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行第一跖背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趾缺损 被引量:2
1
作者 朱金强 王瑞良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8年第3期136-137,共2页
目的探讨逆行第一跖背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趾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在解剖学基础上,采用逆行第一跖背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趾缺损12例。结果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3~24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良好,厚度适中。感觉恢复满... 目的探讨逆行第一跖背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趾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在解剖学基础上,采用逆行第一跖背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趾缺损12例。结果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3~24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良好,厚度适中。感觉恢复满意,两点分辨觉平均达10~14mm。结论应用逆行第一跖背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趾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跖背血管 逆行岛状皮瓣 [足母]趾
下载PDF
双钢板固定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6
2
作者 瞿杭波 杨自荣 +2 位作者 闫应朝 竺军高 茹选良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探讨前内侧联合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分别采用前内侧联合外侧锁定钢板(anteromedial combined with lateral locking plate,ALLP)及单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us lo... 目的:探讨前内侧联合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分别采用前内侧联合外侧锁定钢板(anteromedial combined with lateral locking plate,ALLP)及单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us locking plates,PHLP)治疗各15例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51~78(61.5±7.5)岁。分为ALLP组和PHL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后简明肩关节功能评分(simple shoulder test,SST)、肱骨头高度丢失值、内翻角及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所有骨折获骨性愈合。随访时间12~24(14.3±2.9)个月。ALLP组手术时间较PHLP组长(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12个月两组SS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测量方面,术后1、3个月,两组肱骨头高度丢失值及内翻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ALLP组的肱骨头高度丢失值和内翻角均小于PHLP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术后1年ALLP组前屈上举范围较PHLP组大(P<0.05);两组体侧外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内侧联合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增加内侧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折预后。但也存在手术时间较长等缺点,故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个性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支撑 锁定钢板 肱骨近端骨折
下载PDF
手术治疗涉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 被引量:17
3
作者 朱金强 沈柏晓 杨文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6期702-705,共4页
目的探讨涉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6例涉及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优19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为88... 目的探讨涉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6例涉及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优19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为88.9%。结论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和固定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涉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后踝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被引量:7
4
作者 沈柏晓 朱金强 +2 位作者 王觅格 杨自荣 吴杰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6期689-69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57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带蒂皮瓣4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5例,外踝上皮瓣5例,足底内侧皮瓣1例,跖背动脉皮瓣1例。游... 目的探讨不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57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带蒂皮瓣4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5例,外踝上皮瓣5例,足底内侧皮瓣1例,跖背动脉皮瓣1例。游离皮瓣14例:股前外侧皮瓣13例,背阔肌皮瓣1例。结果 5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2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二期植皮修复; 1例皮瓣感染,经加强换药、扩创、抗炎、二期植皮治愈; 1例皮瓣边缘少许结痂,经换药治愈; 2例因术后皮瓣臃肿二期行皮瓣修整术; 1例因跟腱粘连导致踝关节背伸稍受限、跛行; 1例因跗跖关节不稳,行走时疼痛、跛行; 1例因距下关节融合、跟骨畸形愈合,行走时跛行、疼痛不明显; 1例足底外侧大小约0. 5 cm×0. 5 cm破溃增生,行走时跛行、疼痛不明显。其余患者皮瓣感觉、外观、功能均较满意。结论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应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宜的皮瓣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损伤 踝损伤 软组织缺损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不同术式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被引量:5
5
作者 朱金强 沈柏晓 +1 位作者 雷云龙 范宝平 《临床骨科杂志》 2009年第3期283-28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56指)指腹缺损,应用邻指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4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5指指腹25指,带指神经血管蒂的岛状推进皮瓣修复2~4指指腹15指,指动脉背侧...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56指)指腹缺损,应用邻指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4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5指指腹25指,带指神经血管蒂的岛状推进皮瓣修复2~4指指腹15指,指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4指指腹6指,吻合血管的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示指指腹合并血管神经缺损2指,邻指带皮蒂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中指指腹4指。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2.0 cm~3.0 cm×4.0 cm。结果56指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年,指腹外形满意,感觉恢复良好,指腹感觉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33指恢复至S4,13指恢复至S3+,7指恢复至S3,3指恢复至S2。结论灵活应用不同术式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手术简便易行、安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文峰 吴琴明 +2 位作者 朱金强 曲广宇 范宝平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4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患者采用经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显露骨折,行T形钢板固定,对关节面塌陷者予以植骨。结果骨折获解剖复位12例,一般复位4例。16例均获随访,时间12...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患者采用经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显露骨折,行T形钢板固定,对关节面塌陷者予以植骨。结果骨折获解剖复位12例,一般复位4例。16例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骨折于术后6~9个月达临床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无内固定失效、关节僵硬、创伤性骨关节炎、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erchant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优13例,良2例,可1例。结论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冠状位骨折可在直视下复位关节面,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冠状位 后内侧入路
下载PDF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 被引量:17
7
作者 雷云龙 殳跃飞 +2 位作者 陈跃忠 李炳楠 吴杰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1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治疗 骨折固定术 CT诊断 X线诊断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被引量:1
8
作者 朱金强 沈柏晓 +2 位作者 杨自荣 吴杰 李炳楠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6期683-685,68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21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后外髁,对骨折进行支撑钢板内固定,关节面塌陷者采用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13-1...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21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后外髁,对骨折进行支撑钢板内固定,关节面塌陷者采用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13-19个月。1例膝关节伸直轻度受限(-5.0°),其余患者无膝关节伸直障碍。膝关节总伸屈度95.0°-135.0°(122.6°±12.8°)。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16周。 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术后即刻13-18(16.2±2.7)分,末次随访时11-18(15.5±3.2)分。后倾角:术后即刻6.0°-9.0°(7.8°±1.5°),末次随访5.5°-10.0°(7.6°±1.8°)。 HSS膝关节评分65-98(83.9±8.2)分。结论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尽管暴露范围较局限,但可直视下进行复位固定位置,具有一定优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友传 赵德祥 +2 位作者 段森 周岱鹏 王磊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10期893-895,90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择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切皮时(T1)、穿刺针穿...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择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切皮时(T1)、穿刺针穿刺定位椎弓根时(T2)、球囊置入并行加压扩张操作时(T3)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以及手术时间、对麻醉的满意度、不良事件、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T1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05)。S组患者在T2和T3时VAS评分均低于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3、2.80,P均<0.05)。S组患者术后1天ODI评分低于L组(t=16.10,P<0.05),但两组在术后3个月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05)。S组的手术用时与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05)。S组患者对麻醉总满意高于L组(χ^2=8.15,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神经损伤等不良事件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结论与局麻浸润麻醉相比,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椎体后凸成形术 镇痛
下载PDF
氨甲环酸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10
作者 吴琴明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2-42,共1页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4月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共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氨甲环酸治疗方案)及对照组(氯化钠溶液治疗方式),每...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4月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共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氨甲环酸治疗方案)及对照组(氯化钠溶液治疗方式),每组均为36例,实施相同手术方式治疗。比较分析临床上患者的术中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切口健康等级、预后指标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所用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皮缘坏死、出血、创伤性关节炎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例(5.56%)显著低于对照组10例(27.78%)(P<0.05);观察组中切口健康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足切口干燥和切口愈合所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跟骨骨折患者,通过采用氨甲环酸治疗方案,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提升疾病治疗安全性,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适合应用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切口愈合 氨甲环酸 安全性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移疗效分析
11
作者 王觅格 李炳楠 +1 位作者 陈跃忠 雷云龙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6期456-458,共3页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退行性腰椎滑移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正常劳动生活.近年来,临床上关于退变性腰椎滑移的诊断和治疗不断更新,手术治疗方法也推陈出新.我院自2004年至今运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式治疗退变性腰...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退行性腰椎滑移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正常劳动生活.近年来,临床上关于退变性腰椎滑移的诊断和治疗不断更新,手术治疗方法也推陈出新.我院自2004年至今运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滑移,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移 固定治疗 植骨融合 后路减压 退变性 疗效分析 人口老龄化 固定术式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12
作者 李炳楠 陈跃忠 雷云龙 《中国康复》 2008年第5期356-356,共1页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压缩性骨折治疗
下载PDF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98例报告
13
作者 杨文峰 殳跃飞 《浙江临床医学》 2000年第10期703-703,共1页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克氏针 内固定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护理
14
作者 王国华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0年第4期475-476,共2页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所致的疼痛可以给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和负担。新型微创介入技术——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是外科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达到重塑正常椎体生物力线,增强椎体强度和减...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所致的疼痛可以给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和负担。新型微创介入技术——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是外科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达到重塑正常椎体生物力线,增强椎体强度和减轻疼痛的目的。本次研究自2007年起开展这一术式。围手术期采用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得到了缓解,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 外科治疗 护理 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减轻疼痛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5
15
作者 曲广宇 路来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6-407,共2页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3例。修复足背缺损6...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3例。修复足背缺损6例,修复足跟部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共6例。皮瓣切取面积5cm×7cm,13cm×19cm。术中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重建皮瓣静脉回流、将腓肠神经与受区可供吻合的神经行端端或端侧吻合重建皮瓣感觉。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完全成活。术后经6个月-2年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色泽与周边皮肤相似,皮瓣两点辨别觉10-16mm,平均14mm,下肢负重、行走正常。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小腿 足踝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吻合静脉及神经的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 被引量:6
16
作者 曲广宇 路来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4-365,共2页
目的介绍一种拇指末节指端缺损修复的改进方法。方法应用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末节指端缺损患者19例,并应用静脉吻合,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同时行皮神经缝合重建皮瓣感觉。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 目的介绍一种拇指末节指端缺损修复的改进方法。方法应用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末节指端缺损患者19例,并应用静脉吻合,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同时行皮神经缝合重建皮瓣感觉。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拇指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是修复拇指末节指端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外科皮瓣 移植
原文传递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炳楠 陈爱民 +1 位作者 陈跃忠 王觅格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0年第8期1124-1125,共2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交通目益发达,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多主张内固定治疗,以获得稳定的固定,促进患者全身功能康复,减少由于长期卧床而产生的严重并发症。但是内固定术对于骨质疏松及不稳定骨折患...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交通目益发达,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多主张内固定治疗,以获得稳定的固定,促进患者全身功能康复,减少由于长期卧床而产生的严重并发症。但是内固定术对于骨质疏松及不稳定骨折患者,也存在较高的失败率。因此,运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术 老年人 固定术治疗 疗效 骨折患者 人口老龄化 严重并发症
原文传递
多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矫正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世杰 毛威 +7 位作者 叶志炜 彭龙海 刘志铭 周振海 余洪贵 顾玉荣 曹凯 周荣平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1-18,共8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因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多节段OLIF治疗的26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47~84岁,平均(... 目的探讨多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因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多节段OLIF治疗的26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47~84岁,平均(63.17±18.31)岁。Lenke Silva分型Ⅲ型15例、Ⅳ型8例、Ⅴ型2例、Ⅵ型1例。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s角、骨盆腰椎匹配值(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a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参数;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计算植骨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一期行单纯OLIF,三节段18例、四节段8例;间隔5~10天,平均(7.2±1.7)天,二期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3例,经Wiltse入路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12例,切开植入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11例。住院时间平均(13.7±2.1)天。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5.9±3.4)个月。冠状面术前Cobb’s角(20.3±3.0)°,末次随访(5.4±1.4)°;术前PI-LL(30.7±8.8)°,末次随访(13.5±1.2)°;SVA术前(69.9±5.7)mm,末次随访(28.6±4.5)mm;术前PT(23.3±3.2)°,末次随访(12.1±6.1)°;腰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6.3±1.0)分、(3.2±1.4)分、(1.8±0.6)分、(1.1±0.9)分;下肢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2±0.8)分、(2.8±2.3)分、(1.3±0.2)分、(1.0±0.7)分;ODI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32.7±0.4、19.1±0.9、16.7±2.7、14.7±0.3。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侧凸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uk标准,所有患者椎间融合达到100%。术中1例出现节段动脉损伤,1例出现髂总静脉损伤;术后1例出现终板损伤;5例出现屈髋屈膝乏力,4例在术后2周内恢复,1例在术后4周随访期内消失。2例出现大腿前外侧麻木,均在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OLIF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侧凸围术期并发症较轻,脊柱畸形改善和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是一种微创、有效、风险小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侧凸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觅格 李炳楠 +1 位作者 陈跃忠 朱金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4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14例;年龄44~70岁...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4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14例;年龄44~70岁,平均57岁。骨折按AO分型:C1型12例,C2型8例,C3型4例。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的掌倾角、尺偏角,末次随访时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24例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个月。术后3个月24例患者掌倾角为4°-15°,平均90;尺偏角为160~28°,平均23°。末次随访时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达91.7%。桡骨长度无短缩,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钢板断裂及骨折移位等并发症。结论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原文传递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
20
作者 朱金强 沈柏晓 +2 位作者 杨文峰 范宝平 曲广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6-117,共2页
目的总结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12例足、踝及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1~63岁,平均44.8岁。交通伤9例,慢性溃... 目的总结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12例足、踝及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1~63岁,平均44.8岁。交通伤9例,慢性溃疡、胫前区术后瘢痕、足背皮肤撕脱伤术后感染坏死创面各1例。缺损部位:足背6例,足跟、踝部、胫前区各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6cm×4cm~16cm×9cm。病程3d~18个月。采用大小为8cm×6cm~18cm×10cm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缺损,将小隐静脉近端与创面周围的回流静脉吻合,腓肠神经近端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端侧缝合。供区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2例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成活;其余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16周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标准进行感觉功能评定,其中S23例,S2+5例,S34例。其中9例皮瓣两点辨别觉10~16mm,平均14mm。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行走后无水疱及皮肤破溃损伤等。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时,将小隐静脉近端与受区回流静脉吻合,腓肠神经近端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端侧缝合,利于皮瓣成活及感觉恢复,修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