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情进展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30例,均经头部MR血管...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情进展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30例,均经头部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用3.0 T HR-MRI对椎-基底动脉斑块进行检查,评估斑块性质及稳定性,根据斑块稳定性结果分为稳定组(16例)与不稳定组(14例)。随访24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就诊至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时间及比例。结果不稳定组发生后循环梗死时间明显短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7.0,20.0)个月比24.0(22.5,24.0)个月,Z=-2.755,P<0.05]。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比例分别为5/16、8/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对后循环缺血疾病的进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情进展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30例,均经头部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用3.0 T HR-MRI对椎-基底动脉斑块进行检查,评估斑块性质及稳定性,根据斑块稳定性结果分为稳定组(16例)与不稳定组(14例)。随访24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就诊至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时间及比例。结果不稳定组发生后循环梗死时间明显短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7.0,20.0)个月比24.0(22.5,24.0)个月,Z=-2.755,P<0.05]。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比例分别为5/16、8/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对后循环缺血疾病的进展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