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性脑出血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志生 陈志贺 +3 位作者 谭绍涛 蓝锡昌 练石绅 高寒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5期55-57,共3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7 d内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浮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 1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7 d内是否死亡分成两组,7 d内死亡的患者为超早期死亡组221例,非7 d内死亡的患者为非超...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7 d内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浮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 1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7 d内是否死亡分成两组,7 d内死亡的患者为超早期死亡组221例,非7 d内死亡的患者为非超早期死亡组96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7 d内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降压药服用史、入院时瞳孔散大、出血侧、伴有脑室积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位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最初出血量、最大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Z/t=-2.894、31.419、45.225、5.326、81.941、17.930、32.669、37.029、40.918、-15.776、-2.685、-3.076、-7.725、-7.672、-2.271、-2.172、-3.341、-6.535、-6.557,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吸烟史、瞳孔散大、出血位置是高血压性脑出血7 d内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入院时患者年龄、GCS评分、有无吸烟史、是否瞳孔散大、出血位置是高血压性脑出血7 d内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明确高血压性脑出血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增加救治成功率和预测患者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脑出血 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渗性氯化钠溶液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锦钊 马劲光 +3 位作者 刘广慧 张毅明 张贯文 任天剑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69-170,共2页
关键词 高渗性氯化钠溶液 颅脑外伤 临床应用 治疗
下载PDF
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9
3
作者 曾玉琼 陈健蒲 +1 位作者 陈青梅 高静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5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14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14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转入急诊后的APS和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预后评价和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急诊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可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和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优化护理 院前急救 预后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中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曾玉琼 陈青梅 +1 位作者 陈健蒲 高静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11期186-188,共3页
目的评价早期场内营养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中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肠... 目的评价早期场内营养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中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平均颅内压、随机血糖及GCS评分差异,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对照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随机血糖、颅内压及GCS评分的值与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白蛋白值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随机血糖、颅内压及G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腹泻、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经统计分析,观察组腹泻、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36)。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 并发症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健蒲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实验组采用传统护理联合早期康...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实验组采用传统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巴塞尔(Barthel)指数、Braden压疮风险评分。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Braden压疮风险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缓解消极情绪,提高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 生活能力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曾玉琼 陈健蒲 陈秋丽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35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4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74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个性化护理,疗...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4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74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个性化护理,疗程均为8周。采用焦虑自测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测量表(SD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状态;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神经、运动功能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对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FMA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的个性化护理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加快患者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心理状态 运动功能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志林 张锦钊 +1 位作者 陈石伙 胡世峰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4期168-170,共3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1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实验组则接受血管内...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1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实验组则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血流参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作统计学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流参数指标改善更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更优于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残血的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黎华清 陈志生 黎志洲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25期88-90,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残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1月新兴县人民医院及云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钻孔引流术(BHI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残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1月新兴县人民医院及云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钻孔引流术(BHI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定期随访12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残血量、Markwalder分级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残血量(第6周、第12周)少于对照组,Markwalder分级(第12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减少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残血量,改善脑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慢性硬膜下血肿 残血量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中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曾玉琼 简巨英 陈健蒲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24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3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 目的探讨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3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应对方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提高(P <0.05),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护理后MCMQ评分中"面对"分两组较护理前均提高(P <0.05),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回避"分及"屈服"分两组护理后均降低(P <0.05),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12例(6.98%),明显少于对照组34例(19.54%)(P <0.05)。结论多学科护理模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面对疾病的积极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 脑卒中 日常生活能力 应对方式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对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国明 《实用医技杂志》 2021年第5期697-698,共2页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中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出现破裂损伤引发的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1])。一般而言,脑出血患者入院后需要行相应的手术治疗,但是由于患者术后抵抗力下降、恢复时间长,容易导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中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出现破裂损伤引发的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1])。一般而言,脑出血患者入院后需要行相应的手术治疗,但是由于患者术后抵抗力下降、恢复时间长,容易导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因此,给予脑出血患者围术期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精细化护理是一种专业化、细节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基于循证医学理论为患者提供科学细致的护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老年人群 脑出血患者 护理服务 压疮 术后康复 毛细血管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11
作者 曾玉琼 庄楚珍 陈青梅 《中国处方药》 2014年第3期111-112,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方式实施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护理...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方式实施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实施护理。结果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7.72±1.25)d吞咽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共计住院接受治疗(9.54±1.64)d;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5.16±1.08) d吞咽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共计住院接受治疗(7.45±1.33)d。两项观察指标分别实行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92.3%)与对照组(69.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脑出血 吞咽功能
下载PDF
广东山区颅脑损伤急救治疗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锦钊 邓永高 +3 位作者 陈石伙 陈志生 李静 谢志飘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0-502,共3页
目的 探讨提高广东山区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的救治模式. 方法 通过实施新模式(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两年间的住院前(拨打120后到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前的时间)死亡率,住院死亡率,颅脑外科治疗前间期(伤后运送至颅脑专科诊疗时间)、... 目的 探讨提高广东山区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的救治模式. 方法 通过实施新模式(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两年间的住院前(拨打120后到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前的时间)死亡率,住院死亡率,颅脑外科治疗前间期(伤后运送至颅脑专科诊疗时间)、急救半径(事故现场至可实施急救的医疗单位的距离)及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旧模式(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1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旧模式下住院患者死亡率为29.06%(68/234).住院前患者死亡率为32.76%(114/348),分别高于新模式住院患者死亡率[10.49%(28/267)]、住院前患者死亡率[18.10%(59/3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模式的最大急救半径为10km、平均颅脑损伤治疗前间期为50min,均分别低于旧模式的最大急救半径(70 km)、平均颅脑损伤治疗前间期(85 min).新模式的心肺复苏成功率(80.32%)明显高于旧模式的(2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模式的颅脑损伤治疗前间期≥1 h的患者死亡率[24.31%(35/144)]明显高于30-60 min[6.93%(7/101)]和〈30 min[4.55%(1/22)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山区利用120急救中心依托当地综合医院,增设服务网点,缩短急救半径及急救反应时间,加强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网点工作人员颅脑专业院前急救技术,增强院前急救中心人员及出诊设备,可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颅脑损伤 急救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