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常德方言男性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文化内涵 |
易亚新
|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0
|
|
2
|
杨嗣昌旅游文学作品中的常德城市形象 |
梁颂成
|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3
|
传授系统理论 讲求学练结合——《文献学》课程设置刍论 |
周尚义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4
|
中学语文教学的系统论审视 |
刘赤符
|
《武陵学刊》
|
1999 |
0 |
|
5
|
论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体系 |
邓楠
|
《武陵学刊》
|
1999 |
0 |
|
6
|
多彩斑斓的新生活画卷──读彭其芳写家乡常德的散文 |
段大明
|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0 |
|
7
|
汉语“使役”“被动”规律性演变的方言佐证——汉寿方言中的“等”字被动句 |
何忠东
李崇兴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0
|
|
8
|
论汉语外来词分类的层级性 |
吴传飞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9
|
|
9
|
“V+数词(一)+动量词+N”的认知分析 |
田皓
甘智林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6
|
|
10
|
宋代贬谪诗文的高旷情怀述论 |
周尚义
|
《湖南社会科学》
|
2002 |
5
|
|
11
|
高原:昌耀诗魂 |
张文刚
|
《求索》
CSSCI
|
2002 |
4
|
|
12
|
论莫泊桑的文学观 |
邓楠
杨志平
|
《武陵学刊》
|
1999 |
2
|
|
13
|
“着”的结构自足功能 |
丁加勇
|
《武陵学刊》
|
1999 |
2
|
|
14
|
唐代诗人李贺科举就试论考 |
周尚义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5
|
神话的隐喻 人性的悲剧──从荣格的原型论看《蝇王》的人物塑造及其意义 |
邓楠
|
《武陵学刊》
|
1999 |
2
|
|
16
|
《助字辨略》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初探 |
徐望驾
|
《武陵学刊》
|
1999 |
2
|
|
17
|
苦难里的“白色花”和黑夜中的“三弦琴”——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诗歌意象建构分析 |
张文刚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18
|
维特的自我救赎——关于维特之死的一种解读 |
邓楠
杨华
|
《鄂州大学学报》
|
2002 |
2
|
|
19
|
易安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
周尚义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6
|
|
20
|
《世说新语》中的儿童话语艺术 |
何忠东
|
《武陵学刊》
|
199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