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穴贴压辨证防治肺癌铂类化疗患者延迟性恶心呕吐的效果
1
作者 张晗 韩英 +3 位作者 张会芳 于中亚 赵嘉敏 王洋洋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3161-3164,共4页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辩证防治肺癌铂类化疗患者延迟性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取肺癌铂类化疗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含铂类联合化疗方案,联合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盐酸托烷止吐,均在用药前1 d接受耳...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辩证防治肺癌铂类化疗患者延迟性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取肺癌铂类化疗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含铂类联合化疗方案,联合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盐酸托烷止吐,均在用药前1 d接受耳穴贴压,至患者化疗用药1周,对照组选择与胃肠功能无关的耳穴穴位,观察组选择胃肠功能相关的耳穴穴位。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饮食、恶心呕吐得分,生活质量和胃动力指标。结果:最终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总体饮食、恶心、呕吐得分低于对照组,其中两组恶心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中恶心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胃动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有3例(7.5%)患者出现局部轻度疼痛和过敏症状。结论:耳穴贴压可改善肺癌铂类化疗患者延迟性恶心呕吐,提高胃动力水平,延缓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安全、便于自我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耳穴贴压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下载PDF
针刺结合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陆忠 孙舟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77-1180,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3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内科住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单...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3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内科住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10 mg,3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150 mg,1次/d;阿司匹林片100 mg,1次/d;西洛他唑片50 mg/次,2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内关、郄门、通里、阴郄等穴位结合中药当归、黄芪等活血方治疗,针刺治疗1次/d,中药1剂/d,分3次口服,均10 d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NO及ET的含量、SV和EF水平、临床指标、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肝肾功能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NO及ET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SV和EF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肝肾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TC及TG的水平则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1%(P〈0.05)。结论:针刺结合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活血方 心绞痛 NO SV
下载PDF
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勇 徐琳媛 +1 位作者 杨振轶 董雪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46-3049,共4页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医院治疗的98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麦粒灸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医院治疗的98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麦粒灸治疗。观察并记录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各方面均不及观察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77.5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术后胃肠动力障碍,可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胃肠动力,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患者认可度高,值得推广以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 麦粒灸 术后胃肠动力障碍 肠鸣音恢复 肛门排气 排便时间
下载PDF
电针治疗术后胃动力障碍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陆忠 《针灸临床杂志》 2005年第3期35-36,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术后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疗程。方法:将12 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 0例,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6 0例,采用西药吗叮啉静脉点滴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1.7% ,对照组为6 8.3% ,经X2 检验,X2 =6...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术后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疗程。方法:将12 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 0例,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6 0例,采用西药吗叮啉静脉点滴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1.7% ,对照组为6 8.3% ,经X2 检验,X2 =6 .91,P <0 .0 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有效率为98.4 % ,对照组为88.3% ,经X2 检验,X2 =4 .82 ,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在两组治愈患者中,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4 5例(81.8% ) ,对照组治愈13例(31.7% ) ,经X2 检验,X2 =2 4 .6 6 ,P <0 .0 0 5有极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治愈患者的疗程短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动力障碍 手术后
下载PDF
针刺治疗中枢性呃逆128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陆忠 《上海针灸杂志》 2004年第12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针刺治疗 中枢性呃逆 呼吸中枢 脑干迷走神经
下载PDF
针刺配合拔罐治疗职业倦怠感45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孙舟红 《山东中医杂志》 2008年第11期761-762,共2页
关键词 针刺 拔罐 职业倦怠
下载PDF
体针调周法结合耳针治疗肝郁肾虚型月经不调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杨振轶 孙舟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第10期16-18,共3页
目的比较体针调周法结合耳针与体针调周法治疗肝郁肾虚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辩证选取2017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66例肝郁肾虚型月经不调的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体针月经调周针刺结合耳针治疗的方法... 目的比较体针调周法结合耳针与体针调周法治疗肝郁肾虚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辩证选取2017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66例肝郁肾虚型月经不调的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体针月经调周针刺结合耳针治疗的方法.治疗周期3个月.对照组采取体针月经调周针刺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总有效率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治疗周期增加,两组积分差异加大.结论体针调周法结合耳针优于单纯体针调周法治疗肝郁肾虚型月经不调.且疗效随治疗周期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周法 耳针 月经不调
下载PDF
针刺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花粉症36例
8
作者 陆忠 《江西中医药》 2014年第8期59-60,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花粉症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瑞士人花粉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背部走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治疗12次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积分...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花粉症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瑞士人花粉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背部走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治疗12次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针配合背部走罐是一种治疗花粉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走罐 花粉症 鼻炎
下载PDF
通督调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鑫 陈朝明(指导) 《光明中医》 2023年第6期1106-1109,共4页
目的探讨通督调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接诊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治疗组采用通督调任法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 目的探讨通督调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接诊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治疗组采用通督调任法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督调任法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显著,为中医临床提出新的治疗思路,为新的临床思路提供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调任法 针灸疗法 慢性盆腔炎
下载PDF
近10年基于fMRI的得气研究概况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壮 王亚峰 +7 位作者 孙俊俊 胡妮娟 吴桂雯 胡尚卿 王培 赵珉一 马良宵 朱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5-450,共6页
目的:总结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得气的中枢机制领域的研究内容,探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经验教训。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 Med数据库有关fMRI得气研究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献从... 目的:总结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得气的中枢机制领域的研究内容,探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经验教训。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 Med数据库有关fMRI得气研究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献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试验设计、受试者纳入、穴位选取以及得气评价方法)上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8篇以fMRI技术研究得气中枢机制的文献。根据纳入文献的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2个不同方向的得气中枢机制研究:得气研究以及得气感研究。得气研究多为比较得气与否在脑功能活动上的差异,以总结得气的中枢响应模式;得气感研究则是将得气状态下不同得气感及得气感强度在中枢反应上的特点进行比较,来归纳不同得气感成分及强度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近10年该类研究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试验设计较为多样,以随机对照试验及配对试验设计较多。研究的受试对象以健康人为主,研究的穴位以单穴居多,研究的主要穴位有足三里、外关、合谷等。得气评价方法以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得气与否及不同得气感对脑功能活动影响的研究。当前研究可证实得气与否及不同得气程度具有显著不同的脑功能活动,且不同腧穴得气有其特异性激活。得气感程度与脑区激活程度呈正相关。刺痛感不属于得气感成分。结论:当前的得气fMRI研究的数量及质量有待提升,研究内容相对单一,研究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得气fMRI研究得到的结果多为得气反应于中枢层面的现象,而亟需通过这些现象总结出得气与中枢效应的本质联系,揭示得气的作用机制。得气对脑功能活动的特异性影响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功能磁共振成像 得气
原文传递
点刺四缝、八髎穴治疗食积内热型小儿功能性便秘48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陆忠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2-363,共2页
功能性便秘(function constipation,FC)是指以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为症状,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胃肠道疾病,是儿科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据调查,在我国2~12岁儿童中,功能性便秘发病率可达4.4%,其中2~6岁儿童... 功能性便秘(function constipation,FC)是指以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为症状,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胃肠道疾病,是儿科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据调查,在我国2~12岁儿童中,功能性便秘发病率可达4.4%,其中2~6岁儿童发病率为6.06%,7~12岁儿童发病率为3.9%。现代医学治疗该病主要使用蓬松剂、渗透性泻剂、促胃肠动力药、微生态制剂等,因小儿依从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食积内热 针刺 四缝 八髎
原文传递
45℃艾灸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清ox-LDL、NO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苏方方 高建芸 +3 位作者 王桂英 陈若暘 王耀帅 张会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38℃、45℃)艾灸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清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45℃艾灸调脂效应及抗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的相关性。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38℃、45℃)艾灸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清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45℃艾灸调脂效应及抗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的相关性。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38℃艾灸组和45℃艾灸组,每组15只。正常组不予处理;其余3组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8周,造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处理,38℃艾灸组和45℃艾灸组均取"神阙"和"足三里"穴,给予不同温度艾灸治疗,温度分别控制在(38±1)℃、(45±1)℃,每次每穴艾灸10 min,隔日1次,治疗4周。治疗结束取血清,采用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酯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ox-LDL、NO水平。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TC、TG、LDL-C升高(均P<0.01);45℃艾灸组与模型组、38℃艾灸组比较,TC、TG、LDL-C降低(P<0.01,P<0.05);38℃艾灸组与模型组比较,TC、TG、LDL-C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ox-LDL增高、NO降低(均P<0.01);45℃艾灸组与模型组、38℃艾灸组比较,ox-LDL降低,NO升高(P<0.01,P<0.05);38℃艾灸组与模型组比较,ox-LDL降低,NO升高(均P<0.05)。结论:45℃艾灸对高脂血症大鼠有调脂作用,可通过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多途径调节血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艾灸 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 一氧化氮(NO) 调脂效应 抗氧化应激 血管内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