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平湖市庄桥坟遗址刻画符号简述
1
作者 秦晓杰 《草原文物》 2020年第2期36-45,共10页
庄桥坟遗址作为长江下游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聚落遗址,大量的刻画符号是其重要的文化成就之一。但遗址的刻画符号多数为抽象符号,少量象形符号,还远未达到可以用语句的方式系统记录语言的程度,所以属于原始记事的性质,具... 庄桥坟遗址作为长江下游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聚落遗址,大量的刻画符号是其重要的文化成就之一。但遗址的刻画符号多数为抽象符号,少量象形符号,还远未达到可以用语句的方式系统记录语言的程度,所以属于原始记事的性质,具有表意功能。而石钺上排行连刻的符号,因其特殊性和文字的属性非常相似,可以归属具有鲜明浓厚地方特色的原始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桥坟遗址 刻画符号 良渚文化 原始文字
下载PDF
浙江省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石犁的保护修复
2
作者 李玲 徐新民 +1 位作者 田敏 陆敏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第4期53-57,75,76,共7页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石犁是史前考古的新发现,属于痕迹文物。出土时木构件痕迹饱水,为暗褐色、开裂严重、整体呈腐蚀状,非常脆弱。针对器物的保存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保护方法:木构件痕迹的脱水保护、底托的加固制作、木构...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石犁是史前考古的新发现,属于痕迹文物。出土时木构件痕迹饱水,为暗褐色、开裂严重、整体呈腐蚀状,非常脆弱。针对器物的保存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保护方法:木构件痕迹的脱水保护、底托的加固制作、木构件粘贴复原等,使文物得以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犁 保护 修复
下载PDF
浙江平湖市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及墓地 被引量:23
3
作者 徐新民 程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14,i0003-i0004,共6页
2003~2004年对庄桥坟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3座人工土台,清理236座墓葬,以及灰坑、沟、祭祀坑等遗迹近100处,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这对认识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 浙江平湖市 庄桥坟遗址 良渚文化 墓地 文化遗址 平湖市 浙江省 乍浦港 杭州湾 东北部
原文传递
毕珩与《绘图新三字经》 被引量:1
4
作者 秦晓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3期14-16,共3页
平湖市博物馆馆藏的《绘图新三字经》由毕珩先生所著,内容鼓励勤劳生产,倡导新风新气。其中涉及大生产、改造思想、合作互助、破迷信、讲科学、讲究卫生等内容,通俗趣味地体现了当时的人们生活的沧桑巨变,对当时解放区先进思想的宣传有... 平湖市博物馆馆藏的《绘图新三字经》由毕珩先生所著,内容鼓励勤劳生产,倡导新风新气。其中涉及大生产、改造思想、合作互助、破迷信、讲科学、讲究卫生等内容,通俗趣味地体现了当时的人们生活的沧桑巨变,对当时解放区先进思想的宣传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图新三字经》 毕珩 朱婴
下载PDF
从基层博物馆策展人的角度谈陈列展览
5
作者 秦晓杰 《苏州文博论丛》 2021年第1期145-148,共4页
陈列展览作为联系社会公众与博物馆的关键渠道,是历史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基层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中所占比例较大,作为基层博物馆的策展人面临着巨大挑战,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之外,还应在不断的... 陈列展览作为联系社会公众与博物馆的关键渠道,是历史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基层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中所占比例较大,作为基层博物馆的策展人面临着巨大挑战,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之外,还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系统的陈列设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列展览 策展 策展人 博物馆
原文传递
明“平海寇碑”考略
6
作者 秦晓杰 《杭州文博》 2020年第1期20-26,共7页
平海寇碑,刊立于明嘉靖三十五年,现存于平湖市报本塔下碑廊内。碑文记述了明代抗倭名将胡宗宪,在平湖攻破以徐海为首的海寇巢穴,俘杀海寇2000多人,取得"沈庄大捷"的事迹。
关键词 海寇 平湖 胡宗宪 徐海
下载PDF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M131个体的体质特征与颅像复原
7
作者 李法军 林雪川 +2 位作者 杨根文 张蜀益 徐新民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4-280,共7页
为了配合浙江省平湖市博物馆展陈需要,本文对出自庄桥坟遗址M131的墓主人头骨进行了科学的修复、三维环境下的形态测量学分析以及三维颅像复原工作。通过三维扫描和形变校正,得到了相对完整的头骨模型,并将其作为体质特征分析和颅像复... 为了配合浙江省平湖市博物馆展陈需要,本文对出自庄桥坟遗址M131的墓主人头骨进行了科学的修复、三维环境下的形态测量学分析以及三维颅像复原工作。通过三维扫描和形变校正,得到了相对完整的头骨模型,并将其作为体质特征分析和颅像复原工作的依据。M131个体是一位30~35岁的男性,其犬齿窝较弱、颧面部转角处欠圆钝、鼻根凹较小,属于蒙古人种(蒙古类群)。从头骨测量值形态分型的结果看,该个体头骨的主要特征为圆颅型、高颅型伴中颅型,典型的狭额型伴偏狭的中上面型,偏中等的高眶型伴典型的阔鼻型,中等腭型伴长颌型,面部扁平度中等,颌部为偏特突的突颌型。总体来看,其头骨特征主要是古华南类型的,但部分特征则可能受到古中原类型的影响,具有古华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混合的特征,与广富林遗址古人类的头骨形态特征较为一致。依据格拉西莫夫“从颅骨复原容貌”的理论,对M131个体头骨进行全面观察,总结出其头骨所对应的五官及容貌等细节特征,最后应用计算机虚拟技术重建其生前容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坟桥遗址 良渚文化 M131个体 体质特征 三维人像复原
原文传递
浙江平湖发现署名郑和的《妙法莲华经》长卷 被引量:8
8
作者 程杰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61,共8页
明代三保太监郑和,曾七次率船队赴南洋各地,最远到达非洲东岸。他笃信佛教,法名福吉祥,生前施印了大量的佛经,并捐赠给各地寺庙。2002年9月,在维修始建于明嘉靖的报本塔时,于塔内发现了明高僧圆瀞为郑和抄录的《妙法莲华经》。该经卷纸... 明代三保太监郑和,曾七次率船队赴南洋各地,最远到达非洲东岸。他笃信佛教,法名福吉祥,生前施印了大量的佛经,并捐赠给各地寺庙。2002年9月,在维修始建于明嘉靖的报本塔时,于塔内发现了明高僧圆瀞为郑和抄录的《妙法莲华经》。该经卷纸质,总长约40米,7万余字,均用金粉写成。此经卷是平湖望族陆光祖在南京作官时所得,后带回平湖。经几代家传,最后在清康熙年间报本塔重建之时放入塔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署名 发现 平湖市 东北部 浙江省 杭州湾 上海市 嘉兴市 文峰塔 东湖 嘉靖 砖塔
原文传递
浙江平湖戴墓墩良渚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
9
作者 马竹山 方向明 +2 位作者 陆敏仙 程杰 杨根文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6,F0002,F0003,共15页
戴墓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01年3月,平湖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掘,已发现1处良渚文化红烧土堆积和5座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器物有陶器、玉器、石器等。发掘表明,这是一处良渚文化祭坛和墓地的... 戴墓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01年3月,平湖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掘,已发现1处良渚文化红烧土堆积和5座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器物有陶器、玉器、石器等。发掘表明,这是一处良渚文化祭坛和墓地的复合遗址,5座墓葬的年代为良渚文化中期。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其中带盖宽把陶杯是良渚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发掘简报 平湖市 浙江省 良渚文化 20世纪80年代 遗址分布 杭嘉湖 杭州湾
原文传递
浙江平湖报本塔及天宫出土文物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根文 《东方博物》 2005年第4期30-34,共5页
报本塔是浙江平湖现存惟一的古塔,2002年恢复性维修时对铸于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的铁制塔刹进行拆卸时发现4件(组)珍贵文物,特别是书于明宣德七年(1432) 的金书《妙法莲华经》,从其书者圆瀞的题跋中可以得知此经卷与郑和有关,为研究... 报本塔是浙江平湖现存惟一的古塔,2002年恢复性维修时对铸于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的铁制塔刹进行拆卸时发现4件(组)珍贵文物,特别是书于明宣德七年(1432) 的金书《妙法莲华经》,从其书者圆瀞的题跋中可以得知此经卷与郑和有关,为研究郑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本塔 塔刹 文物 郑和
原文传递
平湖朱皇庙遗址出土图画陶罐刍析
11
作者 杨根文 《东方博物》 2010年第2期80-82,共3页
1975年浙江平湖朱皇庙遗址出土1件崧泽文化的陶罐,上下腹均刻划图画,本文对此作初步的释读。
关键词 崧泽文化 陶罐 图画
原文传递
乍平嘉线国防工事群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蜀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8-160,共13页
乍平嘉线,指乍浦经平湖至嘉善的国防军事设施群,与吴福线(苏州至福山)、锡澄线(无锡至江阴)一起,构成整个京沪防御阵地,是抵御日军从上海侵略南京的最主要军事设施。乍平嘉线经历过城防工事、军事要塞、步兵阵地等三个发展阶段,沿线现... 乍平嘉线,指乍浦经平湖至嘉善的国防军事设施群,与吴福线(苏州至福山)、锡澄线(无锡至江阴)一起,构成整个京沪防御阵地,是抵御日军从上海侵略南京的最主要军事设施。乍平嘉线经历过城防工事、军事要塞、步兵阵地等三个发展阶段,沿线现有小炮、轻重机枪、指挥所、掩蔽部、观测所、弹药库等多种用途的掩体569座。南京国民政府最早从1930年即开始谋划建造保卫南京的军事设施。1934年开始建造乍浦和澉浦要塞。1936至1937年分两期建造了乍平嘉线步兵和炮兵工事。步兵阵地可分成四条线路,其中大部分掩体位于主要河道西侧,以抵御东来之敌。1937年11月5日至11月21日,依托这批国防工事,第十集团军曾在嘉兴地区与日军进行过激烈战斗。这批国防工事呈点状线性分布,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民国军事设施,也是见证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乍平嘉线 国防工事 抗战掩体 乍澉浦要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