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常学向 赵文智 田全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6,共9页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短缺,威胁干旱区绿洲安全。回顾并综述了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干旱区山地仍需要评估优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趋势,从多尺度、多界面、多学科、多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的综合研究,以促进干旱区山地生态学的发展,为干旱区管理部门提供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制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干旱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 森林生态水文过程 干旱区高寒山地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区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
2
作者 陈亚宁 朱成刚 +1 位作者 李稚 方功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3-740,共8页
昆仑山北坡区域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关键通道,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系统分析显示,昆仑山北坡区域目前存在的水资源利用上线偏低、水利工程... 昆仑山北坡区域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关键通道,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系统分析显示,昆仑山北坡区域目前存在的水资源利用上线偏低、水利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产业布局相对单一且缺少重要产业布局,以及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和发展机遇,提出加快构建经济带城市群体系,打造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昆仑山北坡经济带,大幅提升水资源上线和水利工程管控能力,为昆仑山北坡农业提质增效提供水资源保障,系统打造昆仑山北坡农-林-牧复合基地,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能补水,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兵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昆仑山北坡经济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等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加快昆仑山北坡经济带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水利工程建设 农-林-牧复合基地 兵地优势互补 昆仑山北坡
下载PDF
基于Priestley-Taylor方法的中亚干旱区实际蒸散特征及归因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卓怡 郝兴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5-1093,共9页
蒸散是水—能—碳循环之间的纽带,了解蒸散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对中亚干旱区水资源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Priestley-Taylor方法,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9年中亚干旱区蒸散的时空变化,采用... 蒸散是水—能—碳循环之间的纽带,了解蒸散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对中亚干旱区水资源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Priestley-Taylor方法,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9年中亚干旱区蒸散的时空变化,采用Lindeman-Merenda-Gold方法定量评估了不同驱动因素对蒸散各组分的绝对贡献,并以各组分对蒸散变化的贡献加权,评估了各驱动因素对蒸散的贡献。结果表明:中亚干旱区蒸散整体以1.45mm·a^(-1)的速度波动上升,其变化趋势呈“东升西降”的空间分布;植被蒸腾、蒸发、冠层截留蒸发的变化趋势分别是2.46 mm·a^(-1)、-1.03 mm·a^(-1)、0.02 mm·a^(-1),三者对蒸散变化的贡献分别是70.09%、29.34%、0.57%;植被蒸腾和冠层截留蒸发的主导因素是NDVI,蒸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总体上,NDVI是中亚干旱区蒸散变化的主导因素,其绝对贡献为2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时空变化 归因 贡献 中亚 干旱区
下载PDF
新疆南疆棉花“干播湿出”种植技术应用现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4
作者 王一琪 张文太 +1 位作者 田长彦 买文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期62-65,共4页
棉花是新疆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而南疆又是新疆棉花的主产区,产量占全疆的80%。长期以来,南疆棉区普遍采用“湿播干出”的种植模式,即除了在棉花生育期进行常规灌溉外,还需要进行冬灌和春灌,起到压盐、提高播种期土壤墒情和改善土壤水分... 棉花是新疆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而南疆又是新疆棉花的主产区,产量占全疆的80%。长期以来,南疆棉区普遍采用“湿播干出”的种植模式,即除了在棉花生育期进行常规灌溉外,还需要进行冬灌和春灌,起到压盐、提高播种期土壤墒情和改善土壤水分的作用。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南疆棉区开始尝试采用北疆“干播湿出”的栽培方式种植棉花,但整体效果不甚理想。通过文献综述,探讨造成南疆推行“干播湿出”栽培方式不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棉花 干播湿出 节水控盐 解决策略
下载PDF
基于竞争态模型的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格局演化与提升路径研究
5
作者 石贵 王娅 +3 位作者 杨国靖 李军豪 周立华 裴孝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6,共18页
草食畜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准确把握各区域畜牧发展格局,保障区域内草食畜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显得愈发重要。本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甘肃农村年鉴》《甘肃发展年鉴》中牛和... 草食畜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准确把握各区域畜牧发展格局,保障区域内草食畜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显得愈发重要。本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甘肃农村年鉴》《甘肃发展年鉴》中牛和羊养殖数据,利用竞争态模型、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1991-2019年甘肃省在省、市、县3个尺度下牛羊养殖竞争态现状、转移模式与重心迁移模式,并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两个角度分析了其相关因素,并讨论了甘肃省未来畜牧养殖策略。结果表明:1)竞争态的转移具有规律性,维持“瘦狗-幼童”的低质量循环、“明星-金牛”的高质量循环,两个循环间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甘肃省于2006年后完成了两个循环间的跨越,并保持高质量循环至今;2)畜牧养殖的竞争态转移模式、重心迁移模式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表现出较高的契合度,可以作为养殖策略选择的重要指标;3)甘肃省下一步应采取扩张战略,扩张省内呈明星态的养殖地、稳固金牛型养殖地,对瘦狗型养殖地与幼童型养殖地可能需考虑紧缩战略。本研究旨在为区域草食畜牧业的合理发展与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态模型 草食畜牧业 重心转移 战略选择 甘肃省
下载PDF
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生态补偿标准的模拟与分析--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
6
作者 胡潇月 邓晓红 李宗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51-8763,共13页
生态补偿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补偿标准的制定是实施“双赢”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将生态补偿标准纳入... 生态补偿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补偿标准的制定是实施“双赢”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将生态补偿标准纳入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复杂系统之中,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将不同的发展情景和补偿标准相结合,仿真模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甄选更适合祁连山国家公园“双赢”目标实现的发展路径和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发现:(1)通过发展路径规划和补偿标准优化,祁连山国家公园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双赢”。在不同的发展情景中,综合协调情景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双赢”发展的最优方案,该情景能兼顾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指数达到最大值。(2)综合协调情景下,当补偿标准区间为129.84—149.24元/hm^(2),为“双赢”目标实现下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相对最优方案。(3)经济优先情景下,当补偿标准维持现状(128.55元/hm^(2))不变时,为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相对最优方案。(4)延续现状和生态优先情景下,当补偿标准区间为131.12—173.01元/hm^(2),为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相对最优方案。从系统视角剖析祁连山国家公园“双赢”的演化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做出片面的发展决策,研究结果不仅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提供行动指南,其研究思路和方案设计对其他国家公园实现“双赢”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乡村振兴 生态保护 系统动力学 祁连山国家公园
下载PDF
基于CMIP6模式的中国西北地区干旱时空变化
7
作者 山建安 朱睿 +3 位作者 尹振良 杨华庆 张薇 方春爽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729,共13页
基于西北地区的152个气象台站和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6)的16个气候模式输出资料,采用RoMBC(Robust Multivariate Bias Correction)方法对CMIP6模式数据进行偏差校正,构建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 基于西北地区的152个气象台站和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6)的16个气候模式输出资料,采用RoMBC(Robust Multivariate Bias Correction)方法对CMIP6模式数据进行偏差校正,构建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西北地区历史及未来4种情景下(SSP1-2.6、SSP2-4.5、SSP3-7.0、SSP5-8.5)的干旱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历史和未来情景下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温速率为0.15~0.74℃·(10a)^(-1),降水增加速率为2.71~14.83 mm·(10a)^(-1)。(2)历史(1975—2014年)西北地区年、季节尺度SPEI整体呈下降趋势,春季下降速率最大,为0.19·(10a)^(-1),年、春季、冬季大部分地区干旱趋势加重,干旱频率轻中旱高于重特旱,东部干旱频率高于西部。(3)未来情景下(2020—2100年)SSP1-2.6情景有干旱趋势但无明显干旱特征,其余3种情景干旱次数增加、干旱趋势加重、干旱频率提高,SSP5-8.5情景下干旱最为明显。该研究通过气象数据和模式数据揭示了西北地区的干旱时空发展规律,可为西北地区干旱风险评估、水资源科学管理及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I 干旱时空格局 CMIP6 西北地区
下载PDF
新疆草地生态健康智能监测网络体系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春波 李刚勇 +5 位作者 彭建 李均力 赵炎 周乐 谭学周 范天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0-1434,共15页
针对新疆天然草地面积广、类型多与监测评价复杂的特征,本研究重点阐述了构建新疆草地生态健康智能网络监测的紧迫性(超载过牧导致荒漠化及其灾害频发)、总体技术框架以及实施途径。新疆草地生态健康智能监测网络系统,由3个子系统(草地... 针对新疆天然草地面积广、类型多与监测评价复杂的特征,本研究重点阐述了构建新疆草地生态健康智能网络监测的紧迫性(超载过牧导致荒漠化及其灾害频发)、总体技术框架以及实施途径。新疆草地生态健康智能监测网络系统,由3个子系统(草地生态健康监测、评估与预警)和1个云数据库(“星-空-地-土”一体化云数据)组成。草地生态健康监测子系统(物联感知系统),由感知层、传输层和数据中心组成,能够获取草地生物特征指标、生物物理指标与生态系统指标;草地生态健康评估子系统,一套草地生态健康评价综合体系用于快速、准确地定量评估草地生态健康状况;草地生态健康预警子系统,一种高度耦合草地生态健康感知与评估的智能化预警系统,致力于短期草地非生物灾害(旱灾、雪灾与火灾)与生物(鼠害、虫害、毒草与害草)灾害的预警。“星-空-地-土”一体化云数据,由星基、空基与地基协同的立体监测网络及其相关硬件、软件组成,实现了草地生态健康的智慧监测与多源数据汇总。草地生态健康智能监测网络系统的有效运转,需要政府政策支持、行业部门引导和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这对新疆草地绿色发展与高质量生态建设,尤其新疆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生态系统健康 监测-评估-预警智能网络 智慧草原 “星-空-地-土”立体监测 草地非生物灾害与生物灾害
下载PDF
半干旱区典型沙地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及沙漠化防治建议
9
作者 卢建男 李玉强 +3 位作者 赵学勇 李宝成 王旭洋 张蕊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4-292,共9页
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沙地生态环境经历了快速的人类活动正负向干扰过程,集中体现在“破坏利用”和“保护恢复利用”两个阶段。粗放式发展模式引发了一系列诸如土... 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沙地生态环境经历了快速的人类活动正负向干扰过程,集中体现在“破坏利用”和“保护恢复利用”两个阶段。粗放式发展模式引发了一系列诸如土地沙漠化、水资源过度利用及生态失衡等问题。选取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及呼伦贝尔沙地(四大沙地)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半干旱区典型沙地自然要素的地域分异特征、沙漠化土地时空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植被-土壤特征协同演变等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成果;根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脆弱生态系统土地沙漠化态势及其治理现状认为,未来亟须在政策主导下的沙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和基于区域水量平衡的生态恢复及植被稳定性等方面加强研究,科学推进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半干旱沙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沙地 自然要素 沙漠化 生态治理
原文传递
2000—2020年河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薛健 李宗省 +2 位作者 陈雪娇 周慧玲 桂娟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7期1-12,共12页
河西地区是我国“三区四带”和甘肃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利用InVEST模型、USLE方程与修正风蚀方程等评价方法,结合河西地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质地等... 河西地区是我国“三区四带”和甘肃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利用InVEST模型、USLE方程与修正风蚀方程等评价方法,结合河西地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质地等数据,对2000—2020年河西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量化,并分析各项功能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识别河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高、中、低值区。结果表明:2000—2020年河西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向好,但波动较大,稳定性有待增强。受气候条件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发现林地与草地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海拔在2 500~3 500 m和缓坡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优。2000—2020年河西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最优年份为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低值区主要位于河西地区西北部的平原地带,占比41%。生态修复时要减少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区域的土壤保持与防风固沙能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中值区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的浅山区以及走廊绿洲,占比35%。其巩固提升对策要重点关注农牧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问题,对区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减少人地矛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高值区集中在祁连山区,占比24%,是为整个河西地区提供生态资源与产品的关键区与重点区。今后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影响因素 InVEST模型 河西地区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水资源科学考察初报
11
作者 朱成刚 陈亚宁 +5 位作者 张明军 车彦军 孙美平 赵锐锋 汪洋 刘玉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7-1105,共9页
2021年10月首批启动了第三次新疆科学考察——“昆仑山北坡水资源开发潜力及利用途径科学考察”。结合多源遥感信息和2022—2023年野外科考工作,对昆仑山北坡的水文水资源变化和水资源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昆... 2021年10月首批启动了第三次新疆科学考察——“昆仑山北坡水资源开发潜力及利用途径科学考察”。结合多源遥感信息和2022—2023年野外科考工作,对昆仑山北坡的水文水资源变化和水资源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昆仑山北坡山区的气温、降水分别以0.14℃·(10a)^(-1)和6.53 mm·(10a)^(-1)幅度增加。(2)冰川变化相对稳定,积雪面积和积雪深度表现为略微增加。(3)永久性水体和季节性水体面积分别显著增加79.89%和144.49%。(4)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的阿牙克库木湖和阿其克库勒湖两大湖泊的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68.91%和58.22%,盆地内多条河流具备水资源开发潜力。(5)昆仑山北坡陆地水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表现为从西向东增加趋势越加显著。(6)昆仑山北坡的主要河流和田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年均径流量2010—2023年较1957—2023年分别增加了20.24%、27.85%和45.17%。(7)基于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拟预测至21世纪中后叶,主要河流径流量将保持上升态势,区域水资源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昆仑山北坡的水资源禀赋可为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水资源保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北坡 气候变化 水资源 湖泊面积 径流
下载PDF
供需平衡视角下昆仑山北坡县域单元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初探
12
作者 周洪华 杨玉海 +1 位作者 朱成刚 方功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6-1115,共10页
定量分析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有助于明晰区域水资源禀赋,对区域未来水资源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供需水量平衡,从地表径流量、生态需水量、地表水可利用量角度,初步探讨了昆仑山北坡县域单元的地表水资... 定量分析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有助于明晰区域水资源禀赋,对区域未来水资源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供需水量平衡,从地表径流量、生态需水量、地表水可利用量角度,初步探讨了昆仑山北坡县域单元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以期为昆仑山北坡科学规划和兵团南进布局提供水资源保障依据。结果表明:(1)昆仑山北坡河流径流2000年后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河流2001—2010年年均径流量较2000年以前平均增加了23.36%,2011—2020年较2000年以前平均增加了42.89%,其中车尔臣河增幅最大,和田河增幅最小。(2)车尔臣河流域、克里雅河流域和和田河流域的生态基流量分别为4.67×10^(8)m^(3)、5.38×10^(8)m^(3)和20.26×10^(8)m^(3),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分别为4.34×10^(8)m^(3)、4.00×10^(8)m^(3)和2.62×10^(8)m^(3)。(3)昆仑山北坡各县域单元现状地表水已用水量范围为0.1×10^(8)~8.73×10^(8)m^(3),地表水资源潜力范围为-0.07×10^(8)~3.17×10^(8)m^(3),空间差异非常显著,其中水资源潜力大于2.00×10^(8)m^(3)的有墨玉县、铁门关市38团、策勒县、且末县、和田县、民丰县和洛浦县。现状区域的地表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上限偏低,虽有潜力但有水难用,未来昆仑山北坡各县域单元需制定修编更为适宜的地表水资源规划并加强基础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地表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北坡 地表径流 供需平衡 生态需水 地表水资源潜力
下载PDF
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典型湖泊水量蒸发损失估算
13
作者 李稚 朱成刚 +5 位作者 汪家友 刘永昌 王川 张雪琪 韩诗茹 方功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63-1276,共14页
湖泊水量蒸发损失估算对于应对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计算分析了过去20 a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典型湖泊实际蒸散发(ET)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经验公式估算了湖泊蒸发损失水量,同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影... 湖泊水量蒸发损失估算对于应对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计算分析了过去20 a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典型湖泊实际蒸散发(ET)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经验公式估算了湖泊蒸发损失水量,同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影响湖泊水量蒸发损失变化的潜在因子。研究发现:(1)2001-2020年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的阿牙克库木湖、阿其克库勒湖和鲸鱼湖的年ET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又缓慢增加的波动下降趋势,波峰和波谷均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2年左右,空间上表现为ET整体下降而湖泊边缘呈上升趋势。(2)3个典型湖泊的ET在年内呈倒U形变化,其中阿牙克库木湖的ET在6月达到峰值,其他2个湖泊的ET均在7月达到峰值。(3)2001-2020年3个典型湖泊的蒸发水量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阿牙克库木湖的蒸发水量最高,平均约为10.33×10^(8)m^(3)·a^(-1),阿其克库勒湖的蒸发水量次之(4.54×10^(8)m^(3)·a^(-1)),鲸鱼湖的蒸发水量最低(3.33×10^(8)m^(3)·a^(-1))。(4)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显示,湖泊面积是影响湖泊蒸发水量的重要因素,经向风速、最高气温和降水的增加等因素也是驱动蒸发变化的重要原因,累计贡献率超过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湖泊面积变化 蒸发损失水量 驱动因素 库木库里盆地 东昆仑
下载PDF
脱硫石膏在碱土改良中的无机固碳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炳铭 冯文婷 +2 位作者 王玉刚 陈园园 李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7-257,共11页
脱硫石膏溶解产生的Ca^(2+)会和土壤中含碳的阴离子(CO_(3)^(2–)、HCO_(3)^(–))发生反应,最终将CO_(2)吸收并固定为土壤无机碳。脱硫石膏在碱土改良中的无机固碳作用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阜康三工河流域的荒漠碱土为... 脱硫石膏溶解产生的Ca^(2+)会和土壤中含碳的阴离子(CO_(3)^(2–)、HCO_(3)^(–))发生反应,最终将CO_(2)吸收并固定为土壤无机碳。脱硫石膏在碱土改良中的无机固碳作用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阜康三工河流域的荒漠碱土为研究对象,以脱硫石膏为钙源物对0~20 cm土层进行改良。探究不同时间0~40 t·hm^(-2)脱硫石膏施用量下土壤无机碳(SIC)和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的变化,从而研究碱土改良中的无机固碳作用。结果表明:施用脱硫石膏能显著减轻土壤碱害(pH下降),增加土壤盐分,同时具有无机固碳作用(SIC和SICD上升)(P<0.05)。脱硫石膏最佳施用量为30 t·hm^(-2),此时改良土层pH降至最低(8.24)。改良后0~46 d SIC含量相较对照组增加0.93 g·kg^(–1),SICD增加0.29 kg·m^(-2)(即CO_(2)固定量为1.06 kg·m^(-2))。改良过程中,脱硫石膏施用量与SIC、SO_(4)^(2–)和Ca^(2+)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CO_(3)^(2–)、HCO_(3)^(–)和Na^(+)呈显著负相关(P<0.05)。气候因子对土壤无机固碳存在影响,增大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会抑制SIC含量和SICD增加,而增大风速、温度和太阳总辐射则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施用脱硫石膏改良碱土能增加土壤固碳潜力提供了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 脱硫石膏 固碳 土壤无机碳 碱土
下载PDF
基于UPLC-Q-Exactive MS技术3种核桃类种仁中甘油酯组成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文玥 许梦洋 +3 位作者 柳成航 王紫嫣 郭忠仁 贾晓东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7,共11页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Q-Exactive MS)技术比较分析了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胡桃(Juglans regia Linn.)和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K.Koch〕3种木本油料作物种仁中甘油酯...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Q-Exactive MS)技术比较分析了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胡桃(Juglans regia Linn.)和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K.Koch〕3种木本油料作物种仁中甘油酯的组成及差异,结合LipidSearch软件和混合脂质内标对脂质分子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种核桃类种仁中均鉴定到298个甘油酯,包括245个甘油三酯、38个甘油二酯、1个单半乳糖甘油二酯、9个双半乳糖甘油二酯和5个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到104个变量投影重要度(VIP)大于1的脂质分子。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种仁中甘油三酯的主要脂肪酸为油酸,胡桃种仁中甘油三酯的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3种核桃类种仁中甘油二酯的主要脂肪酸均为亚油酸,其次为油酸。山核桃和薄壳山核桃种仁的甘油酯组成更为相近。UPLC-Q-Exactive MS可作为鉴别这3种木本油料作物种仁中甘油酯组成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胡桃 薄壳山核桃 甘油酯 脂肪酸 UPLC-Q-Exactive MS
下载PDF
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能源结构调整路径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包佳玉 李祥龙 +1 位作者 胡启文 李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0-498,共9页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能源消费 时空特征 调整路径 新疆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河西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一丹 姚晓军 +1 位作者 李宗省 胡家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河西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优先区,而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段,开展该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及驱动力定量分析对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综合作用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河西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优先区,而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段,开展该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及驱动力定量分析对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综合作用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MOD17A3产品数据、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R-贡献率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河西地区植被NPP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覆被和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西地区耕地、水域和居民建筑用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而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且2010年后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整体动态度显著提高,其中,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主导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换。(2)河西地区整体植被NPP呈增长趋势,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的变化斜率分别为0.86和1.29,且植被NPP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由东南向西北递减。(3)2000—2020年河西地区LUCC对植被NPP的影响逐渐增大,且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贡献率普遍高于LUCC,但二者对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所起的作用不同,表现为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植被NPP影响因子以气候变化为主导,未利用土地和居民建筑用地的植被NPP影响因子逐步以LUCC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河西地区
下载PDF
盐结皮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影响下的能量平衡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弘超 李新虎 +1 位作者 郭敏 李佳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432,共9页
地表能量平衡是地气交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探究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对了解地表的热量传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能量平衡在盐结皮土壤形成过程下的变化特征的研究未见报道,主要难点在于缺少盐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表面反照... 地表能量平衡是地气交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探究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对了解地表的热量传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能量平衡在盐结皮土壤形成过程下的变化特征的研究未见报道,主要难点在于缺少盐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表面反照率的计算方法,严重影响了盐渍化土壤热量传输的精确定量描述。因此,利用模拟试验结合能量平衡模型,应用反照率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盐结皮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下能量平衡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Logistic增长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盐结皮在土壤表面的形成发育过程(R2=0.99)。(2)在持续照射条件下(1000 W·m^(-2),16 d),随着盐结皮的持续发育,盐结皮土壤的反照率比对照高出0.15~0.41,从而显著降低了土壤对热量的吸收,导致盐结皮土壤表面温度比对照降低了16℃。(3)盐结皮土壤的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在反照率和表面温度影响下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7.9%、52.4%、46.8%和47.4%,显著影响了土壤的剖面温度。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盐结皮影响下的土壤水热传输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结皮 反照率 土壤表面温度 能量平衡
下载PDF
刈割对豆科和非豆科植物叶片内稳性及叶片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艺 宋佼阳 +4 位作者 张玉林 柴旭田 张志浩 ISLAM Waqar 曾凡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3-1521,共9页
为了明确豆科和非豆科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养分利用策略的差异。本试验以典型豆科植物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非豆科植物菊苣(Cichorium intybus)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年7月14日(播种后第60 d)、2021年8月3日(播种后第80 d)和2021年... 为了明确豆科和非豆科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养分利用策略的差异。本试验以典型豆科植物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非豆科植物菊苣(Cichorium intybus)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年7月14日(播种后第60 d)、2021年8月3日(播种后第80 d)和2021年8月24日(播种后第100 d)采集地上部分和土壤样品,计算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结果表明:2种植物叶片氮钾比在播种后第80 d刈割显著高于播种后第100 d刈割,而叶片磷钾比表现相反趋势(P<0.05)。播种后第100 d刈割,苜蓿叶片全氮含量和氮磷比显著高于菊苣(P<0.05)。菊苣和苜蓿的叶片氮、磷和钾的内稳性指数均表现为H N>H K>H P,表明植物对氮元素的调控能力更强。这项研究发现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存在物种间差异,这种差异是物种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与自身遗传特征有关,具有相对稳定性,并非全部受制于土壤养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植物养分 内稳性指数 土壤特性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杨军刚 张玲卫 +4 位作者 郭星 陆永兴 郭浩 张元明 周晓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46-2954,共9页
为了探究沙漠不同生物土壤结皮类型覆盖下土壤有机碳(SOC)垂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理化因素的关系,解析影响因素,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藻类、藓类生物土壤结皮和裸沙三种不同地被覆盖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不同类型结皮样品及其下... 为了探究沙漠不同生物土壤结皮类型覆盖下土壤有机碳(SOC)垂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理化因素的关系,解析影响因素,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藻类、藓类生物土壤结皮和裸沙三种不同地被覆盖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不同类型结皮样品及其下层0—2 cm、2—5 cm、5—10 cm、10—20 cm、20—30 cm、30—50 cm、50—70 cm以及70—100 cm土层土壤(裸沙对照),测定不同土层的SOC含量及土壤理化指标,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地被类型下0—100 cm SOC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在10—30 cm土层存在SOC含量升高的现象,藓类、藻类和裸沙三种地被类型0—100 cm土层SOC含量范围分别在:1.61—2.70、1.41—2.56、1.21—1.92 g/kg;(2)不同地被类型下同一土层SOC含量在0—5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5—100 cm土层SOC整体无显著差异,同层SOC含量均表现为:藓类>藻类>裸沙对照;(3)Pearson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被覆盖下SOC含量与养分(全氮、全磷)呈现正相关关系,与pH和电导率(EC)呈现负相关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和粒径(砂粒占比)是影响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其中粒径是裸沙和藻类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藓类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是养分(全磷)。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会逐步提高土壤碳的积累,改变SOC的垂直分布特征,对SOC的影响主要集中在5 cm以上土层,土壤理化特征对垂直分布特征具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土壤有机碳 理化性质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垂直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