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翰林 《戏剧之家》 2017年第9期48-48,共1页
岳西高腔作为曾经风靡当代的青阳腔的主要支流,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界的"活化石"。在现在社会的快速更替下,流行音乐占据市场,传统戏曲文化被淡化,这使岳西高腔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挑战。如今,岳西高腔应该重视戏曲人才的培养... 岳西高腔作为曾经风靡当代的青阳腔的主要支流,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界的"活化石"。在现在社会的快速更替下,流行音乐占据市场,传统戏曲文化被淡化,这使岳西高腔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挑战。如今,岳西高腔应该重视戏曲人才的培养、与政府一起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创新艺术形式,这样才会经久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西高腔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岳西高腔和黄梅戏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王翰林 《戏剧之家》 2017年第10期48-48,共1页
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戏曲剧中之一,以它流畅淳朴具有表现力的特点,受到戏迷的喜爱。而岳西高腔作为黄梅戏的重要组成因素,被戏曲家称为戏曲界的"活化石"。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戏曲的进步,对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 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戏曲剧中之一,以它流畅淳朴具有表现力的特点,受到戏迷的喜爱。而岳西高腔作为黄梅戏的重要组成因素,被戏曲家称为戏曲界的"活化石"。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戏曲的进步,对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西高腔 黄梅戏 比较
下载PDF
目连戏在岳西高腔中的嬗变
3
作者 汪同元 《中华戏曲》 CSSCI 2013年第1期69-81,共13页
一、岳西高腔中目连戏的来源岳西高腔,因流传于皖西南安庆地区岳西县,于20世纪50年代定为今名,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前身,是明代的青阳腔。青阳腔以其独特的"滚调"优势,迅速崛起并席卷剧坛而风靡天下,"... 一、岳西高腔中目连戏的来源岳西高腔,因流传于皖西南安庆地区岳西县,于20世纪50年代定为今名,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前身,是明代的青阳腔。青阳腔以其独特的"滚调"优势,迅速崛起并席卷剧坛而风靡天下,"到了万历年间,大城市中,青阳腔最为盛行。当时人们把它与昆山腔并称,呼之为‘时调青昆’……"①。此一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戏 岳西 青阳腔 龙女情 滚调 安庆地区 五猖神 劝善记 金乔觉 怀宁
原文传递
现代语境下岳西高腔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4
作者 刘美蓉 《艺术品鉴》 2018年第15期294-294,296,共2页
岳西高腔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稀有剧种,它发源于安徽省的岳西县,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戏曲发展的舞台上,岳西高腔因其突出的艺术研究价值而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最早列入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语境下,古朴... 岳西高腔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稀有剧种,它发源于安徽省的岳西县,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戏曲发展的舞台上,岳西高腔因其突出的艺术研究价值而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最早列入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语境下,古朴的岳西高腔在新兴艺术形式的冲击下,其传承和保护陷入了困境。鉴于该剧种目前的困境,我们应该积极创新岳西高腔的艺术形式,并积极宣传,促进岳西高腔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语境 岳西高腔 传承与保护
原文传递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5
作者 汪同元 《中华戏曲》 2019年第1期285-292,共8页
岳西高腔,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原称高腔。为什么叫高腔?此"高腔"是对应"低腔"而言的。清康乾时期文人李声振在京都《百戏竹枝词》之《吴音》注释中说:"吴音,俗名昆腔(即后世所称之昆曲),又名低腔,以其低... 岳西高腔,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原称高腔。为什么叫高腔?此"高腔"是对应"低腔"而言的。清康乾时期文人李声振在京都《百戏竹枝词》之《吴音》注释中说:"吴音,俗名昆腔(即后世所称之昆曲),又名低腔,以其低于弋阳也。"①那么,"弋阳"是何腔调?"弋阳"即形成于明初江西弋阳县一带的"弋阳腔",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李声振在同书中对"弋阳腔"的注释是:"俗名高腔,视昆调甚高也。金鼓喧阗,一唱数和。"②弋阳腔(高腔)的这些特点均为岳西高腔继承。这种高腔因流行于安徽省岳西县,于20世纪50年代定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西高腔 四大声腔 低腔 安徽省岳西县 弋阳腔 康乾时期 吴音 声振
原文传递
黄梅戏《天仙配》“百年名段”考辨
6
作者 汪同元 《黄梅戏艺术》 2024年第3期6-12,共7页
黄梅戏《天仙配》故事肇始于汉代,历唐代之变文、话本,元代之杂剧,至明中叶南戏艺人顾觉宇将其编成传奇《织绢记》(亦称《槐荫记》)流行,后成青阳腔早期剧目。明末清初传入岳西,成为岳西高腔传统剧。光绪十年前后,岳西柳畈高腔唱曲班柳... 黄梅戏《天仙配》故事肇始于汉代,历唐代之变文、话本,元代之杂剧,至明中叶南戏艺人顾觉宇将其编成传奇《织绢记》(亦称《槐荫记》)流行,后成青阳腔早期剧目。明末清初传入岳西,成为岳西高腔传统剧。光绪十年前后,岳西柳畈高腔唱曲班柳亦凡(贡生)将《槐荫会》之槐荫为媒由“应声”改为“唱答”,诞生了“槐荫开口把话提”唱段。晚清时随黄梅戏《天仙配》的移植而传唱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仙配》 黄梅戏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光绪十年 名段 明中叶
原文传递
张廷翰·良友班·《双救举》
7
作者 汪同元 《黄梅戏艺术》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地处大别山区的岳西县,山高林密,峡谷幽深,显得遥远而神秘,在这里有个“盖六县”的黄梅戏“潜岳第一名班”[良友班]。86年前,该班班主兼主角张廷翰曾率领艺友们,将当地流传的民间唱本(弹词)《贤良传》,改编成戏文《双救举》搬上了舞台。... 地处大别山区的岳西县,山高林密,峡谷幽深,显得遥远而神秘,在这里有个“盖六县”的黄梅戏“潜岳第一名班”[良友班]。86年前,该班班主兼主角张廷翰曾率领艺友们,将当地流传的民间唱本(弹词)《贤良传》,改编成戏文《双救举》搬上了舞台。1958年,《双救举》又被剧作家改编为《女驸马》名扬四海,至今常演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驸马》 张廷翰 黄梅戏 大别山区 岳西县 改编
原文传递
张廷翰·良友班·《双救举》(续)
8
作者 汪同元 《黄梅戏艺术》 2024年第2期8-11,共4页
(一)巧唱“对台”显实力“对台戏”如同打播台,两班对垒,硬碰硬。唱“对台戏”的戏班拼的是实力,台上见的是功夫。对台戏能把一个班子唱红,也能把班子唱砸,所以一般戏班都尽量回避。然而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张廷翰也遭遇到“对台戏”... (一)巧唱“对台”显实力“对台戏”如同打播台,两班对垒,硬碰硬。唱“对台戏”的戏班拼的是实力,台上见的是功夫。对台戏能把一个班子唱红,也能把班子唱砸,所以一般戏班都尽量回避。然而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张廷翰也遭遇到“对台戏”。“对台戏”的发生地在天堂地区黄沙岭脚下的殊屋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廷翰 戏班 实力
原文传递
黄梅戏生存状态分析及应对之策
9
作者 刘美蓉 《艺术品鉴》 2018年第17期34-35,共2页
黄梅戏,也被称为'黄梅采茶戏',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安徽省的安庆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剧种。近几年来,黄梅戏发展势头比较好,黄梅戏演出在我国获得了很大的市场。虽然黄梅戏演出市场前景比较好,但是... 黄梅戏,也被称为'黄梅采茶戏',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安徽省的安庆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剧种。近几年来,黄梅戏发展势头比较好,黄梅戏演出在我国获得了很大的市场。虽然黄梅戏演出市场前景比较好,但是其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生存现状令人堪忧。为了更好的传承和推广黄梅戏,就必须创新黄梅戏传承模式,促进其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梅戏 生存状态 对策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