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多,但是缺乏远期疗效追踪。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治疗后3年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目的: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多,但是缺乏远期疗效追踪。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治疗后3年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盆底康复中心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279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健康宣教并嘱回家每天坚持Kegel运动20 min。根据接受治疗情况分为3组:A组(n=94),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电针治疗;B组(n=99),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C组(n=86),只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未接受盆底治疗。盆底功能检查包括盆底电生理检测、盆腔脏器脱垂定量检查(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ive examination,POP-Q)和压力性尿失禁严重程度评估。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2、3年进行回访(共5次),随访内容包括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UI Short Form,ICI-Q-SF)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I-QOL)。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43人返院,其中A组返院21人(A_(返院)组),B组返院22人(B_(返院)组),对2组进行盆底电生理检测和POP-Q。结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2、3年患者的漏尿率均是A组<B组<C组(均P<0.05),其漏尿复发率在治疗后2至3年趋于稳定;A组治疗后的I-QOL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组(均P<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2、3年ICI-Q-SF评分均是A组<B组<C组(均P<0.05);产次对治疗后I-QOL和ICI-Q-SF评分及漏尿率有显著影响(P<0.05)。返院再次评估结果表明:A_(返院)组和B_(返院)组治疗结束时阴道前壁(Aa点)脱垂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3年小于B_(返院)组(P<0.05);A_(返院)组和B_(返院)组治疗结束时盆底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3年大于B_(返院)组(P<0.05);A_(返院)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年肌电位均高于B_(返院)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电针治疗相较于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更显著、远期疗效更稳定,且能明显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初级与次级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76例卵巢...目的探讨初级与次级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76例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行紫杉醇和卡铂联合化疗,根据初次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分为初级预防组(n=49)和次级预防组(n=27),比较2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需要补充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重复住院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化疗周期延迟发生率等。结果第一、二疗程中,初级预防组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2%(4/49)、6.1%(3/49),明显低于次级预防组发生率66.7%(18/27)、37.0%(10/27)(Z=-6.569,P=0.000;Z=-4.338,P=0.000)。在第三~六疗程中,2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Z=-0.938,P=0.348;Z=-0.145,P=0.884;Z=-1.069,P=0.285;Z=-0.027,P=0.978)。化疗结束后初级预防组9例因中性粒细胞减少需补充rhG-CSF,发生率18.4%(9/49),次级预防组22例,发生率81.5%(22/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11,P=0.000)。初级预防组2例因中性粒细胞减少需重复住院,发生率4.1%(2/49),次级预防组7例,发生率25.9%(7/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2,P=0.014)。初级预防组1例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化疗延迟,发生率2.0%(1/49),次级预防组5例,发生率18.5%(5/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结论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过程中初级预防性应用PEG-rhG-CSF可显著降低第一、二疗程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从而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重复住院率,保证化疗周期如期顺利进行。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多,但是缺乏远期疗效追踪。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治疗后3年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盆底康复中心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279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健康宣教并嘱回家每天坚持Kegel运动20 min。根据接受治疗情况分为3组:A组(n=94),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电针治疗;B组(n=99),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C组(n=86),只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未接受盆底治疗。盆底功能检查包括盆底电生理检测、盆腔脏器脱垂定量检查(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ive examination,POP-Q)和压力性尿失禁严重程度评估。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2、3年进行回访(共5次),随访内容包括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UI Short Form,ICI-Q-SF)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I-QOL)。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43人返院,其中A组返院21人(A_(返院)组),B组返院22人(B_(返院)组),对2组进行盆底电生理检测和POP-Q。结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2、3年患者的漏尿率均是A组<B组<C组(均P<0.05),其漏尿复发率在治疗后2至3年趋于稳定;A组治疗后的I-QOL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组(均P<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2、3年ICI-Q-SF评分均是A组<B组<C组(均P<0.05);产次对治疗后I-QOL和ICI-Q-SF评分及漏尿率有显著影响(P<0.05)。返院再次评估结果表明:A_(返院)组和B_(返院)组治疗结束时阴道前壁(Aa点)脱垂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3年小于B_(返院)组(P<0.05);A_(返院)组和B_(返院)组治疗结束时盆底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3年大于B_(返院)组(P<0.05);A_(返院)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年肌电位均高于B_(返院)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电针治疗相较于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更显著、远期疗效更稳定,且能明显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文摘目的探讨初级与次级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76例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行紫杉醇和卡铂联合化疗,根据初次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分为初级预防组(n=49)和次级预防组(n=27),比较2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需要补充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重复住院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化疗周期延迟发生率等。结果第一、二疗程中,初级预防组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2%(4/49)、6.1%(3/49),明显低于次级预防组发生率66.7%(18/27)、37.0%(10/27)(Z=-6.569,P=0.000;Z=-4.338,P=0.000)。在第三~六疗程中,2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Z=-0.938,P=0.348;Z=-0.145,P=0.884;Z=-1.069,P=0.285;Z=-0.027,P=0.978)。化疗结束后初级预防组9例因中性粒细胞减少需补充rhG-CSF,发生率18.4%(9/49),次级预防组22例,发生率81.5%(22/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11,P=0.000)。初级预防组2例因中性粒细胞减少需重复住院,发生率4.1%(2/49),次级预防组7例,发生率25.9%(7/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2,P=0.014)。初级预防组1例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化疗延迟,发生率2.0%(1/49),次级预防组5例,发生率18.5%(5/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结论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过程中初级预防性应用PEG-rhG-CSF可显著降低第一、二疗程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从而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重复住院率,保证化疗周期如期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