、(340±52)、(338±25)和(322±2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SCP层上方黄斑区(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48.20%±1.03%、47.61%±2.11%、46.22%±0.63%和48.11%±1.55%)与下方黄斑区(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47.88%±1.22%、46.10%±1.36%、46.28%±1.14%和48.06%±1.31%)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1,P=0.601)。上方黄斑区DCP层VD在术后1、3、6个月(分别为54.26%±1.08%、58.92%±1.31%、47.82%±1.12%)均较术前(45.28%±1.06%)增高(均P<0.001)。与术前相比,下方黄斑区VD在术后1个月增高(P<0.001)。患者术后1、3、6个月黄斑区RS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01,P<0.001)。下方黄斑区RS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25.28±1.24)和(28.31±1.06)dB]均较术前增高(均P<0.001),而上方黄斑区仅在术后6个月时[(25.08±0.12)dB]增高(P<0.001)。患者术后6个月上方黄斑区RS与术前无相关性(r=0.40,P=0.071),但与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呈正相关(r=0.66,P<0.001;r=0.71 P<0.001)。术后6个月下方黄斑区RS与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时均呈正相关(均P<0.001)。术后6个月上方黄斑区RS与术前RT无相关性(r=0.43,P=0.072),但与术后3个月RT呈正相关(r=0.58,P=0.041)。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翻转术后,OCTA相关参数变化,内界膜翻转部位视网膜发生了短暂的深部血管改变,且厚度变薄,敏感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血管 微血管密度 体层摄影术 相干光 视敏度
原文传递
基层医院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体会 被引量:3
6
作者 乔乾库 范玉平 +2 位作者 冯雪亮 郁昕 李国斌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年第11期872-874,共3页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行白内障品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8眼)。男6例(6眼),女9例(12眼)。年龄55~75岁,...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行白内障品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8眼)。男6例(6眼),女9例(12眼)。年龄55~75岁,平均(65.53±6.38)岁。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眼压的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眼压:术前眼压平均为(24.1±4.4)mmHg,术后眼压平均为(12.6±2.7)mmHg(1mmHg=0.133kPa)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虹膜炎症反应和视觉紊乱。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解除瞳孑L阻滞、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临床疗效佳,并发症少且容易处理,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急性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晶状体 人工 基层医院
原文传递
Müller细胞在黄斑裂孔发生和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晨宇 张喜梅 +1 位作者 岳慧芳 史玥鑫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48-953,共6页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中重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机械支撑、维持稳态、生理代谢、保护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作用,以维持视网膜的稳定性。Müller细胞变形和破坏常伴随各种视网膜病变,且在病理状态下Müller细胞的...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中重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机械支撑、维持稳态、生理代谢、保护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作用,以维持视网膜的稳定性。Müller细胞变形和破坏常伴随各种视网膜病变,且在病理状态下Müller细胞的功能也发生改变。本文汇集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在总结Müller细胞的形态、分布、功能基础上,分析不同阶段黄斑裂孔中Müller细胞的不同表现和变化及其密切关联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明确Müller细胞在黄斑裂孔发生和发展中的确切作用,并开展预测疾病进展和指导治疗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已于2023年8月28日出版在中华眼科杂志官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 室管膜细胞 神经胶质 光感受器细胞 黄斑水肿
原文传递
不同眼轴长度下新型扫频生物测量仪ANTERION与IOLMaster 700测量数据的一致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姚锦晗 常水苗 +1 位作者 张亚琴 王晓刚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413-419,共7页
目的::观察比较2种扫频生物测量仪ANTERION和IOLMaster 700在不同眼轴长度下的检出率、眼部生物学参数及预测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对所... 目的::观察比较2种扫频生物测量仪ANTERION和IOLMaster 700在不同眼轴长度下的检出率、眼部生物学参数及预测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行IOLMaster 700和ANTERION检查,根据IOLMaster 700检测的眼轴(AL)长短分为短眼轴组(AL≤22 mm)、正常眼轴组(22 mm<AL<25 mm)和长眼轴组(AL≥25 mm)。对2种设备测量3组中的AL、前房深度(ACD)、角膜曲率(Kf和Ks)、平均角膜曲率(Km)、散光(度数、J 0、J 45)、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直径(WTW)、晶状体厚度(LT)以及IOL度数等数据比较均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致性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法。结果::共纳入患者257例(363眼),其中短眼轴组16例(22眼),正常眼轴组187例(250眼),长眼轴组54例(91眼)。3组中IOLMaster 700的眼轴检出率均高于ANTERION,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中除WTW外,其余各生物参数的ICC均大于0.9。2种仪器测量短眼轴组中的CCT(t=-4.99,P<0.001)、ACD(t=9.46,P<0.001)、LT(t=11.25,P<0.001)、Kf(t=-3.46,P=0.003)、Ks(t=-4.87,P<0.001)、Km(t=-5.66,P<0.001)、IOL度数(t=2.70,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测量正常眼轴组中的CCT(t=-17.88,P<0.001)、ACD(t=18.87,P<0.001)、LT(t=8.88,P<0.001)、Kf(t=-9.51,P<0.001)、Ks(t=-10.24,P<0.001)、Km(t=-14.62,P<0.001)、WTW(t=-12.36,P<0.001)、IOL度数(t=9.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测量长眼轴组中的AL(t=4.43,P<0.001)、CCT(t=-13.21,P<0.001)、ACD(t=11.72,P<0.001)、LT(t=10.60,P<0.001)、Kf(t=-9.06,P<0.001)、Ks(t=-3.13,P=0.002)、Km(t=-8.80,P<0.001)、WTW(t=-13.25,P<0.001)、IOL度数(t=3.02,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种仪器测量3组中散光向量分解数据(J 0、J 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眼轴长度下IOLMaster 700对AL的检出率均优于ANTERION,且两者的部分生物学测量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轴 散光 向量 扫频生物测量仪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内囊腔截面积与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关系及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桂辰巍 李静 +4 位作者 高燕 王文娟 张潇丹 王晶晶 周国宏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88-898,共11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视网膜内囊腔截面积与视网膜各层血流密度的相关性,以及囊腔截面积对术前和术后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断为IMH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视网膜内囊腔截面积与视网膜各层血流密度的相关性,以及囊腔截面积对术前和术后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断为IMH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的18例(18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均行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谱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收集视网膜各层的整体、黄斑中心凹及黄斑旁中心凹的血流密度数据,并使用ImageJ软件测量囊腔截面积。收集同时期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mfERG的10名无眼底病变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将其mfERG检查结果与IMH患者(IMH组)对比,每名受试者选取一只眼纳入研究,随机选取5只左眼和5只右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8例(18只眼)IMH患者均为单眼患病;男性3例,女性15例;年龄为(64.22±4.33)岁,病程为75(38,120)d。对照组10名受试者中,男性4名,女性6名;年龄(63.67±6.96)岁。术前18只患眼均可见视网膜内囊腔,术后1个月时黄斑裂孔均闭合且囊腔消失。囊腔总截面积为(4.84±2.28)mm2,平均截面积为(0.27±0.13)mm2。囊腔截面积与裂孔高度(r=0.82,P<0.001)、椭圆体带缺失直径(r=0.74,P<0.001)和术前BCVA(r=0.62,P=0.006)相关。囊腔截面积与视网膜浅层黄斑中心凹的血流密度呈正相关(r=0.47,P=0.049),与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r=-0.50,P=0.033)及深层黄斑旁中心凹血流密度(r=-0.65,P=0.003)呈负相关。与对照组健眼相比,IMH患眼mfERG的P1波和N1波振幅均降低,P1波潜伏期除1环(黄斑中心凹向外2.18°)外均延长,N1波潜伏期除2环(黄斑中心凹向外7.46°)与5环(黄斑中心凹向外29.75°)外均延长(均P<0.05)。囊腔截面积仅与术前2环N1波的潜伏期有关(r=0.64,P=0.004),且对术前和术后1环P1和5环N1潜伏期的变化有影响(F=4.94,5.96;P=0.042,0.027)。时间变化对术前和术后mfERG P1、N1波振幅和潜伏期均无影响(均P>0.05),而囊腔截面积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在1环P1与2环N1振幅有统计学意义(F=6.89,3.76;P=0.003,0.035)。结论IMH患者视网膜内囊腔截面积越大,术前视网膜深层尤其黄斑旁中心凹血流密度越小,视力越差,视网膜功能在黄斑中心凹向外7.46°处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 中央凹 局部血流 血流速度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血管造影术 视网膜电描记术 视敏度
原文传递
眼外肌转位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10
作者 许皓月 李俊红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2-499,共8页
不同类型斜视尤其特殊类型斜视的病情复杂,常规斜视矫正手术多无法达到矫正大度数斜视或改善眼球运动功能的目的,需要应用眼外肌转位手术,包括邻近眼外肌和跨眼外肌转位手术。随着个性化手术发展,眼外肌转位手术的术式不断改良,各具适... 不同类型斜视尤其特殊类型斜视的病情复杂,常规斜视矫正手术多无法达到矫正大度数斜视或改善眼球运动功能的目的,需要应用眼外肌转位手术,包括邻近眼外肌和跨眼外肌转位手术。随着个性化手术发展,眼外肌转位手术的术式不断改良,各具适应证和优缺点。本文汇总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进展,就不同类型眼外肌转位手术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特点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和合理开展眼外肌转位手术治疗斜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动眼肌 眼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眼外肌结构和神经支配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晨琪 李俊红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75-580,共6页
除眼外肌本身及支配眼外肌神经系统的异常,眼外肌周围组织Pulley异常也可导致斜视。近年研究者利用Sihler技术显示了眼外肌的肌内神经分布。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包括MRI、CT、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超声生物显微镜均可观察眼外肌附... 除眼外肌本身及支配眼外肌神经系统的异常,眼外肌周围组织Pulley异常也可导致斜视。近年研究者利用Sihler技术显示了眼外肌的肌内神经分布。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包括MRI、CT、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超声生物显微镜均可观察眼外肌附着点的位置。本文汇总了近年眼外肌神经解剖和影像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斜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动眼肌 眼球运动 动眼神经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孔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与视力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高燕 李静 +4 位作者 王文娟 张潇丹 王晶晶 原莉莉 周国宏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3年第12期881-887,共7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孔(IMH)患者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OCT确诊的IMH者30例(30只眼)为IMH组,其对侧眼30例(30只眼)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孔(IMH)患者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OCT确诊的IMH者30例(30只眼)为IMH组,其对侧眼30例(30只眼)为对照组。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的视网膜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脉络膜血流参数及视网膜厚度。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黄斑区域的所有参数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IMH组患者术后黄斑孔均已闭合,FAZ面积术后1个月(0.22±0.09)mm^(2)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0.26±0.17)mm^(2)与术后3个月(0.25±0.18)mm^(2)相比稍扩大,但是总体明显小于术前(P=0.031)。IMH组术后1个月SCP和DCP的FAZ面积为(0.29±0.11)mm^(2)和(0.39±0.14)m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45±0.14)mm^(2)和(0.63±0.22)mm^(2)(均P<0.001)。FAZ面积与术后BCVA无相关性(r=0.23,P=0.461),但与术后视网膜敏感度(RS)呈负相关(SCP:r=-0.66,P=0.011;DCP:r=-0.63,P=0.023)。在黄斑中心区,IMH组和对照组的黄斑中央区脉络膜血流面积、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CP和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MH患者黄斑孔的发生与FAZ面积及SCP血管密度相关,FAZ与术后RS呈负相关。OCTA可以定量评估IMH手术后血管和形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 中央凹 局部血流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野
原文传递
双眼白内障儿童术后生活质量调查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常敏 冯雪亮 +3 位作者 刘亚妮 武镪 邢晓英 张丽军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2年第7期498-500,共3页
目的研究白内障儿童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8~15岁)生活质量量表对白内障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白内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白内障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白内障患儿术后和正常儿童... 目的研究白内障儿童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8~15岁)生活质量量表对白内障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白内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白内障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白内障患儿术后和正常儿童生活质量得分比较:白内障儿童的视功能、自理能力、精神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的总得分均低于正常视力儿童(P〈0.05);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手术后的视功能、自理能力、活动交往、精神心理和生活质量总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白内障儿童术后6个月仅精神心理得分较术后早期提高(P〈0.05);白内障患儿术后6个月的视功能、自理能力、精神心理和生活质量总分仍低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白内障患儿的生活质量较正常儿童低,通过白内障手术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但较正常儿童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儿童 生活质量 调查
原文传递
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与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文芳 李俊红 《国际眼科纵览》 2017年第1期23-27,共5页
间歇性外斜视占中国儿童斜视的44.9%,其自然病程的结局可能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也可能眼位恢复正常,还可能患者的斜视度稳定,保持不变。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除手术治疗外还有非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方法有矫正屈光不正、观察、遮... 间歇性外斜视占中国儿童斜视的44.9%,其自然病程的结局可能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也可能眼位恢复正常,还可能患者的斜视度稳定,保持不变。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除手术治疗外还有非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方法有矫正屈光不正、观察、遮盖、三棱镜矫正、A型肉毒素注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自然病程
原文传递
儿童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计算
15
作者 冯张青 李俊红 《国际眼科纵览》 2017年第2期110-115,共6页
选择准确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是儿童白内障手术的关键,儿童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计算存在较大的预测误差,这是由测量误差和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误差造成的,所以恰当地选择各类测量仪器和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很重要。Holladay2公式对短眼轴... 选择准确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是儿童白内障手术的关键,儿童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计算存在较大的预测误差,这是由测量误差和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误差造成的,所以恰当地选择各类测量仪器和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很重要。Holladay2公式对短眼轴患儿计算人工晶状体数值更准确。应用该公式时,需要测量7个参数,即角膜白到白直径、晶状体厚度、眼轴长、角膜屈光力、术前前房深度、术前屈光状态及年龄。该公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计算的个性化,但所需参数多,对患儿配合要求高。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眼球的发育成熟儿童眼睛屈光度仍会改变,所以我们还应选择正确的术后屈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白内障 屈光目标 近视漂移 人工晶状体度数
原文传递
特发性黄斑孔患者椭圆体带缺损直径与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王文娟 李静 +2 位作者 崔彤 张潇丹 周国宏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808-812,共5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孔(IMH)患者椭圆体带缺损直径与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连续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IMH 20例(20只眼), 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术。比较患者手...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孔(IMH)患者椭圆体带缺损直径与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连续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IMH 20例(20只眼), 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术。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变化, 根据OCT及OCTA检查结果分析手术后视力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黄斑外层视网膜血流面积及脉络膜血流面积的相关性。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黄斑孔均闭合;与术前比较, 视力明显提高, 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面积增大, 椭圆体带缺损直径缩小(F=9.02、16.17、4.18、50.90, 均P<0.001);手术前后视力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均呈正相关(r=0.08、0.08, 均P<0.001);术前脉络膜血流面积与外层视网膜血流面积呈正相关(r=0.59, P=0.007), 术前脉络膜血流面积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呈负相关(r=-0.49, P=0.027)。结论玻璃体切除治疗IMH可有效促进黄斑孔闭合, 手术前脉络膜血流面积与外层视网膜血流面积呈正相关, 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 脉络膜 椭圆体带 断层扫描 相干 光学
原文传递
多焦视网膜电图观察特发性黄斑孔手术效果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李静 王文娟 +3 位作者 孙斌 张潇丹 崔彤 周国宏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2年第8期598-604,共7页
目的评价以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观察特发性黄斑孔(IMH)手术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单眼IMH患者25例(25眼),患眼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充填术为IMH组。同时纳入... 目的评价以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观察特发性黄斑孔(IMH)手术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单眼IMH患者25例(25眼),患眼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充填术为IMH组。同时纳入患者对侧眼25例为对侧眼组,正常人群中随机选取30例为正常眼组。测量三组患者术前、术后mfERG的参数,评估黄斑区的视网膜功能;并比较黄斑孔直径大小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关系以及视力与mfERG的相关性。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与正常组相比,IMH组的延迟时间(第一环除外)较长,所有环的振幅密度均降低(均P<0.05)。术后1、3及6个月,IMH组的第2环和第5环延迟时间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均P<0.05),第1、3、4及5环的振幅密度均显著增加。术后6个月mfERG的平均延迟时间与logMAR视力呈负相关性(r=-0.89,P=0.043)。黄斑孔术前mfERG的第二、三环及第四环的延迟时间(r=0.46,-0.61,0.47;P=0.043,0.004,0.037)及术后6个月第三环的延迟时间与黄斑孔大小具有相关性(r=-0.50,P=0.029)。结论特发性黄斑孔术后,患眼mfERG的振幅密度及延迟时间改变表明视网膜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对侧眼所有环的延迟时间都显著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特发性 视网膜电图 多焦 时间 延迟 密度 振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