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学的新对象新方法:虚构人口与人口学风格
1
作者 弗朗索瓦兹·拉沃卡 孙莹(译) 唐伟胜(校)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6,共7页
文章简单回溯了西方人物理论史,指出当代对“虚构人口”的研究兴趣渐浓。“人口学风格”,即一部小说、一种体裁或一个时代“虚构人口”的特征。概念源自作者2015年起开始的一项研究,作者团队建立了一个有15000个有名姓人物和354000个无... 文章简单回溯了西方人物理论史,指出当代对“虚构人口”的研究兴趣渐浓。“人口学风格”,即一部小说、一种体裁或一个时代“虚构人口”的特征。概念源自作者2015年起开始的一项研究,作者团队建立了一个有15000个有名姓人物和354000个无名姓人物的虚构人口数据库,并将这些数据与19世纪中期法国和英国实际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做比较。结果发现:从19世纪早期到中期,小说的平均人物数量有所增加,英国小说的人物数量多于法国小说,女作家小说的人物数量少于男作家,畅销书的人物数量通常多于不那么畅销的小说。作者进而通过比较索菲·柯丹的《克莱尔·达尔博》和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举例说明如何对虚构作品进行人口统计学分析。人口统计学分析使得人们可以揭示体裁演变、可以对虚构作品作出一般性假设以及对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人口 人口学风格 叙事学 虚构作品
下载PDF
群岛思想与关系诗学——论格里桑的“全-世界”文学空间观 被引量:2
2
作者 高方 黄可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43-51,158,共10页
法国当代学者爱德华·格里桑从马提尼克特有的地理样貌出发,对世界文化格局进行了新颖而独特的描绘与构想,阐发出“群岛思想”和“关系诗学”,在此基础上对世界文学空间进行探讨与分析,从群岛语言、共同言语和文学作品在发生地和世... 法国当代学者爱德华·格里桑从马提尼克特有的地理样貌出发,对世界文化格局进行了新颖而独特的描绘与构想,阐发出“群岛思想”和“关系诗学”,在此基础上对世界文学空间进行探讨与分析,从群岛语言、共同言语和文学作品在发生地和世界文学空间之间构建的联系出发,提出一种“全-世界”的总体文学新模态,为世界文学的思考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格里桑 群岛思想 关系诗学 “全-世界” 世界文学
下载PDF
小说何所是? 小说当何为?——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5-131,共7页
在昆德拉的小说诗学中,他特别强调"小说"有两个前提是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的。一是小说要有所"发现":启示人类存在的新维度,是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根本功能,是它站得住脚的道义上的理由。二是必须承认作为独立的艺术... 在昆德拉的小说诗学中,他特别强调"小说"有两个前提是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的。一是小说要有所"发现":启示人类存在的新维度,是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根本功能,是它站得住脚的道义上的理由。二是必须承认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小说的自主性。小说既不提供某一时代的忠实的历史画卷,也不提供对其社会结构的分析批评。小说是透过想象人物的角度对于存在的思考。小说不是作者的自白,而是对置身于变成了陷阱的世界中的人的生活的探索。发现只有小说能够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小说诗学 发现 自主
下载PDF
复活的历史与记忆--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博类题材与记忆共同体重构
4
作者 杨蓥莹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第5期66-68,共3页
告别了传统文博类题材惯用的宏大叙事的高冷感和传统式科普话语的间离感,以怀古思今的抒情性文字多了一些人情味的亲近感,新媒介技术营造了浸入感和互动感,给观众留有思考余地的同时,让观众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寻求答案,契合现代年轻人... 告别了传统文博类题材惯用的宏大叙事的高冷感和传统式科普话语的间离感,以怀古思今的抒情性文字多了一些人情味的亲近感,新媒介技术营造了浸入感和互动感,给观众留有思考余地的同时,让观众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寻求答案,契合现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文化记忆的重构和集体性纽带记忆的激活,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了观众内心的丰盈感和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文化知识 新媒介技术 文化记忆 亲近感 传统式 文博 历史与记忆 科普
下载PDF
法语口语聚焦手法分析
5
作者 井家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第4期89-89,91,共2页
焦点是话语中的信息核心,说话者表达重要信息的过程就叫作"聚焦"。在自然语言中,聚焦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重音和语调聚焦信息;(2)通过特殊句法改变信息分布结构来聚焦信息;(3)通过添加特殊的焦点标记词来聚焦... 焦点是话语中的信息核心,说话者表达重要信息的过程就叫作"聚焦"。在自然语言中,聚焦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重音和语调聚焦信息;(2)通过特殊句法改变信息分布结构来聚焦信息;(3)通过添加特殊的焦点标记词来聚焦信息。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法语口语聚焦手法并分析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 聚焦手法 法语口语
下载PDF
莫迪亚诺《地平线》的记忆叙事
6
作者 赫晶晶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4-131,共8页
《地平线》是莫迪亚诺第一个采用了“充满希望的结尾”的故事,记忆与遗忘在其中相互角力,文本叙事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交替性特征。在叙述机制层面,叙述视角的交替使得记忆成为他者的证词,在不确定中显露出确定性;不同人物话语的交替极大... 《地平线》是莫迪亚诺第一个采用了“充满希望的结尾”的故事,记忆与遗忘在其中相互角力,文本叙事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交替性特征。在叙述机制层面,叙述视角的交替使得记忆成为他者的证词,在不确定中显露出确定性;不同人物话语的交替极大丰富了文本的语义密度,将记忆嵌入多重叙述维度;叙事速度和叙事频率的交替与心理时间的自然进程相呼应,共同构建出莫迪亚诺小说虚实交错的记忆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迪亚诺 《地平线》 叙事交替性 记忆
原文传递
勒克莱齐奥作品中自然空间的构建 被引量:6
7
作者 高方 樊艳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2-130,共9页
从七十年代中期《另一端的旅行》(1975)的创作开始,自然空间在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中逐渐成为重要的叙事空间,与前期创作中的现代都市空间相对立。作者秉承了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希腊思想家的思想,将作为原型的自然四元素土、水、火、气与具... 从七十年代中期《另一端的旅行》(1975)的创作开始,自然空间在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中逐渐成为重要的叙事空间,与前期创作中的现代都市空间相对立。作者秉承了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希腊思想家的思想,将作为原型的自然四元素土、水、火、气与具体的自然如大地、大海、天空等联系起来,构建了诗意的自然空间,在此,人物重新缔结与世界断裂的关系。外在的自然空间与人物内在的精神空间彼此呼应,成为引导人物走向精神启悟的神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自然元素 自然空间
原文传递
感官、神性与乌托邦——论《奥尼恰》中的“风景”
8
作者 樊艳梅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24,共11页
本文以"风景"作为出发点,分析勒克莱齐奥在《奥尼恰》中如何以人物的感知与经验将外在的风景内在化,使自然的风景获得了历史与文化的意义。以"目光"为媒介,人物与风景相遇,与世界结成一种亲密关系。在感官的狂喜、... 本文以"风景"作为出发点,分析勒克莱齐奥在《奥尼恰》中如何以人物的感知与经验将外在的风景内在化,使自然的风景获得了历史与文化的意义。以"目光"为媒介,人物与风景相遇,与世界结成一种亲密关系。在感官的狂喜、神性的启示以及乌托邦梦想的幻灭后,人物最终走向身体与灵魂的蜕变。风景成为人物认识自我、探寻自我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尼恰》 风景 感官 神性 乌托邦
原文传递
Interpreting into a B Language: How It Could Be Raised up to the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Standards 被引量:7
9
作者 勒代雷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6,共5页
The pros and cons of simultaneously interpreting into a foreign languag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difficulties for Chinese- English interpreting are listed and advice is given to trainees on how to work th... The pros and cons of simultaneously interpreting into a foreign languag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difficulties for Chinese- English interpreting are listed and advice is given to trainees on how to work them out one by one.Based on the consensus reached by interpreting schools in the European Union,the paper also lays down directions to trainers on when and how it is advisable to teach simulta- neous interpretation into B,and how to make it acceptable to foreign listen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议翻译 口译 同声传译 训练 汉英对照翻译
原文传递
意义的显性/隐性双态对翻译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MarianneLederer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6,共4页
语言符号的构成成分可以分解为显性成分(或提喻成分)与隐性成分两个部分,这两种成分随意组合,产生符号的意义。有鉴于此,同一文本的不同语言版具有完全重合的显/隐意义结构的可能性几乎完全可以排除。这一现象无可争辩地解释了为什... 语言符号的构成成分可以分解为显性成分(或提喻成分)与隐性成分两个部分,这两种成分随意组合,产生符号的意义。有鉴于此,同一文本的不同语言版具有完全重合的显/隐意义结构的可能性几乎完全可以排除。这一现象无可争辩地解释了为什么对原文显性措辞的直译不可能正确表达其意义。由于处于字面的显性措辞必须得到暗含的相关隐性成分的补充配合才能表达出文本的完整意义,如果要传达原文的概念信息以及(或者)情感信息,在将它翻译成目的语时调整和变动其显性措辞是不可避免的。原文的某些隐性成分需要加以显性化,而原文的一些显性措辞在目的语中会成为冗余,需要删减。这样一来,那些坚持以有别于原文的形式来传达其意义的译者就无可厚非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文本 显性/隐性 提喻 意义 认知/情感输入
原文传递
从《补缸》到《拔兰花》:十九世纪两出中国小戏在法国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仕龙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6-114,共9页
本文探讨了两出中国民间小戏《补缸》与《拔兰花》在法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补缸》首刊于西人在华发行之《中国丛报》,后被法国作家引用,写入虚构游记《开放的中华》,惜未引起西方汉学家注意。《拔兰花》则来自法国驻华使馆人员儒勒&#... 本文探讨了两出中国民间小戏《补缸》与《拔兰花》在法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补缸》首刊于西人在华发行之《中国丛报》,后被法国作家引用,写入虚构游记《开放的中华》,惜未引起西方汉学家注意。《拔兰花》则来自法国驻华使馆人员儒勒·亚冉在上海的观剧经验,剧本经翻译后收录于其法文著作《俗雅中国》,并于1896年在巴黎的"新舞台"上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缸》 《拔兰花》 民间小戏 法国
原文传递
本维尼斯特陈述话语意义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兼论意识与话语流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超彬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69,共14页
本文关注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陈述理论中关于"话语意义"问题的基本观点,欲指出该问题是法国本土语言学从结构主义语言观过渡到当代陈述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桥梁。追其源头,陈述话语行为的形式和意义与结构主义符号的能指和所... 本文关注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陈述理论中关于"话语意义"问题的基本观点,欲指出该问题是法国本土语言学从结构主义语言观过渡到当代陈述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桥梁。追其源头,陈述话语行为的形式和意义与结构主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特性有继承关系,突出表现在语词之间的关联性与整体性。陈述理论开辟的研究道路在法国当代语言学中得到运用和延伸,理论兴趣聚焦在陈述话语行为中话语主体的构建、意向与流动的意识或内心语言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发现,在这些议题上,陈述语言学对结构主义的超越能够与语言现象学相通。本文的主旨在于将本维尼斯特的意义理论置于这些传统与当代法国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观念史体系中考察,进而总结陈述话语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意义的主体话语行为。最后,为了支撑该话语意义的理论论述,本文通过文学话语分析示例,说明整体的动态话语流如何呈现主体的意识。分析可发现,陈述话语意义理论为研究话语与意识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实际操作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 话语意义生成 话语自我调节 元语言话语标记语 身体意向性 内心语言 陈述语言学
原文传递
现代性的追问和中国现代文学法译的多维思考——评《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天楚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08,共5页
1引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而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下,文学、翻译、出版等相关领域都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议题... 1引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而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下,文学、翻译、出版等相关领域都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试图在学理上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更好地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事实上,倘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历史长河我们就会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 现代性 文学走向 多维思考 文学交流 翻译史 翻译理论 个案研究 中国译学
原文传递
本土和国际语境下的当代法国传记片 被引量:1
14
作者 拉斐尔.蒙万 路智淇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通过追溯法国传记片的四个兴盛期,确认其作为法国本土语境下产生的类型片地位,反映法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当代法国传记片倾向于选择近现代人物在公共场合与个人独处时的双重人生。对于其中美国元素和影片国际影响,探讨在风格转换的大潮... 通过追溯法国传记片的四个兴盛期,确认其作为法国本土语境下产生的类型片地位,反映法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当代法国传记片倾向于选择近现代人物在公共场合与个人独处时的双重人生。对于其中美国元素和影片国际影响,探讨在风格转换的大潮下身份挑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语境 国际影响 传记片 法国 当代 社会文化 公共场合 类型片
原文传递
当代法国文学的非现实性与独创性
15
作者 让.贝西埃 沈澍 《上海文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63,69,共7页
对20世纪20—30年代及50—70年代先锋派传统的继承和复兴,与对这一传统的拒绝构成当代法国文学的两大部分。本文通过对40年来当代法国文学小说、诗歌、戏剧和文学批评的一系列分析,指出法国当代文学中两大部分各自的特征,以及法国当代... 对20世纪20—30年代及50—70年代先锋派传统的继承和复兴,与对这一传统的拒绝构成当代法国文学的两大部分。本文通过对40年来当代法国文学小说、诗歌、戏剧和文学批评的一系列分析,指出法国当代文学中两大部分各自的特征,以及法国当代文学与国际当代文学的差异,分析法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及其在国际思想史、艺术史和文学史中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当代文学 先锋派传统 非先锋派 国际当代文学 非现实性 独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