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五辨”思维探讨不寐的诊治
1
作者 丁琦 郑思嘉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 2024年第4期27-29,共3页
五辨思维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弥补了传统辨证或“病、证、症”结合的不足,是中医诊断思维的核心。从五辨思维诊治能更全面、连续、全程地认识不寐,更整体、动态地把握不寐的发生、发展变化。辨症理清不寐的矛盾主次,辨证掌... 五辨思维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弥补了传统辨证或“病、证、症”结合的不足,是中医诊断思维的核心。从五辨思维诊治能更全面、连续、全程地认识不寐,更整体、动态地把握不寐的发生、发展变化。辨症理清不寐的矛盾主次,辨证掌握不寐的动态性质,辨病总结不寐的演变规律,辨人分析不寐的发病特征,辨机明确不寐的内在本质。综合应用五辨思维进行不寐的中医诊断,有利于更精准地治疗不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五辨思维 中医诊断
下载PDF
李灿东辨治不寐病临床思路
2
作者 傅巧瑜 王而深 +3 位作者 王宇晴 南芳芳 王洋 李灿东 《中医药通报》 2023年第8期18-21,共4页
李灿东教授临床注重整体观念,活用“五辨”思维辨治疾病,认为不寐病以“痰、火、郁、虚”为核心病机,本文将其辨治思路进行总结和分享,以期为临床实践和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关键词 不寐病 “五辨”思维 李灿东
下载PDF
李灿东教授治疗肺结节经验
3
作者 南芳芳 王常松 +1 位作者 王洋 李灿东(指导) 《福建中医药》 2023年第3期31-32,49,共3页
李灿东教授认为“虚、气、痰、瘀”是肺结节的病机特点,病位在肺、脾、肝、肾,正虚为本,气滞、痰湿、瘀血为标。有症状患者证候多以肺脾气虚、肺肾两虚、气阴两虚、肝气郁滞、痰湿蕴肺、瘀血阻络为主,无症状者临证注重辨人论治、辨机论... 李灿东教授认为“虚、气、痰、瘀”是肺结节的病机特点,病位在肺、脾、肝、肾,正虚为本,气滞、痰湿、瘀血为标。有症状患者证候多以肺脾气虚、肺肾两虚、气阴两虚、肝气郁滞、痰湿蕴肺、瘀血阻络为主,无症状者临证注重辨人论治、辨机论治、辨病论治相结合。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扶正以补益肺、脾、肾为主,祛邪则根据气、痰、瘀的兼杂特点,予理气、化痰、行瘀等治法,以达到散结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学术经验 李灿东
下载PDF
中医诊断的思维原理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灿东 翁慧 +4 位作者 魏佳 夏淑洁 靖媛 陈谦峰 王洋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期14-17,共4页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贯穿于中医诊治的全过程,其主要包含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时空统一3个方面。中医诊断思维是中医思维在诊断疾病上的应用体现,也是认识疾病的必然过程,其原理来自整体观念的指导,体现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贯穿于中医诊治的全过程,其主要包含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时空统一3个方面。中医诊断思维是中医思维在诊断疾病上的应用体现,也是认识疾病的必然过程,其原理来自整体观念的指导,体现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4个方面。掌握中医诊断的思维原理,将有助于医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中医立法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诊断 思维 原理
下载PDF
从“瘀热”论治放射性损伤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文娟 李文婷 +1 位作者 杨菊 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19,共3页
吴勉华教授从“瘀热”理论对放射性损伤进行辨治,认为放射性损伤病因病机多为热毒互结,瘀热相搏,气阴两伤。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益气养阴,润燥生津为主要治法,标本兼顾;不忘后天之本,顾护脾胃贯穿治疗始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按主症特... 吴勉华教授从“瘀热”理论对放射性损伤进行辨治,认为放射性损伤病因病机多为热毒互结,瘀热相搏,气阴两伤。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益气养阴,润燥生津为主要治法,标本兼顾;不忘后天之本,顾护脾胃贯穿治疗始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按主症特点施治。放射治疗开始配合中药治疗,可有效防治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的放射性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理论 放射治疗 放射性损伤
下载PDF
中医辨证的原则 被引量:9
6
作者 詹杰 邓丽金 +5 位作者 翁慧 陈启亮 雷黄伟 夏淑洁 王洋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394-397,共4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方能进行合理的施治。文章在阐明辨证内涵及其与状态辨识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中医证具有动态性、稳定性、缓急性、模糊性、兼杂性、隐匿性、整体性与人体性8大特点,因而...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方能进行合理的施治。文章在阐明辨证内涵及其与状态辨识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中医证具有动态性、稳定性、缓急性、模糊性、兼杂性、隐匿性、整体性与人体性8大特点,因而辨证应遵循整体合参、动静统一、因人制宜、辨证求本、病证结合的原则,如此方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进行诊断,从而为立法处方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 原则 中医诊断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四诊合参现代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文 陈启亮 +4 位作者 李永 朱景茹 王章林 王洋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090-1094,共5页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古今一脉相承。中医学“一个老头三根指头”的诊断模式易受医生主观感受影响,存在猜测与推断的可能,可重复性较差,传统中医诊断模式已经较为滞后,远远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现代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诊疗的需...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古今一脉相承。中医学“一个老头三根指头”的诊断模式易受医生主观感受影响,存在猜测与推断的可能,可重复性较差,传统中医诊断模式已经较为滞后,远远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现代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诊疗的需求,同样也制约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加速推进四诊合参客观化研究尤为迫切,文章对四诊合参现代化发展历程和四诊合参现代化发展的共性问题加以探讨分析,以期为四诊合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点思路,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四诊合参智能化献计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诊合参 中医思维 创新 中医现代化
下载PDF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的方法与原则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思汉 夏淑洁 +4 位作者 赵文 李明珠 邓丽金 王洋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266-269,共4页
四诊信息是疾病表现于外的信息的抽象概括,其质与量关系到对疾病的分析和判断。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诊断分别从望、闻、问、切4条不同途径诊察和收集病情信息,其原理是"司外揣内"。目前,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不全面、不可靠... 四诊信息是疾病表现于外的信息的抽象概括,其质与量关系到对疾病的分析和判断。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诊断分别从望、闻、问、切4条不同途径诊察和收集病情信息,其原理是"司外揣内"。目前,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不全面、不可靠已经成为影响中医辨证的突出问题,故在进行四诊信息采集时既要重视不同诊法的特殊性,又要强调诊法合参的"全面性",更提倡借助于现代系统科学技术,实现中医诊断客观、量化,以保证信息采集过程的"规范性"和所采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文章再次梳理中医四诊的含义,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详细解释了四诊信息采集需遵循全面、规范、准确的原则,为进一步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促进辨证的正确性提供理论与可实践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诊 信息采集 全面 规范 准确
下载PDF
四诊现代化研究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夏淑洁 周智慧 +3 位作者 李佐飞 靖媛 王洋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259-265,共7页
中医诊断现代化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客观、规范地采集和分析是实现中医诊断准确的基础。文章立足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阐述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的原理、技术与应用现状,并进一步总结中医四诊现... 中医诊断现代化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客观、规范地采集和分析是实现中医诊断准确的基础。文章立足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阐述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的原理、技术与应用现状,并进一步总结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断 四诊现代化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下载PDF
四诊合参古之论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文 李思汉 +4 位作者 詹杰 婧媛 徐云浩 王洋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237-1240,共4页
中医四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四诊合参”,古代医籍多有记载,文章将溯本求源,梳理古代医家对其的认知,认为四诊合参不仅彰显中医特色,是临床准确辨证的前提,而且蕴含整体性、动态性以及... 中医四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四诊合参”,古代医籍多有记载,文章将溯本求源,梳理古代医家对其的认知,认为四诊合参不仅彰显中医特色,是临床准确辨证的前提,而且蕴含整体性、动态性以及个性化等中医思维,若要准确把握中医诊法合参的应用技巧,掌握单个诊断的特点与临床意义是基础,理解多诊相参是关键,灵活运用四诊合参是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诊合参 中医思维 守正 应用技巧
下载PDF
论中医“症状性病名”的合理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永辉 李灿东 +4 位作者 陈谦峰 雷黄伟 陶文娟 王洋 高碧珍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症状性病名是病名演变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以症状为纲目编撰医籍的需要,虽然症状性病名因症病概念混淆饱受诟病,但基于症状性病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前临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继续继承及发展症状性病名同时,综合应用中医... 症状性病名是病名演变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以症状为纲目编撰医籍的需要,虽然症状性病名因症病概念混淆饱受诟病,但基于症状性病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前临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继续继承及发展症状性病名同时,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基本要素、西医病名诊断与客观检查指标,弥补症状性病名应用短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症状 病名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中医诊断技术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佳君 雷黄伟 +4 位作者 高新皓 罗志明 李绍滋 翁慧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560-564,共5页
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尤其在解决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和术语规范化研究瓶颈问题上。文章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四诊以及四诊合参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论述了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诊断术语规范化... 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尤其在解决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和术语规范化研究瓶颈问题上。文章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四诊以及四诊合参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论述了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诊断术语规范化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总结提出中医诊断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断 人工智能 中医四诊 诊断术语 规范化
下载PDF
中西医诊断术语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永 陈启亮 +4 位作者 赵文 詹杰 黄曙文 王洋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972-975,共4页
诊断术语是诊断学科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集合,贯穿医学实践全过程,是医学术语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学发源于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由于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中西医诊断术语表述及内涵具... 诊断术语是诊断学科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集合,贯穿医学实践全过程,是医学术语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学发源于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由于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中西医诊断术语表述及内涵具有明显差异。从研究意义、诊断术语的内涵、中西医诊断术语表述及内涵差异性表现以及形成差异性的原因4个方面分别阐述,以期为今后诊断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中西医诊断术语链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 诊断 术语 差异性
下载PDF
论证兼杂、真假的普遍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詹杰 李明珠 +5 位作者 赵文 徐佳君 魏佳 李永 王洋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759-761,共3页
由于疾病自身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与表征的多样性、模糊性,决定了证的兼杂、真假在临床中普遍存在,且辨之尤难。文章指出,证的兼杂包括证的相兼与错杂,证的真假分为寒证和热证的真假、实证与虚证的真假以及其他证的真假;临床只有厘清证与... 由于疾病自身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与表征的多样性、模糊性,决定了证的兼杂、真假在临床中普遍存在,且辨之尤难。文章指出,证的兼杂包括证的相兼与错杂,证的真假分为寒证和热证的真假、实证与虚证的真假以及其他证的真假;临床只有厘清证与证之间普遍存在着相兼、错杂关系以及真假难辨的现象,才能对病情作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的兼杂 证的真假 证的相兼 证的错杂 辨证论治 诊断学
下载PDF
开心散现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孙永康 孙田烨 +1 位作者 李明远 王新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0-654,共5页
开心散最早记载于《千金方》,为唐代医家孙思邈治疗健忘所创立处方且历史悠久。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推进,该方被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抑郁、失眠、糖脂代谢紊乱等疾病,多有较好疗效。笔者在整理相关文献过程中发现,该方... 开心散最早记载于《千金方》,为唐代医家孙思邈治疗健忘所创立处方且历史悠久。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推进,该方被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抑郁、失眠、糖脂代谢紊乱等疾病,多有较好疗效。笔者在整理相关文献过程中发现,该方药理作用多与抗细胞损伤及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细胞生长、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影响突触信息传递、改善能量代谢等有关,作用机制多与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神经生长因子、胆碱能系统、褪黑素系统及介导炎症反应、影响氧自由基和线粒体等有关。本文系统总结了开心散对上述疾病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旨在概括该方当前研究进展,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以及为进一步研究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心散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医诊断与治未病 被引量:16
16
作者 黄亮亮 陈淑娇 +2 位作者 陈明燚 雷黄伟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285-288,共4页
中医诊断与治未病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诊断面对的是疾病状态,而治未病则包括未病、欲病和已病、病后等状态。状态辨识孕育于中医诊断,是治未病的关键技术。文章厘清了中医诊断、治未病、状态辨识的关系,概述了以维护健康状态为前提的... 中医诊断与治未病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诊断面对的是疾病状态,而治未病则包括未病、欲病和已病、病后等状态。状态辨识孕育于中医诊断,是治未病的关键技术。文章厘清了中医诊断、治未病、状态辨识的关系,概述了以维护健康状态为前提的状态辨识诊断方法,结合实际深入阐述中医诊断与治未病的误区。提出治未病的前提是对健康状态的认识,状态是诊断和健康认知的核心,状态辨识是治未病诊断的方法。从“忽视诊断过程,治未病‘同质化’”“诊断‘以偏概全’,治未病‘以西统中’”“侧重疾病诊断,缺乏健康状态辨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过程的常见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断 治未病 状态辨识 方法
下载PDF
基于时间之矢视角探讨辨病势“可为与不可为”的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永辉 陈谦峰 +3 位作者 夏淑洁 王洋 高碧珍 李灿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2-76,共5页
中医通过辨病势预测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从而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但当前病势对于“疾不可为”概念的界定及应用尚无直接描述。时间之矢视角下,当前病势研究及应用以可逆性作为理论起点及模型,但缺乏对不可逆性的深入挖掘,进而造成辨病... 中医通过辨病势预测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从而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但当前病势对于“疾不可为”概念的界定及应用尚无直接描述。时间之矢视角下,当前病势研究及应用以可逆性作为理论起点及模型,但缺乏对不可逆性的深入挖掘,进而造成辨病势在临床应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综合审度疾病本质及治疗手段,进而辨病势的可为与不可为,对丰富中医理论,深化疾病认识,优化临床决策,避免过度治疗、盲目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病势“可为与不可为”的界定还需要综合中医四诊信息、西医学对疾病的微观认识成果以及临床观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势 时间之矢 可逆 不可逆 可为 不可为
下载PDF
传统及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同与异 被引量:7
18
作者 陶文娟 陈启亮 +1 位作者 靖媛 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409-413,共5页
病证结合,因中、西医“病”的内涵不同,可分为传统病证结合及中西医病证结合。这两种病证结合模式虽有相同之处,但差异更为突出,体现在“病”“辨病”“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和“应用范围”等若干个方面。通过梳理两者的... 病证结合,因中、西医“病”的内涵不同,可分为传统病证结合及中西医病证结合。这两种病证结合模式虽有相同之处,但差异更为突出,体现在“病”“辨病”“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和“应用范围”等若干个方面。通过梳理两者的“同”与“异”,知晓病证结合模式应当秉承中医内涵,“衷中参西”,才能更有助于中医诊疗特色和优势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证结合 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同异
下载PDF
基于“五辨”思维探讨糖尿病足的中医诊治思路 被引量:2
19
作者 温俊凯 夏淑洁 王洋 《福建中医药》 2022年第1期40-41,44,共3页
基于"五辨"思维,应用辨症判别糖尿病足的矛盾特点,通过辨证明确糖尿病足的动态性质,运用辨病剖析糖尿病足的基本规律,结合辨人掌握糖尿病足的易感性,利用辨机明晰糖尿病足的内在机理,整体、动态、灵活地研判糖尿病足的表现特... 基于"五辨"思维,应用辨症判别糖尿病足的矛盾特点,通过辨证明确糖尿病足的动态性质,运用辨病剖析糖尿病足的基本规律,结合辨人掌握糖尿病足的易感性,利用辨机明晰糖尿病足的内在机理,整体、动态、灵活地研判糖尿病足的表现特点和发生、发展态势,是中医诊断优势的切实体现,也为糖尿病足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五辨 辨症 辨证 辨病 辨人 辨机
下载PDF
冼绍祥治疗心系病证运用对药及角药经验
20
作者 冯文岳 王羽晴 +1 位作者 叶桃春 冼绍祥(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2652-2656,共5页
冼绍祥教授认为心系病证的基本病机为气虚痰浊血瘀,治疗多以养心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法,用药味简效专,积累了有岭南特色的对药、角药配伍使用经验。临证治疗心衰、眩晕、胸痹心痛、心悸、不寐、脂浊等心系病证时,对药常取党参-五指毛... 冼绍祥教授认为心系病证的基本病机为气虚痰浊血瘀,治疗多以养心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法,用药味简效专,积累了有岭南特色的对药、角药配伍使用经验。临证治疗心衰、眩晕、胸痹心痛、心悸、不寐、脂浊等心系病证时,对药常取党参-五指毛桃健脾益气,牛大力-千斤拔补虚健力,布渣叶-红曲祛痰消浊,鸡血藤-地龙化瘀通络,延胡索-救必应活血止痛,龙骨-牡蛎平肝潜阳,甘松-琥珀定惊止悸;角药多选覆盆子-金樱子-杜仲益肾缩尿,夜交藤-合欢皮-远志养心安神等,效果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药 角药 心系病证 名医经验 冼绍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