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介入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林海 《华夏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介入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4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干预组采用内镜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常规组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 目的:探讨内镜介入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4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干预组采用内镜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常规组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12,24,48h胃酸pH值。结果:干预组疗效高于常规组(98.08%比84.62%,P<0.05)。干预组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分别为(19.4±3.2)h比(27.1±4.1)h,(6.9±1.1)d比(7.6±1.2)d,P<0.05。治疗12,24,48h后干预组空腹胃酸pH值均高于常规组,分别为(5.5±0.7)比(5.0±0.4),(6.6±0.8)比(5.8±0.6),(7.2±1.0)比(6.5±0.8),P<0.01。结论:内镜介入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可缩短止血时间,提高胃酸pH值,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介入 质子泵抑制剂 消化性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车子瑜 李海正 黄铭玉 《医疗装备》 2022年第20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广东同江医院收治的60例NVUGI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采...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广东同江医院收治的60例NVUGI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采用消化内镜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再出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黑便呕血消失时间、引流液恢复时间、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消化内镜治疗NVUGIB患者可明显提高止血效果,加快止血速度,降低再出血风险,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内镜 再出血 并发症
下载PDF
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药物局部注射对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海正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第2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对临床确诊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临床治疗上经内镜下金属钛夹+药物局部注射的方案的止血疗效。方法:纳入收治的60例患者,均符合标准,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分组,纳入对照组的30例患者对出血治疗上,给予药物单纯治疗... 目的:探讨对临床确诊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临床治疗上经内镜下金属钛夹+药物局部注射的方案的止血疗效。方法:纳入收治的60例患者,均符合标准,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分组,纳入对照组的30例患者对出血治疗上,给予药物单纯治疗方式,而实验组30例采取内镜下金属钛夹+药物局部注射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止血效果。结果:实验组止血成功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再出血率实验组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金属钛夹 药物局部注射 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 止血效果
下载PDF
内镜下止血夹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复发率分析
4
作者 黄国兆 李强 +2 位作者 李海正 陈妙巧 黄铭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4期137-139,共3页
目的分析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内镜下止血夹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出血复发率。方法8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下止血夹联合... 目的分析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内镜下止血夹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出血复发率。方法8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下止血夹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7%、出血复发率2.27%均低于对照组的18.18%、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治疗中采用内镜下止血夹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止血夹 消化性溃疡 出血 治疗效果 复发率
下载PDF
无痛内镜术在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5
作者 何少容 陈妙巧 +1 位作者 李强 李海正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1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术在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行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内镜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无痛内镜术治...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术在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行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内镜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无痛内镜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62±0.22)分]、Mulleetr法评分([0.89±0.07)分]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6.78±2.31)(、3.42±0.14)分],内镜操作时间([5.14±1.41)min]短于对照组(15.25±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观察组舒张压([90.25±2.44)mmHg(1 mmHg=0.133 kPa)]、收缩压([120.82±15.71)mmHg]均低于对照组([95.68±2.02)、(132.92±14.25)mmHg],心率[(74.51±2.61)次/min]慢于对照组[(81.49±2.01)次/min],血氧饱和度[(94.41±2.84)%]高于对照组[(89.1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观察组SDS、SAS评分[(31.25±4.99)、(30.24±6.11)分]均低于对照组[(44.25±4.52)、(45.34±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内镜术应用于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效果确切,既可降低患者机体疼痛程度,还可改善其血流动力学及心理应激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内镜术 消化内镜 介入治疗 疼痛程度 舒张压 收缩压
下载PDF
胃功能三项检验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姚国和 林海 +3 位作者 孙小明 李强 李海正 陈妙巧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8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与PGⅡ的比值(PGR)]检验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1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的患者各30例,分别作为A、B、C组,检测三组PGⅠ、PGⅡ值,并计... 目的探讨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与PGⅡ的比值(PGR)]检验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1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的患者各30例,分别作为A、B、C组,检测三组PGⅠ、PGⅡ值,并计算PG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PGⅠ、PGⅡ、PGR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临界范围。2同期100例诊断不明的慢性胃病变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取标本行病理检查。同时检测所有患者PGⅠ、PGⅡ、PGR,根据"1"实验计算出的PGⅠ、PGⅡ、PGR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临界范围作为诊断标准,判定100例慢性胃病变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的发病率,以最终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PGⅠ、PGⅡ、PGR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中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ROC曲线计算,PGⅠ、PGⅡ、PGR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临界范围为(72.5~101.2,15.3~26.8,4.1~5.5),在胃溃疡中的诊断临界范围为(102.5~168.7,18.7~29.8,4.8~6.9),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临界范围为(45.3~60.2,20.6~31.5,1.1~3.0)。100例慢性胃病变患者经胃镜取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52例,胃溃疡33例,早期胃癌10例,无病变5例。以"1"研究临界范围为标准,PGⅠ、PGⅡ、PGR检查在100例慢性胃病变患者中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47例,胃溃疡30例,早期胃癌7例。PGⅠ、PGⅡ、PGR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0.38%、90.91%、70.00%。结论胃功能三项检验可作为临床筛查慢性胃病变胃镜检查前的第一线筛查方式,操作简单,易普查,诊断准确率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功能三项 慢性胃病变 胃蛋白酶原 诊断
下载PDF
胃镜与无痛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林海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常规胃镜与无痛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后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62例。入选患者均符合《消化道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内镜诊断及治疗规范试行方案2009年》中的诊... 目的本研究探讨常规胃镜与无痛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后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62例。入选患者均符合《消化道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内镜诊断及治疗规范试行方案2009年》中的诊断标准及手术适应症,无禁忌症。将患者分为常规组(普通胃镜组)及无痛组(无痛胃镜组)。患者术后一个月复查内镜,评定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疗效。观察术中的不良反应:呛咳、流涎、恶心、呕吐、躁动等;观察术前10min、术中10min、术后10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R)的变化;检测术前1w和术后1w肝功能变化。结果无痛胃镜组总有效率达98.9%,明显高于常规胃镜组的(P〈0.01)。无痛组不良反应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1)。无痛组术中HR减慢,SBP及DBP降低(P〈0.01),而常规组术中HR加快,SBP及DBP升高(P〈0.01),但两组术中HR、SBP、DBP值仍然在正常范围之内。术后两组HR、R、SBP、DBP值恢复正常。SPO2及R值术前、术中及术后均正常且无明显变化。无痛组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采用无痛胃镜下套扎治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术中不良反应较少,对术中HR、SBP、DBP、SPO2及R影响较小,对肝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胃镜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治疗痔疮的疗效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林海 李海正 李强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第4期419-420,共2页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治疗痔疮的效果。方法 60例内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研究组采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复发...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治疗痔疮的效果。方法 60例内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研究组采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的再出血与肛门瘙痒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痊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脱出改善评分与生活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治疗痔疮的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 痔疮 疗效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硫唑嘌呤治疗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的IL-8、TNF-α水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林海 姚国和 +3 位作者 李强 杨婉仪 李海正 黄国兆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78-179,共2页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治疗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对IL-8、TNF-α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住院和门诊诊治的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SDUC)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硫唑嘌呤治疗下,激...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治疗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对IL-8、TNF-α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住院和门诊诊治的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SDUC)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硫唑嘌呤治疗下,激素逐渐减量,3月内停药,完成替代治疗)和对照组(激素继续治疗),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4周,采用改良Mayo评分系统评定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IL-8、TNF-α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95.00%vs.7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8、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唑嘌呤治疗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IL-8、TNF-α水平,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 硫唑嘌呤 IL-8 TNF-Α
下载PDF
硫唑嘌呤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海 姚国和 +3 位作者 李强 杨婉仪 李海正 黄国兆 《内科》 2017年第5期672-673,704,共3页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型结肠炎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9月在我院诊治的糖皮质激素依赖型结肠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型结肠炎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9月在我院诊治的糖皮质激素依赖型结肠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研究组患者首先给予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治疗,之后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剂量,当激素减量至5 mg/d时,维持治疗4周后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85.0%),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皮疹、消化道溃疡、库欣综合征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硫唑嘌呤替代疗法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取得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相同效果,但可逐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从而显著降低患者皮疹、消化道溃疡、库欣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唑嘌呤 治疗 糖皮质激素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妙巧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2期2017-2018,共2页
目的:探讨针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使用电子胃镜活检病例诊断的价值,以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利帮助。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活检确诊为伴Hp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80例为... 目的:探讨针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使用电子胃镜活检病例诊断的价值,以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利帮助。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活检确诊为伴Hp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以术后病理活检作为参照标准,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诊断价值。结果:80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活检显示70例为胃癌,10例为肿瘤增生,术前经电子胃镜活检73例胃癌,误诊6例,同术后病理确诊70例的符合率为95.71%;相符与不相符比较,内镜分型Ⅱ型、肿瘤大小>2cm及肿瘤中高分化是导致电子胃镜活检并诊断准确性降低的关键性因素。结论:采取电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可发现绝大多数的胃部病变者,但需注意部分分型诊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胃病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胃镜 活检病理诊断 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胶体果胶铋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少容 陈妙巧 +1 位作者 李强 李海正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8期1318-1320,共3页
目的:分析胶体果胶铋联合阿莫西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病理症状、炎症反应的改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以2019年5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CAG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使用... 目的:分析胶体果胶铋联合阿莫西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病理症状、炎症反应的改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以2019年5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CAG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使用阿莫西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胶体果胶铋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Hp转阴情况,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病理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Hp转阴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个月后,两组腺体萎缩、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评分及血清IL-1β、IL-6、NOS2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胶体果胶铋联合阿莫西林治疗CAG可显著提高患者Hp转阴率,减轻其炎症反应及病理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胶体果胶铋 阿莫西林 病理症状 炎症反应
下载PDF
放大染色胃镜结合胃蛋白酶原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国和 林海 +3 位作者 孙小明 李强 李海正 陈妙巧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382-383,共2页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胃镜结合胃蛋白酶原(PG)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本院门诊和住院部诊断不明慢性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对检查结果异常患者行放大染色检查,...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胃镜结合胃蛋白酶原(PG)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本院门诊和住院部诊断不明慢性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对检查结果异常患者行放大染色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及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定PG结合放大染色胃镜在早期胃癌中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同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将100例患者分为A组(正常人)、B组(慢性胃炎)、C组(胃溃疡)、D组(早期胃癌)、E组(进展期胃癌),比较各组患者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水平。结果胃蛋白酶原结合放大染色胃镜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95.51%,阳性符合率为94.00%。A、B、C组PGⅠ水平显著高于D、E两组,A组的PGⅡ水平显著低于B、C、D、E组,而PGⅠ/PGⅡ比值显著高于B、C、D、E组,且B、C两组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均高于D、E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在不同胃部疾病中表达水平不同,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胃部疾病的敏感指标,结合放大染色胃镜在早期胃癌中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符合率,可作为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胃蛋白酶原 放大染色胃镜
下载PDF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妙巧 《黑龙江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1153-1155,共3页
目的:探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 i,HP)感染与胃黏膜萎缩(Gastric Atrophy,GA)伴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以此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6月的收治的70例GA伴肠上皮化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试纸... 目的:探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 i,HP)感染与胃黏膜萎缩(Gastric Atrophy,GA)伴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以此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6月的收治的70例GA伴肠上皮化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试纸法结合病理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并对HP感染与GA肠上皮化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GA伴肠上皮化生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30.77%(8/26)、43.48%(10/23)、52.38%(11/21),三者HP感染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胃腺体萎缩严重程度患者的HP感染率方面,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38.71%(12/31)、41.67%(10/24)、46.67%(7/15),三者HP感染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在HP感染与GA伴肠上皮化生病情严重程度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r=0.145,P=0.874)。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HP感染并非为GA伴肠上皮化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P感染与GA伴肠上皮化生关系不明显,但在防治工作中仍需重视HP的检测,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胃黏膜萎缩 肠上皮化生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CD8^+CD28^-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替比夫定抗乙肝病毒效价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岭晖 李强 陈玉婵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从CD8+CD28-调节性T细胞(Treg)角度探讨替比夫定抗乙肝病毒的效价。方法:收集9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10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标本对照;将CHB患者分为观察组(n=45)及对照组(n=48),分别给予替比夫定及拉米夫定治疗,... 目的:从CD8+CD28-调节性T细胞(Treg)角度探讨替比夫定抗乙肝病毒的效价。方法:收集9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10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标本对照;将CHB患者分为观察组(n=45)及对照组(n=48),分别给予替比夫定及拉米夫定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第20周的Treg及其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百分含量,比较乙肝病毒拷贝数(HBVDN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变化,并分析Treg及其细胞因子与BV-DNA及肝功能的相关性。结果:CHB患者CD8+CD28-Treg、IL-10及TGF-β1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HBV-DNA、ALT、AST及TBI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CD28-Treg、IL-10及TGF-β1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CD8+CD28-Treg、IL-10两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8+CD28-Treg、IL-10及TGF-β1三者当中任意一者均与HBV-DNA、ALT、AST及TBIL当中任意一者呈显著正相关性(r>0.75,P<0.05)。结论:CD8+CD28-Treg、IL-10及TGF-β1异常增高是CHB患者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替比夫定对以上三者的下调效价优于拉米夫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CD8^+CD28^-调节性T细胞 替比夫定 抗病毒效价
下载PDF
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肖娟 李强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12期1754-1756,共3页
目的研究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2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兰索拉唑组和艾司奥美拉唑组各6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艾司奥拉美唑组疗效... 目的研究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2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兰索拉唑组和艾司奥美拉唑组各6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艾司奥拉美唑组疗效显著高于兰索拉唑组(P<0.05);艾司奥拉美唑组症状改善评分显著低于兰索拉唑组(P<0.05);两组出血症状缓解时间、腹痛症状改善时间、溃疡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症状改善评分显著优于兰索拉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艾司奥美拉唑 十二指肠溃疡
下载PDF
不同直径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海 李海正 +3 位作者 婉仪 李强 林倪 陈妙巧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22期3757-3758,共2页
目的:探讨对不同直径的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直径≥4.0cm)30例与对照组(直径<4.0cm)30例,... 目的:探讨对不同直径的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直径≥4.0cm)30例与对照组(直径<4.0cm)30例,患者均行ESD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在手术、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指标上实验组均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实验组较对照组高;实验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ESD治疗直径≥4.0cm的结直肠癌早期及癌前病变所需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因此需要在临床治疗的时候更小心地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不同直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病灶切除 复发
下载PDF
胃镜病理活检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应用与意义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海正 《黑龙江医学》 2019年第11期1342-1343,1346,共3页
目的探讨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行胃镜病理活检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同江医院2016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32例行胃镜病理活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及切片检查作为金标准,对胃镜病理活检的诊断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内... 目的探讨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行胃镜病理活检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同江医院2016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32例行胃镜病理活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及切片检查作为金标准,对胃镜病理活检的诊断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内镜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进行观察。结果同病理及切片检查进行比较,胃镜病理活检检出率为93.75%同病理及切片检出率为100.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分型诊断上,胃镜病理活检对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同病理及切片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1个月,其结果也显示在随访患者期间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上皮内瘤变患者,实施胃镜病理活检可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提供有利参考,这为疾病诊治提供帮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病理活检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诊断
下载PDF
内镜黏膜切除术对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妙巧 林海 +1 位作者 车子瑜 林霓 《中国处方药》 2021年第7期170-171,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应用疗效。方法研究样本选自2017年12月~2020年9月某院救治的60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给...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应用疗效。方法研究样本选自2017年12月~2020年9月某院救治的60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切除术,各30例。评估两组的病理特征、围术期指标、术后出血率、复发率、整块切除率。结果两组的病变大小、病变位置、分型、术中穿孔率、术后出血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内镜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直径为1~2 cm的病变中,观察组的整块切除率为82.14%,对照组的整块切除率可达10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径超出2 cm的病变中,观察组中的2例均没有实现整块切除,对照组的整块切除率为92.31%,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各有其自身优势,在施行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治疗时,必须依据具体临床状况选用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操作时间较短,但对于直径>2 cm的病灶更适合利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精益改善活动降低内镜患者麻醉药物外渗发生率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艳芬 徐华超 +1 位作者 邹娴 伍淑儿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年第30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精益改善活动对内镜麻醉药物外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20年7月成立精益改善活动小组,确立以"降低麻醉药外渗的发生率"为主题,精益改善活动前采用自行制作外渗调查表现况调查2020年6月2日至7月13日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 目的探讨精益改善活动对内镜麻醉药物外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20年7月成立精益改善活动小组,确立以"降低麻醉药外渗的发生率"为主题,精益改善活动前采用自行制作外渗调查表现况调查2020年6月2日至7月13日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673例,其中在用药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的有28例,针对查检结果进行原因分析,确立改善重点,设定目标值,拟定对策并实施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通过对精益改善活动前后麻醉药物外渗发生率对比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精益改善活动前后麻醉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是4.16%、2.18%。结论精益改善活动降低内镜患者麻醉药物外渗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益改善 内镜患者 麻醉药物 外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