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波书店与中日文化交流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场公彦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6-69,共4页
2014年1月13日,"日本出版人交流代表团"一行抵达中国传媒大学,与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代表团成员之一、日本岩波书店总编辑马场公彦在研讨会上就"如何认识中日文... 2014年1月13日,"日本出版人交流代表团"一行抵达中国传媒大学,与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代表团成员之一、日本岩波书店总编辑马场公彦在研讨会上就"如何认识中日文化交流现状"主题作了发言。马场公彦出版从业已三十年,同时为中日文化研究学者,著有《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从日本败战至中日复交》(日本新曜社,2010年)等,其视角融学术研究与出版实践于一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兹将马场公彦在研讨会上所论要点及其所著岩波书店发展历史相关文章整理为文,以飨读者。在马场公彦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既需要人文社科的精神与学理支撑,也离不开出版人自身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文化交流 岩波书店 亚洲金融危机 中小型企业 出版社 出版界 日本 人民币
下载PDF
修订词典
2
作者 松田一 中绳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8-99,110,共3页
近年来,亚洲国家的经济获得长足的进步,辞书编纂出版事业也相应地得到发展。本刊特组织翻译了发表于《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图书发展》(Asian/Pacific Book Development)1992年第一期上的一组有关文章,俾使读者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在此,我们... 近年来,亚洲国家的经济获得长足的进步,辞书编纂出版事业也相应地得到发展。本刊特组织翻译了发表于《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图书发展》(Asian/Pacific Book Development)1992年第一期上的一组有关文章,俾使读者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在此,我们还要向为本刊提供这一资料的中国出版科研所的方厚枢先生表示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用语 词典 文化 辞书编纂 太平洋地区 出版科研 出版事业 思想方法 修订 亚洲国家
下载PDF
社会建设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8东亚和平论坛开幕致辞
3
作者 贾晓九 山口昭男 +2 位作者 石忠诚 李锋 仇鸿 《学会》 2010年第10期3-6,共4页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早上好,很高兴参加“社会建设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我谨代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远道而来的日本和韩国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社会建设 创新 论坛 东亚 民间组织 管理局
下载PDF
日本组的功绩和遗产--读王雪萍编著《战后日中关系与廖承志--中国的知日派和对日政策》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场公彦 胡颖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一、日中两国的特殊关系 1992年,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日本综合评论杂志的论坛上回顾了关于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及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几乎所有的综合杂志都刊登了为日中友好关系打下基础,包括民间人士在... 一、日中两国的特殊关系 1992年,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日本综合评论杂志的论坛上回顾了关于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及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几乎所有的综合杂志都刊登了为日中友好关系打下基础,包括民间人士在内的“挖井人”的证词。当时,中方的重要证人为孙平化。孙平化是自20世纪50年代初就负责中国对日工作的廖承志的部下,曾担任Ⅱ贸易廖承志办事处东京联络事务处首席代表,又在邦交正常化前夕赴日,成功促成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访华。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后,他还长期担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职务。孙以轻松诙谐的语气回忆了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前双方的频繁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首相 廖承志 对日政策 日中关系 中国 邦交正常化 战后 编著
原文传递
同时代日本人如何看待辛亥革命--以日本报刊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场公彦 武向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6-256,共11页
从近代日本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入手,阐述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轨迹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明治维新后不久,中国便爆发了辛亥革命,同时代的日本人对辛亥革命给予了不同的关注和认识。文章从当时日本的报刊、杂志入手,对投稿者的身份、确立... 从近代日本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入手,阐述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轨迹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明治维新后不久,中国便爆发了辛亥革命,同时代的日本人对辛亥革命给予了不同的关注和认识。文章从当时日本的报刊、杂志入手,对投稿者的身份、确立的论题、论证的框架进行详细分析和整理,以阐释日本人对同时代的辛亥革命看法、观点及历史认识,从而揭示出这种历史认识及变化过程对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报刊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政体 “保全论”
原文传递
日本型中国威胁论的“水脉”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场公彦 崔世广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6,共11页
近年日本出现“中国威胁论”的源头有两个 :一个起因于美国 ,其背后是美国从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地缘政治学战略即东亚战略在起作用 ;另一个来自于日本的基于前近代形成的华夷秩序观的周边民族精神结构。我们应注意克服中国帝国体系遗产... 近年日本出现“中国威胁论”的源头有两个 :一个起因于美国 ,其背后是美国从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地缘政治学战略即东亚战略在起作用 ;另一个来自于日本的基于前近代形成的华夷秩序观的周边民族精神结构。我们应注意克服中国帝国体系遗产带来的等级意识 ,解决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 ,构筑两国独自的双边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学 历史认识问题 冷战时期 中国威胁论 国体 秩序 遗产 帝国 源头 近代
原文传递
“文化大革命”在日本(1966~1972)——中国革命对日本的冲击和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场公彦 《开放时代》 CSSCI 2009年第7期50-69,共20页
从"文革"发端的1965年到日中恢复邦交的1972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日本。本文以当时日本综合性杂志的有关中国报道为素材,从日本论坛的"中国论"的变迁过程来探讨"文革"对日本的影响和冲击... 从"文革"发端的1965年到日中恢复邦交的1972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日本。本文以当时日本综合性杂志的有关中国报道为素材,从日本论坛的"中国论"的变迁过程来探讨"文革"对日本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也回顾了"文革"之火在日本,从学生运动到工人阶级,从"全共斗"到新左翼各派,从学园纷争到个别斗争的阵地战的变迁过程。本文认为,研究"文革"对日本的冲击与影响,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时期研究中国的成果总结来认识,还要将其置于战后日本精神史的高度进行深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战后日本 中国革命 “文革” 变迁过程 综合性杂志 中国报道 工人阶级
原文传递
从决战、抗战到败战、惨胜--1945年前后日中相互认识的转换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场公彦 于婷芳(译)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56,共17页
接受《波茨坦公告》是1941年开始的日本对美英之间战争的终结,与此同时,也意味着1937年开始的日中战争的终结。不过,对日本来说,日中战争的终战并未让他们产生什么败战的实感。对中国来说,通过彻底的抗战打击了日本对中国领土及经济的野... 接受《波茨坦公告》是1941年开始的日本对美英之间战争的终结,与此同时,也意味着1937年开始的日中战争的终结。不过,对日本来说,日中战争的终战并未让他们产生什么败战的实感。对中国来说,通过彻底的抗战打击了日本对中国领土及经济的野心,打败日军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无数牺牲的代价("惨胜")。那么日中战争前后,究竟给日本的中国认识以及中国的日本认识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战争的终结使日中间相互认识框架及认识途径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通过对从日中战争被纳入日本与美英的战争至终战的两年半,以及从战争结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近四年间,日中双方言论空间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和对比,来澄清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中战争 认识框架 败战 内战 冷战
原文传递
建构世界史叙事的主体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小岛洁 杨洋 《文化纵横》 CSSCI 2019年第3期66-74,M0003,共10页
一、日本有没有独创性的学问和思想?从1977-2017年,我在岩波书店工作了 4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编辑工作。1980年代至1990年代,大约有九年的时间我担任《思想》杂志的编辑,并于1993年至1999年任杂志主编。
关键词 上原专禄 世界史 主体性
原文传递
日本综合杂志上反映的中国形象(1945—1972)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场公彦 杨星 《南开日本研究》 2010年第1期286-301,共16页
本文搜集了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日本出版的24种综合性杂志上刊登的有关中国的2554篇新闻报道,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力图忠实地再现时代条件制约下的有关中国的评论。通过解析这种与普通民众接触更多的综合... 本文搜集了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日本出版的24种综合性杂志上刊登的有关中国的2554篇新闻报道,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力图忠实地再现时代条件制约下的有关中国的评论。通过解析这种与普通民众接触更多的综合性杂志上登载的有关中国的报道,介绍不同背景、身份、观点的中国观察者的演变,分析战后日本知识界认识中国的过程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尝试从思想史和精神史的层面上,对战后日本知识界的中国认识的本质重新定位,构建一种日本的中国研究的谱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杂志 中国认识 中国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