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杨显金 陈佳慧 +1 位作者 杜江 王崇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1040-1045,共6页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复习与GIST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有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GIST为非上皮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叶细胞,是消...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复习与GIST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有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GIST为非上皮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叶细胞,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3%,中位发病年龄为40~60岁,胃为最好发部位。目前认为,GIST的发病机制与原癌基因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但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中。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影像学技术,最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目前对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主,其预后与肿瘤危险度分级及治疗干预密切相关。结论 GIST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其危险度分级是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GIST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复发的预防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治疗 C-KIT基因 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
原文传递
三吻合器技术在腹腔镜下贲门癌切除22例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任明扬 张军 +3 位作者 黄斌 邓思寒 蒲敏 李晓芹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2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三吻合器技术在腹腔镜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经腹腔镜贲门癌切除应用三吻合器技术22例(A组),未使用三吻合器技术17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食道切除的长度,上腹切口的长度,术后近期... 目的探讨三吻合器技术在腹腔镜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经腹腔镜贲门癌切除应用三吻合器技术22例(A组),未使用三吻合器技术17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食道切除的长度,上腹切口的长度,术后近期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上腹切口长度均短于B组(163±6)min vs.(209±14)min,(5.3±0.3)cm vs.(7.5±0.3)cm,P<0.05),两组均无术后近期并发症。结论三吻合器技术在腹腔镜贲门癌切除术中的应用能缩短手术时间和切口,进一步减少创伤,不增加术后近期并发症,三吻合器技术是一种安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贲门癌 食道残胃吻合术 三吻合器技术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胃癌手术107例体会 被引量:5
3
作者 任明扬 张军 +1 位作者 黄斌 蒲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22期6795-6796,共2页
腹腔镜手术以创伤小的优势有逐步取代开腹手术的可能,从胆囊手术已到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我科从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共做腹腔镜胃癌手术107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为胃窦、胃体、胃底癌,除外食管胃结合部癌[... 腹腔镜手术以创伤小的优势有逐步取代开腹手术的可能,从胆囊手术已到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我科从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共做腹腔镜胃癌手术107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为胃窦、胃体、胃底癌,除外食管胃结合部癌[1],除外术前发现肝转移和腹水者。本组107例,男73例、女34例,年龄28~83岁,平均(57.8±12.1)岁。手术方式:远侧胃切除73例,全胃切除30例,腹腔镜探查4例。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23例,中分化腺癌35例,高分化腺癌30例,印戒细胞癌19例。病理分期(AJCC第七版):ⅠA期16例,ⅠB期20例,ⅡA期10例,ⅡB期15例,ⅢA期15例,ⅢB期19例,ⅢC期9例,Ⅳ期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手术 淋巴结 全胃切除 腹腔镜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胃癌患者 肝总动脉 血管鞘 淋巴组织 远侧胃切除 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技术
原文传递
管状胃-食管吻合对近侧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黄斌 任明扬 +1 位作者 邓思寒 蒲敏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3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近侧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对54例采用开腹手术,行传统残胃-食管吻合术;83例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行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吻合口瘘...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近侧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对54例采用开腹手术,行传统残胃-食管吻合术;83例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行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排空障碍的发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体重较术前均有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低于残胃组[(9.99±4.69)vs.(15.09±7.98),P<0.01]、[(9.39±4.58)vs.(14.30±7.87),P<0.01],管状胃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低于残胃组[(13.25%vs.53.70%),P<0.01]、[(10.84%vs.48.15%),P<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辅助近侧胃切除术管状胃-食管吻合安全,可靠,可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食管胃接合处 胃食管反流 胃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一种吻合器砧座置入新方法在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斌 任明扬 +2 位作者 蒲敏 邓思寒 周冬兵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90-190,共1页
近年来,虽然腹腔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的食管-空肠吻合仍然有较大难度,而手术的难点在于食管的荷包缝合及圆形吻合器砧座的置入[1].我们从2008年8月开始在腹腔镜全胃切除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吻合器砧座带线拖出法"... 近年来,虽然腹腔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的食管-空肠吻合仍然有较大难度,而手术的难点在于食管的荷包缝合及圆形吻合器砧座的置入[1].我们从2008年8月开始在腹腔镜全胃切除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吻合器砧座带线拖出法"完成砧座置入及食管-空肠吻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切除术 腹腔镜 食管空肠吻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