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成本-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严钞馨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9期196-198,221,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成本-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惠东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2020年4—10月收治的66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奥美拉唑组、兰索拉唑... 目的比较分析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成本-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惠东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2020年4—10月收治的66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奥美拉唑组、兰索拉唑组和艾司奥美拉唑组,每组各22例。分别应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止血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其成本-效果比。结果艾司奥美拉唑组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奥美拉唑组、兰索拉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艾司奥美拉唑组、兰索拉唑组相比,奥美拉唑组的成本-效果比更低。结论与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相比,艾司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速度更快,但从药物经济学分析奥美拉唑的成本-效果比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 兰索拉唑 艾司奥美拉唑 成本-效果比
下载PDF
3种质子泵抑制剂分别联合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永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究3种质子泵抑制剂分别联合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开展前瞻性研究,选择2020年4—10月于惠东县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和C组,每... 目的探究3种质子泵抑制剂分别联合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开展前瞻性研究,选择2020年4—10月于惠东县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和C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奥美拉唑+奥曲肽治疗,B组采用兰索拉唑+奥曲肽治疗,C组采用艾司奥美拉唑+奥曲肽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总有效率、48 h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止血时间以及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胃p H值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治疗总有效率、48 h再出血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止血时间短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的胃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治疗6、12、24 h的胃p H值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艾司奥美拉唑在提高胃液p H值、快速止血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奥曲肽 奥美拉唑 兰索拉唑 艾司奥美拉唑
下载PDF
老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IL-17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捷鹏 翁顺元 皮燕 《黑龙江医学》 2018年第5期436-437,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IL-17与消化性溃疡(PU)、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惠东医院消化内科诊治合并上消化道症状并行胃镜检查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HBV... 目的探讨老年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IL-17与消化性溃疡(PU)、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惠东医院消化内科诊治合并上消化道症状并行胃镜检查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HBsAg阳性组(31例)和HBsAg阴性组(89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部位PU发生率、Hp感染及IL-17发生情况,分析相关性。结果 HBsAg阳性组PU发生率、Hp感染率高于HBsAg阴性组,PU治愈率低于HBsAg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组IL-17水平均高于HBsAg阴性组,HBsAg阳性组胃窦、胃角、胃体、球部及十二指肠PU发生率均高于HBsAg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与PU发生、PU愈合、Hp感染及IL-17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老年HBV感染与IL-17、PU、Hp感染有相关性,临床中应针对性治疗和预防,以降低HBV感染者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乙型肝炎病毒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结肠镜二次进镜检查后影响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捷鹏 林文禄 +1 位作者 邹毅玲 林易里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结肠镜二次进镜检查中影响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消化内科二次结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严格控制结肠镜检查中的客观因素(内镜医师的经验、内镜操作方式、退镜时间和肠道清洁的程度等),比较前... 目的探讨结肠镜二次进镜检查中影响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消化内科二次结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严格控制结肠镜检查中的客观因素(内镜医师的经验、内镜操作方式、退镜时间和肠道清洁的程度等),比较前后两次进镜观察检出的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位置和病理类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多发息肉、小息肉(≤5 mm)、无蒂息肉、乙状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以及升结肠息肉等存在较高的漏诊率(均P<0.05),息肉的病理类型与漏诊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的数目、大小、形态和位置均为进镜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大肠息肉的数目、大小、形态和位置均是影响其检出率的重要因素,随着临床技术的进步,运用新的技术有可能使息肉的检出率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二次进镜 结直肠息肉
下载PDF
外周血NLR、PLR、MLR和CEA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袁木发 王捷鹏 费素娟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和癌胚抗原(CEA)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457例(A组)、胃良性疾病患者430例(B组)和胃肠...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和癌胚抗原(CEA)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457例(A组)、胃良性疾病患者430例(B组)和胃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健康体检者457例(C组)的外周血NLR、PLR、MLR和CEA。分析A组术前NLR、PLR和MLR与术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评估NLR、PLR、MLR、CEA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A组术前NLR、PLR、MLR和CEA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前NLR、PLR和MLR在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单项检测时,PLR曲线下面积均大于NLR、MLR和CEA(0.76 vs.0.67、0.62和0.59)(P<0.05)。NLR、PLR、MLR和CEA单项检测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70.50%、70.90%、54.30%和27.80%,特异度为56.20%、69.80%、65.60%和96.30%。联合检测时,PLR+CEA曲线下面积均大于NLR+CEA和MLR+CEA(0.78 vs.0.69和0.68)(P<0.05)。NLR+CEA、PLR+CEA和MLR+CEA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65.60%、71.16%和58.90%,特异度为63.10%、71.40%和69.30%。结论术前外周血NLR、PLR、MLR和CEA检测对胃癌具有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其诊断效能,尤其是术前外周血PLR单独或联合CEA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癌胚抗原 胃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