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的复归——透过拜伦和雪莱看汉语外国文学史的编写
1
作者 李卓然 肖四新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4期67-72,共6页
20世纪的汉语外国文学史中拜伦和雪莱的地位跌宕起伏,从三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中可以看到其编写大致经历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向最初的编写理念的复归——从讲述方式的复归,到回避神性的复归,再到文学性的复归。所有这些复归都... 20世纪的汉语外国文学史中拜伦和雪莱的地位跌宕起伏,从三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中可以看到其编写大致经历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向最初的编写理念的复归——从讲述方式的复归,到回避神性的复归,再到文学性的复归。所有这些复归都指向循环的核心——人性的复归。人性的复归是汉语外国文学史编写的重大进步和发展方向,它能够更好地还原文学史本来的真相,也将给其编撰提供一种更加可信、客观、理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外国文学史 循环 人性 复归
下载PDF
冷战结束前私人基金会与美国文化外交 被引量:8
2
作者 胡文涛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39-46,68,共9页
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20年代起,基金会由早期从事国内的"拯救慈善"、"科技慈善"活动,转变为国际性"教育、文化慈善"项目。二战期间配合政府抵御法西斯的"文化攻势&... 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20年代起,基金会由早期从事国内的"拯救慈善"、"科技慈善"活动,转变为国际性"教育、文化慈善"项目。二战期间配合政府抵御法西斯的"文化攻势",到全面卷入冷战期间的"文化冷战",基金会一方面是政府文化外交项目的分包者和外交决策幕后智囊,另一方面尽量不成为纯粹的工具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外交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中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重视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在文化外交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外交 慈善精神 冷战工具 分包者
下载PDF
法国文学的他者指归 被引量:4
3
作者 栾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共3页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他者心态,这一变化推进了文史哲真正的融会,促动了教科文实际的疏通,得益的是天地人本真的磨合。法国文学在变,文学体性在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应该变。本组笔谈涉及到法国文学他化的渊源、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以及推进这项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学非文学"命题、辟文辟学辟思的"辟文学"方法以及"他者思想"、"新地中海精神"等新看点的讨论,不仅促进对法国文学演化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人类文学思想及其新原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文学 指归 他者 世界文学 艺术品位 巴尔扎克 波德莱尔 普鲁斯特
下载PDF
美国文化外交的思想与实践特征及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5
4
作者 胡文涛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31,共6页
美国文化外交深受宗教使命感、孤立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三种思想的影响,呈现出民众参与文化外交的自觉性、政府对文化外交的晚介入以及二战后对世界文化霸权的追求等实践特征。美国的经验表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崛起的... 美国文化外交深受宗教使命感、孤立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三种思想的影响,呈现出民众参与文化外交的自觉性、政府对文化外交的晚介入以及二战后对世界文化霸权的追求等实践特征。美国的经验表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崛起的大国必须走文化兴国的道路,同时它的经验也启发中国在实施和平发展战略中注重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化外交 宗教使命感 孤立主义 理想主义
下载PDF
文化哲学视域下大学精神重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晓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1-155,共5页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大学精神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去定位、反思、规范,使大学精神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自为的内在力量和独立的精神主体。大学精神要不断...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大学精神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去定位、反思、规范,使大学精神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自为的内在力量和独立的精神主体。大学精神要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因革互补,从中西古今不同的教育文化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大学精神发展的最终境界应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模式,也是中国古人的精神追求,亦应成为当代大学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大学精神 重构 维度
下载PDF
美国文化偶像:西部牛仔英雄与集体记忆里的田园牧歌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静 《文化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391-402,共12页
西部牛仔是美国崛起时期流行媒体塑造的偶像人物,也是风靡全球的美国本土文化象征。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重大的社会变革,普通民众经历着文化动荡和历史阵痛,而牛仔驰骋草原的光辉形象抚慰了美... 西部牛仔是美国崛起时期流行媒体塑造的偶像人物,也是风靡全球的美国本土文化象征。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重大的社会变革,普通民众经历着文化动荡和历史阵痛,而牛仔驰骋草原的光辉形象抚慰了美国人对边疆的眷恋之情,谱写了一曲民族集体记忆里的田园牧歌。本文认为,牛仔英雄超越历史和现实,书写了西部拓荒史诗的传奇篇章,是凝聚美国国民向心力、建构统一文化身份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牛仔 田园牧歌 集体记忆 身份建构 大众传媒
下载PDF
“动态筝形说”:比较文学的另一种界说 被引量:2
7
作者 林玮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38-46,共9页
百年来,比较文学没有取得一个共识定义,其深层的原因是学者们理所当然地将比较文学视为一个“大整体”,对之进行“整体性叙述”。基于个体性向度,以个体性比较文学为基本单位,比较文学可被界说为“共相与殊相统一体的个体集合”。共相... 百年来,比较文学没有取得一个共识定义,其深层的原因是学者们理所当然地将比较文学视为一个“大整体”,对之进行“整体性叙述”。基于个体性向度,以个体性比较文学为基本单位,比较文学可被界说为“共相与殊相统一体的个体集合”。共相指所有个体共有的形式,是一个恒量范畴,指或跨语言、或跨民族、或跨国家、或跨文化、或跨文明(“五跨”)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殊相指个体独有的相貌,是一个变量范畴,它受制于个体隐结构中“世界文学关系观”与“目的旨向”两大要素。共相与殊相的“统一体”关系,可借助一个动态筝形得到图说:筝形四边的定长(即共相)喻指“五跨”文学关系研究的恒量范畴;筝形上、下的变角(即殊相)喻指隐结构中两大要素所构成的变量范畴;筝形上、下两角变动所构成众多的个体相态,喻指“共相与殊相统一体的个体集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性比较文学 动态筝形 共相/殊相
下载PDF
神祇形象“主调相态”蕴含的文化样式
8
作者 林玮生 《文化遗产》 2023年第2期136-142,共7页
一个古老文明的神祇形象(简称神象)均需经历兽形神、人兽神(即人兽同体)、人形神三个相态的递变演进。在这三个相态中,总有一个相态表现得更为饱满、更为凸显,这一相态即为神象的“主调相态”。主调相态隐藏着一个古老民族于神话时代的... 一个古老文明的神祇形象(简称神象)均需经历兽形神、人兽神(即人兽同体)、人形神三个相态的递变演进。在这三个相态中,总有一个相态表现得更为饱满、更为凸显,这一相态即为神象的“主调相态”。主调相态隐藏着一个古老民族于神话时代的自我意识特征,也即是人类早期“主客分化”模式,它与该民族日后形成的文化样式密切相关。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存在三大代表性的典型主调相态:古埃及兽形神(如荷拉斯)、古中国人兽神(如女娲)与古希腊人形神(如宙斯),基于神象三相递变与自我意识演进的阶段性对应规律,我们发现:三大主调相态隐藏着古老民族在早期“主客分化”上所形成的低位、中位、高位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继而相应地影响着三大文明日后的文化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祇形象(神象) 主调相态 文化样式
下载PDF
走向巴黎诗歌(之一)——法国文学史上的巴黎主题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波 《法国研究》 2016年第1期79-90,共12页
虽然诗歌与城市的结缘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具有独立个性和身份的"城市诗歌"的出现却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其历史不会早于波德莱尔创作一系列巴黎诗篇的19世纪中叶。然而,单就文学中的巴黎题材而言,这并非是波德莱尔的个人发明... 虽然诗歌与城市的结缘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具有独立个性和身份的"城市诗歌"的出现却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其历史不会早于波德莱尔创作一系列巴黎诗篇的19世纪中叶。然而,单就文学中的巴黎题材而言,这并非是波德莱尔的个人发明。自公元9世纪法国文学开始形成以来,文学史上就存在一种以巴黎作为文学题材的传统,尽管这一传统直到浪漫主义时代都一直处于一种并非主流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 城市诗歌 波德莱尔 《恶之花》
下载PDF
百年来美国学派探究可比性的历程--以跨文化《文心雕龙》研究为中心
10
作者 冯斯我 王毓红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第3期22-34,共13页
与法国学派相比,可比性是美国学派赖以生存的理据。从40至60年代的戈登、艾布拉姆斯、韦勒克和雷马克,到70至80年代的吉布斯和费威廉,以及90年代的彼得,他们以其杰出的理论或实践,展示了近百年来美国人对中西文学之间可比性问题的探究... 与法国学派相比,可比性是美国学派赖以生存的理据。从40至60年代的戈登、艾布拉姆斯、韦勒克和雷马克,到70至80年代的吉布斯和费威廉,以及90年代的彼得,他们以其杰出的理论或实践,展示了近百年来美国人对中西文学之间可比性问题的探究历程。其中,尤其以戈登、吉布斯、费威廉和彼得的《文心雕龙》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究了中西文学的可比性问题,为21世纪以来世界比较文学最终走出欧洲中心主义,实现全球化的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比性 美国学派 比较文学 文心雕龙
下载PDF
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著作盘点
11
作者 柴冬冬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9年第9期76-89,共14页
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并从国家层面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与产业实践的飞速发展相呼应,近年来国内文化产业学术思想和学术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和完善,涌现了大... 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并从国家层面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与产业实践的飞速发展相呼应,近年来国内文化产业学术思想和学术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和完善,涌现了大批文化产业研究的成果。从2018年国内出版的文化产业研究著作来看,紧密贴合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要求,细致梳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经验,聚焦新问题、新业态、新模式、新特征是其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十五届五中全会 学术体系 新业态 产业实践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细致梳理
下载PDF
论“活态文化”与“第三空间”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157,共6页
旨在考察梳理中西方文化学术中的"活态"思想资源脉络,总结融会庄子"意之所随"、威廉斯"活态文化"、列斐伏尔"活态空间"和索亚"第三空间"等理论中的"活态"思想成果,辨析和... 旨在考察梳理中西方文化学术中的"活态"思想资源脉络,总结融会庄子"意之所随"、威廉斯"活态文化"、列斐伏尔"活态空间"和索亚"第三空间"等理论中的"活态"思想成果,辨析和阐发其本质内涵和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文化 活态空间 第三空间 意之所随 三元辩证法
下载PDF
论人文学术还家——兼释“文史哲互根” 被引量:15
13
作者 栾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8,共4页
"人文学术还家"与"文史哲互根"是两个互为表里的学术命题。它们是本末互动的文化生机,是母子同堂的学术关爱,是原始要终的思想檃栝。文史哲互根的渊源体现出一种学术共和的本真,文史哲互根的意识潜藏着一种人类良... "人文学术还家"与"文史哲互根"是两个互为表里的学术命题。它们是本末互动的文化生机,是母子同堂的学术关爱,是原始要终的思想檃栝。文史哲互根的渊源体现出一种学术共和的本真,文史哲互根的意识潜藏着一种人类良知的本善,文史哲互根的檃栝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文史哲互根的践履关系着人类未来的存亡,而文史哲互根的培植涉及到人类精神的安顿。人文学术还家是对文史哲互根的涵养。这两个关涉人文本根的命题,应该成为学术精神的重要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术还家 文史哲互根 学术终极共和 人类精神安顿
下载PDF
文学他化论——关于文学的三悖论考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栾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3,共9页
文学他化,是文学非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学是己非己的复杂原因。这样一个命题包含着文学非文学、文学反文学和文学化文学的悖论推理。这三个悖论揭示出一串危机重重的话题:文学蘖生,文学蜕变,文学消亡。当然,其中也孕育着一种全... 文学他化,是文学非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学是己非己的复杂原因。这样一个命题包含着文学非文学、文学反文学和文学化文学的悖论推理。这三个悖论揭示出一串危机重重的话题:文学蘖生,文学蜕变,文学消亡。当然,其中也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文学观念,诸如文学潜移,文学辟合,文学默化。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处于三悖论征候群中的文学他化问题,它们是文学思想的悖论式推理,文学自身的悖论性生发,文学跨界的悖论化去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他化 文学非文学 文学反文学 文学化文学
下载PDF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朱海龙 杨韶刚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多元文化时代的强势崛起掀起了多元价值观相互冲突、涤荡与重构的浪潮,世界诸国都在此番浪潮的推动下主动调整着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方略。作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核心内容的价值观教育也正面临着现实困境,其中既有缘于价值相对主义的道德判... 多元文化时代的强势崛起掀起了多元价值观相互冲突、涤荡与重构的浪潮,世界诸国都在此番浪潮的推动下主动调整着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方略。作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核心内容的价值观教育也正面临着现实困境,其中既有缘于价值相对主义的道德判断难题,也有"不接地气"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尴尬。多重困境的存在急需教育策略的超越。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结合的理念超越,"从做中学"与道德价值判断融合的路径突破以及教育主体间联合的创新模式等成为当前价值观教育突破困境的可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境 超越 高校 价值观 教育策略
下载PDF
多元文化主义对加拿大外交决策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文涛 招春袖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78,81,共6页
多元文化主义经历了从文化政策到外交理念的嬗变,并通过战略文化和国家利益两种路径作用于加拿大的外交决策。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衍生出重视平等、重视友善和重视人脉关系的价值观念,使加拿大的外交理念呈现独立性、和平性和包容性的... 多元文化主义经历了从文化政策到外交理念的嬗变,并通过战略文化和国家利益两种路径作用于加拿大的外交决策。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衍生出重视平等、重视友善和重视人脉关系的价值观念,使加拿大的外交理念呈现独立性、和平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加拿大近四十年来的外交决策与外交行为表现出以下特征:在国际政治领域,实行平等独立的"中等强国"外交;在国际安全领域,调和冲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文化领域,提倡以包容的态度参与全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战略文化 国家利益 外交决策
下载PDF
主体间诗学:美国跨文化《文心雕龙》研究的特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毓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9-60,共12页
美国跨文化《文心雕龙》研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主体间诗学。研究者既没有把刘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古典诗学视作一个完全异己的、另类的他者,也没有以本体地位自居,俯瞰它,而是高度尊重并认同它的身份,在世界艺术理论平台上把它视作另外一... 美国跨文化《文心雕龙》研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主体间诗学。研究者既没有把刘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古典诗学视作一个完全异己的、另类的他者,也没有以本体地位自居,俯瞰它,而是高度尊重并认同它的身份,在世界艺术理论平台上把它视作另外一个话语主体,并基于一些共同的基本因素,主要采取边译边释的话语方式,以另一主体的方式与其进行平等对话。双方话语之间真正的意义和交织,不仅在于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源性和类似,而且在于它们之间的比较,也即发现每个传统内相对于另一个传统的差异性,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理解而非判断对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跨文化 《文心雕龙》研究 主体间诗学 他者
下载PDF
论《翻译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曾利沙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本文从理论特征与方法论特征两方面对毛荣贵的新著《翻译美学》进行了评析,并从研读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审美意识驱动下的译者主体性特征作了相应的讨论。
关键词 翻译美学 理论与方法论特征 审美意识 主体性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人跨中西文化特质的生成及其对报业之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薇佳 王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清末民初,服务于外报馆的中国早期报人即"秉笔华士"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这个原本被称为"边缘人"的群体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办报高潮中担当主体。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轨迹决定了清末民初报人的跨中西文化特质,他们... 清末民初,服务于外报馆的中国早期报人即"秉笔华士"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这个原本被称为"边缘人"的群体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办报高潮中担当主体。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轨迹决定了清末民初报人的跨中西文化特质,他们凭借自身其跨中西文化的优势尝试创办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引进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建立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系,促进了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进而提升了报人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自身从"边缘人"蜕变为"公共知识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人 跨中西文化特质 边缘人 公共知识分子
下载PDF
“格义”传译的发生机制:一种“文化形态学”视角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玮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95,共6页
格义是对印度佛教概念进行儒道学说比附而凝结的一个译学方法,它在异文化之间的传译上具有世界性的启示意义。学界对该法的来龙去脉有较多的论述,但对格义发生机制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格义可以追溯至原始人初识世界事物的"类比"... 格义是对印度佛教概念进行儒道学说比附而凝结的一个译学方法,它在异文化之间的传译上具有世界性的启示意义。学界对该法的来龙去脉有较多的论述,但对格义发生机制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格义可以追溯至原始人初识世界事物的"类比"方法。格义传译的理据是:他者文化是本己文化的陌生化变形;格义传译的方法是:异文化中同构项/同功项的寻求与想像;格义传译的功效是:对他者文化的"可接受缺形"创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义 文化形态学 同构项 同功项 “可接受缺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