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炮制辅料芝麻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进展
1
作者 曹琰 颜晓静 +3 位作者 承卡 黄玮 刘产明 朱月琴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3期242-246,共5页
芝麻制法是中药特色炮制方法之一,但目前国内对芝麻作为炮制辅料的研究较少。梳理自汉代以来有关芝麻功效和炮制方法的记载,并对芝麻参与补骨脂、苍术、枸杞子等中药的炮制进行了整理总结。经文献考证,古代芝麻炮制方法种类较多,至现代... 芝麻制法是中药特色炮制方法之一,但目前国内对芝麻作为炮制辅料的研究较少。梳理自汉代以来有关芝麻功效和炮制方法的记载,并对芝麻参与补骨脂、苍术、枸杞子等中药的炮制进行了整理总结。经文献考证,古代芝麻炮制方法种类较多,至现代则极大简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各地炮制规范均只收录“生用”或“炒制”法。作为炮制辅料,芝麻制法包括芝麻焙、芝麻炒和芝麻拌蒸3种。芝麻制对饮片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缓和药性,降低毒副作用,如补骨脂、苍术等;二是增强补肝肾作用,如枸杞子、桑叶。现代对于芝麻及芝麻制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和芝麻不同炮制品对药理作用的影响,但芝麻作为辅料在炮制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尚不明确。通过研究相关文献,以期为炮制辅料芝麻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炮制辅料 历史沿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发病机制及其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2
作者 钱煜雯 罗立波 +3 位作者 廉源沛 申春悌 颜晓静 刘潘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8期80-87,共8页
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关联,严重影响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预后。本文综述了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常用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以及近几年针对这一合并症的中药方剂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常规药物的基础上,联合... 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关联,严重影响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预后。本文综述了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常用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以及近几年针对这一合并症的中药方剂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常规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能显著增加疗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抑郁评分,并且相比于抗抑郁药,中药治疗具有不良反应更小、安全性更高的优势,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症 发病机制 中西医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冠心病铁死亡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洁 罗立波 颜晓静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3年第7期91-98,共8页
细胞死亡是生命现象的不可逆停止及生命的结束,是组织器官发育和机体维持稳态必须的生理过程。细胞死亡分为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自噬三种类型,其中细胞死亡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铁死亡(Ferroptosis)是继细胞凋... 细胞死亡是生命现象的不可逆停止及生命的结束,是组织器官发育和机体维持稳态必须的生理过程。细胞死亡分为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自噬三种类型,其中细胞死亡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铁死亡(Ferroptosis)是继细胞凋亡之后又一伟大发现,是一种铁依赖性的,区别于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自噬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1]。铁死亡主要是通过脂质过氧化驱动并依赖于铁的一种死亡过程,其调节代谢的途径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铁代谢、脂质和糖类的代谢以及氨基酸的代谢[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自噬 细胞坏死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死亡 死亡过程 药物干预 氧化还原反应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孟河医派特色炮制猪心血拌丹参及其他炮制品活性成分与抗脑缺血氧化损伤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曾珍 廉源沛 +6 位作者 蔡佳丽 尹春燕 王地均 朱力 刘产明 黄玮 颜晓静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62-171,共10页
目的:分析猪心血拌丹参及其他丹参炮制品中11个小分子活性成分及1个蛋白成分与抗脑缺血氧化损伤的相关性,明确猪心血拌丹参抗脑缺血氧化损伤的关键成分标志物。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丹参、猪心血拌丹参、猪血拌丹参、... 目的:分析猪心血拌丹参及其他丹参炮制品中11个小分子活性成分及1个蛋白成分与抗脑缺血氧化损伤的相关性,明确猪心血拌丹参抗脑缺血氧化损伤的关键成分标志物。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丹参、猪心血拌丹参、猪血拌丹参、酒拌丹参、猪血清转铁蛋白(Tf)拌丹参5种饮片中11种活性成分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丹参不同炮制品中Tf的含量。构建斑马鱼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考察丹参不同炮制品对脑缺血斑马鱼行为轨迹、转基因斑马鱼Tg(elavl3:eGFP)脑神经元损伤及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构建糖氧剥夺/复氧(OGD/R)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模型,以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ROS)、MDA和SOD为评价指标,考察丹参不同炮制品对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判别分析(PLS-DA)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11个小分子活性成分及1个蛋白成分与药效指标进行分析,筛选猪心血拌丹参抗脑缺血氧化损伤的关键成分标志物。结果:与丹参比较,丹参各炮制品中水溶性、脂溶性成分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丹酚酸A成分含量降低;与酒拌丹参比较,猪心血拌丹参、猪血拌丹参及Tf拌丹参中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等成分含量均升高,而丹酚酸A含量降低。ELISA结果显示,猪心血拌丹参、猪血拌丹参及Tf拌丹参中均含有Tf蛋白,且三者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效结果显示,丹参不同炮制品均能改善斑马鱼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的行为缺陷、脑神经元损伤及氧化应激,且猪心血拌丹参组作用最明显。PCA结果显示,丹酚酸B、丹酚酸A、迷迭香酸、紫草酸、丹参素、咖啡酸、丹参酮Ⅱ_(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为丹参及其炮制品中的主要贡献成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隐丹参酮、迷迭香酸、咖啡酸、二氢丹参酮Ⅰ、丹酚酸B、丹参酮Ⅱ_(A)、丹参酮Ⅰ与斑马鱼脑组织中MDA水平呈负相关,紫草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二氢丹参酮Ⅰ、丹酚酸B、Tf与SOD水平呈正相关,迷迭香酸、咖啡酸、二氢丹参酮Ⅰ、丹酚酸B、丹参酮Ⅱ_(A)、丹参酮Ⅰ、丹参素、Tf与斑马鱼脑神经元荧光强度呈正相关;紫草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二氢丹参酮Ⅰ、丹酚酸B、丹参素、Tf与HT22细胞中LDH、ROS、MDA水平呈负相关,与SO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丹参及其不同炮制品抗脑缺血氧化损伤作用存在差异,其中以猪心血拌丹参改善氧化损伤作用最强,这可能与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等成分的含量变化有关,可为明确该孟河医派特色炮制品抗脑缺血质量标志物及阐明其炮制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河医派特色炮制 猪心血拌丹参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定量分析 脑缺血 氧化损伤 转铁蛋白(Tf)
原文传递
孟河医派特色炮制辅料猪心血和猪血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其对丹参抗小胶质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楠 廉源沛 +6 位作者 尹春燕 蔡佳丽 王地均 朱力 刘产明 黄玮 颜晓静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37-145,共9页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考察猪心血(PCB)和猪血(PB)的蛋白差异,并比较二者对丹参(DS)抗小胶质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纳升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法(nLC-MS/MS)联合生物信息学比较PCB和PB模拟胃肠道消化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应用蛋...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考察猪心血(PCB)和猪血(PB)的蛋白差异,并比较二者对丹参(DS)抗小胶质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纳升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法(nLC-MS/MS)联合生物信息学比较PCB和PB模拟胃肠道消化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二者部分共有蛋白和差异蛋白含量;应用皮质酮(CORT)联合脂多糖(LPS)构建BV2神经炎症模型,考察PCB和PB对DS抗炎症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结果: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PCB和PB中共有蛋白69种、差异蛋白68种,其中共有蛋白中包括具有脑靶向作用的转铁蛋白(Tf),二者差异蛋白分别为41、27种。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二者共有T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蛋白肌酸激酶M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体外实验研究发现,与同浓度DS组比较,除100 mg·L^(-1) PB拌DS(PB-DS)组外,PCB拌DS(PCB-DS)组和PB-DS组均能明显抑制BV2炎症细胞的TNF-α和IL-6水平(P<0.05,P<0.01);与同浓度PB-DS组比较,PCB-DS组均能明显抑制BV2炎症细胞TNF-α和IL-6水平(P<0.05,P<0.01)。结论:孟河医派临方特色炮制辅料PCB和PB均能促进DS抑制神经炎症作用,且PCB促进DS抑制作用更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二者存在参与能量代谢相关差异蛋白所致,可为揭示PCB-DS及PB-DS的炮制科学内涵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河医派 特色炮制辅料 猪心血 猪血 液质联用技术 蛋白质组学 BV2细胞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加味血脉通2号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
6
作者 张卫东 赵权 +3 位作者 张琪 廉源沛 朱力 颜晓静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1-69,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加味血脉通2号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进而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研究整合数据库(TCMID)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加...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加味血脉通2号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进而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研究整合数据库(TCMID)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加味血脉通2号颗粒相关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查找与AS相关的靶点,并将二者靶点通过基因标准化后进行映射;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功能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得到活性成分140个,成分相关靶点943个,AS疾病靶点2157个,药物-疾病的交集靶点389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91个,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943个、细胞组成(CC)条目98个、分子功能(MF)条目250个,主要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分解、酶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信号通路149条,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癌症、肿瘤坏死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加味血脉通2号颗粒可能是熊果酸、谷甾醇等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MAPK3、MAPK8、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等多靶点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氧化应激而治疗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加味血脉通2号颗粒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