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2016年某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1
作者 张文萍 张秋萍 +5 位作者 叶飞娣 赖文杰 张仲明 陈珊 黄莎莎 单万水 《右江医学》 2017年第3期294-298,共5页
目的调查某院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2016年间常规分离培养出的732株非重复大肠埃希菌菌株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性,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 目的调查某院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2016年间常规分离培养出的732株非重复大肠埃希菌菌株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性,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e 5.6软件进行药敏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 2013~2016年间各年分别分离出大肠埃希菌216株、188株、196株、132株,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290株,39.6%)、尿液(221株,30.2%)和血液(95株,13.0%);科室主要分布在儿科(152株,20.8%)、结核病区(119株,16.3%)、肝病区(93株,12.7%)和感染病区(81株,11.1%);产ESBLs菌株共363株(占49.6%),主要分布在肝病区、感染病区、结核病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1)。732株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除阿米卡星)、单环内酰胺类、氯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对阿米卡星、头霉素类和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复合物(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低(≤30.0%),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2%和1.0%。结论大肠埃希菌ESBLs的检出率及其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应首选含酶抑制剂和头霉素类药物,并可联合阿米卡星,重症感染可选用碳青霉烯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临床分布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率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异质性耐药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文萍 张秋萍 +5 位作者 崔海燕 李爱敏 叶飞娣 黄莎莎 崔成华 单万水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830-1835,共6页
目的观察碳青霉烯异质性耐药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s hetero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CHEC)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大肠埃希菌异质性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进... 目的观察碳青霉烯异质性耐药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s hetero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CHEC)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大肠埃希菌异质性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进行β-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检测、典型CHEC检测、菌谱分析(PAP),同时对耐药谱进行分析,确证大肠埃烯菌碳青霉烯异质性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200株大肠埃希菌中,主要分离自血液、尿液和痰液,检出率分别占29.5%、16.5%和15.0%。该菌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的异质性耐药率分别为7.0%、17.5%和20.5%。细菌产ESBLs、外科病区、先前使用过抗生素和侵袭性医疗操作是CHEC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中碳青霉烯异质性耐药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细菌产ESBLs、外科病区、抗生素使用和侵袭性医疗操作与碳青霉烯异质性耐药有关。因此,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侵袭性医疗操作,避免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碳青霉烯耐药 异质性耐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疟疾患者外周血常规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文萍 蓝贵勉 +2 位作者 杨曼影 张仲明 张秋萍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600-603,615,共5页
目的探讨疟疾患者发作期和治疗期间外周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方法分析恶性疟患者与间日疟患者疟疾发作初期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巩固治疗中其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恶性疟组和间日疟组血常规... 目的探讨疟疾患者发作期和治疗期间外周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方法分析恶性疟患者与间日疟患者疟疾发作初期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巩固治疗中其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恶性疟组和间日疟组血常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恶性疟、间日疟患者在发作期治疗前外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LYMPH)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降低(P<0.05);恶性疟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日疟组Hb、MCV、PLT、MPV及血小板压积(PC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疟与间日疟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期间外周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O)、嗜碱性粒细胞(BASO)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WBC总数、LYMPH、EO和PLT计数均有升高趋势,而RBC、Hb计数有下降趋势,观察到血常规散点图也有相应的改变。结论疟疾发作初期观察血常规指标和散点图的变化可辅助诊断疟疾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RBC、Hb计数降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间日疟 蒿甲醚 参数 血常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