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盐湖:信息技术赋能“幸福智慧课堂”
1
作者 杜尚卫 《教育家》 2020年第42期44-44,共1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抗疫行动,带来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进一步升级和普及应用的重要契机,广大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挑战中经受了信息技术提升的洗礼。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深入中小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抗疫行动,带来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进一步升级和普及应用的重要契机,广大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挑战中经受了信息技术提升的洗礼。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深入中小学教师、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心中,深深植根于中小学校课程改革、创新办学和特色发展的实践之中,"三师四有"专题教育结出新硕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全区办学条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教学实践 智慧课堂 信息技术 中小学教师 专题教育 学校课程改革 全国中小学 办学条件
下载PDF
“幸福教育”新样态建设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2
作者 杜尚卫 《现代教育》 2019年第23期4-7,共4页
借助全国新样态学校建设东风,盐湖区教育科技局绘制了"幸福教育"新样态的壮美蓝图,谋求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了使新样态项目落地有声,盐湖教育创新了"三元四主体"的共治体系,从人、财、物、制四个方面加强落实和... 借助全国新样态学校建设东风,盐湖区教育科技局绘制了"幸福教育"新样态的壮美蓝图,谋求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了使新样态项目落地有声,盐湖教育创新了"三元四主体"的共治体系,从人、财、物、制四个方面加强落实和督导,取得初步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教育 新样态学校建设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智慧校园建设的挑战和契机 被引量:6
3
作者 任玉萍 贠志峰 孟延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第9期61-62,共2页
前言:疫情的到来,带火了中小学的线上教学,而在这样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处在教学一线、服务于教学一线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者们,致力于数字化学习变革的改革者们,是怎么样思考的呢?又是如何规划未来的呢?本期笔者约了两位山西运城的信息化管... 前言:疫情的到来,带火了中小学的线上教学,而在这样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处在教学一线、服务于教学一线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者们,致力于数字化学习变革的改革者们,是怎么样思考的呢?又是如何规划未来的呢?本期笔者约了两位山西运城的信息化管理者,共同来讲述他们在突然到来的教育变革之下的思考和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教学 教育变革 数字化学习 山西运城 教育信息化管理 规划未来 教学一线 信息化
下载PDF
科学探究,让假期与众不同
4
作者 贠志峰 史小溪 孟延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第7期66-69,共4页
前言:很多人都在说,疫情过后,世界将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这一点笔者也相信,并且坚信,疫情过后世界的样子,一定会比原来的好。涑水联合双语学校,位于司马光的故乡涑水乡,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的学校迸发出未来的... 前言:很多人都在说,疫情过后,世界将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这一点笔者也相信,并且坚信,疫情过后世界的样子,一定会比原来的好。涑水联合双语学校,位于司马光的故乡涑水乡,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的学校迸发出未来的光彩,在“停课不停学”的探索中,该校在区电教装备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为学生们呈现了大量有趣的“玩中学”课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玩中学 科学探究 双语学校 司马光 涑水 电教装备 停课不停学 与众不同
下载PDF
用“有人性”的课程变革支撑新样态学校建设
5
作者 张晓辉 《现代教育》 2019年第23期8-10,共3页
深度的课程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校长、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构能力是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达成的,需要专业的引领、场域氛围的营造和相互的借鉴促进。在新样态学校建设过程中,盐湖区课程变革以"有人性"为出发点,经历了&... 深度的课程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校长、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构能力是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达成的,需要专业的引领、场域氛围的营造和相互的借鉴促进。在新样态学校建设过程中,盐湖区课程变革以"有人性"为出发点,经历了"自省—自悟—自觉"三个阶段,描绘出各具特色的课程图谱,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区域教育新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人性”课程 课程拓展 课程整合 课程文化图谱
下载PDF
重铸泥土之梦——细读杜谷《泥土的梦》
6
作者 姜兴佃 《汉字文化》 2019年第18期98-99,共2页
诗歌从三十年代发展到四十年代,关于'梦'的话语追求早已超越诗人主体意识下的朦胧之姿,而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结。七月诗派诗人杜谷在时代性特征与民族共同特性互通的启发下,以二十岁青年的清新视角积极审视,试图捕捉'泥土'... 诗歌从三十年代发展到四十年代,关于'梦'的话语追求早已超越诗人主体意识下的朦胧之姿,而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结。七月诗派诗人杜谷在时代性特征与民族共同特性互通的启发下,以二十岁青年的清新视角积极审视,试图捕捉'泥土'和'梦'普遍可感的存在状态,体现时代的文化取向,为深陷困苦的民族跋涉者重铸'泥土'之'梦'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代 泥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