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一亿有多大”教学案例及反思
- 1
-
-
作者
杨德琨
-
机构
巍山县南诏镇群力小学
-
出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2年第Z4期62-63,共2页
-
文摘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以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一亿"这个数有多大。2.通过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数学建模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
关键词
阅读信息
平方分米
粒米
哈雷慧星
学校教育
长度单位
中国移动公司
巍山县
米约
课堂小结
-
分类号
G623.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年、月、日”整理与复习设计
- 2
-
-
作者
杨德琨
-
机构
巍山县南诏镇群力小学
-
出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5年第Z3期70-71,共2页
-
文摘
【复习目标】1.引导学生复习"年、月、日"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整理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知识的同时,解决年、月、日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各种复习活动中充分感受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经历自主复习和整理知识的过程,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
关键词
时间问题
计时法
单元的
罗马皇帝
复习课
进率
大独裁者
汇报交流
珍惜时间
经过时间
-
分类号
G623.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读“薄” 读“厚” 读“活”——读课文的方法浅析
- 3
-
-
作者
姚东汝
-
机构
巍山县南诏镇群力小学
-
出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20年第9期60-61,共2页
-
文摘
书,谁都能读,但怎么读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一目十行,快速浏览;有的人一字一字,慢慢细读;有的人贪图痛快,如过眼云烟;有的人感悟至深,终身不忘。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把课文读"薄",读"厚",读"活"呢?
-
关键词
快速浏览
因人而异
语文课堂中
读书
读课文
华罗庚
真功夫
方法浅析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从现在开始……》观课有感
- 4
-
-
作者
朱艳
-
机构
巍山县南诏镇群力小学
-
出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20年第9期89-90,共2页
-
文摘
《从现在开始……》是台湾作家管家琪的童话故事,文本讲述了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招来"民怨",而小猴子却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了动物们的拥护。整个故事情节明晰,用词形象、幽默、细腻,深受儿童的喜爱。上海浦师附小的胡海敏老师敏锐地抓住了童话的特点设计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的情境,穿行在字里行间,揣摩学习文本的言语形式,整节课灵动、温馨,让笔者感触颇深。
-
关键词
言语形式
引领学生
观课
童话故事
猫头鹰
设计教学
台湾作家
生活习惯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 5
-
-
作者
陈汝清
-
机构
巍山县南诏镇群力小学
-
出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7年第11期71-72,共2页
-
文摘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运用恰当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会认"魅、绅、姗、辰"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8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注重动手操作 优化课堂教学
- 6
-
-
作者
崔海玉
-
机构
巍山县南诏镇群力小学
-
出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7年第9期52-52,共1页
-
文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
-
关键词
动手操作
优化课堂教学
-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育人,从文明习惯做起
- 7
-
-
作者
张利梅
-
机构
巍山县南诏镇群力小学
-
出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16年第1期80-81,共2页
-
文摘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就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不断完善与发展的. 一、坚持长效性。
-
关键词
文明习惯
小学生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